讲述劳动故事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论析 *

2021-11-30 07:01赵灯峰周俊强
关键词:讲述者劳动价值观

赵灯峰,周俊强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阜阳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同劳动模范、知识分子等不同主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等不同层次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1]。新时代“以劳育人”理念的首次提出,在更高层次上健全育人体系的同时,如何挖掘蕴藏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丰富的劳动故事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如何将讲好劳动故事有机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过程,以增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是对以劳育人新课题的有效解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立足于劳动故事讲述者、内容、呈现方式,即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等维度,对劳动故事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路径进行探索,既是新时代以劳育人在大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以劳育人实效性、针对性的必然选择。

一、讲好劳动故事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

劳动故事,主要指劳动人民创造的先进事迹,既可是习常上认为的发生在过去而被人传颂的,也可是发生在切近而被人讲述的,还可是在时间上即将发生而被人创造的。讲好劳动故事是“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2]的有机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高校教育者讲述劳动故事的主旨,劳动价值观教育与讲述劳动故事在指导思想、育人目标等方面互相叠合、辩证统一。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特征和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对劳动教育重新定位,劳动故事显然成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新的范式。

(一)讲好劳动故事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亲和力的必然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宣传、引导、塑造职能,客观上要求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结合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环节的形象性、教育方式的感染力、教育效果的说服力。这既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基本理论教育,以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也需要以劳动故事为新的育人范式,精选劳动故事内容,突出劳动故事背后蕴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劳动精神。教育者在劳动故事讲述中要把握故事情节,深入学生内心、生活实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劳动故事氛围感染学生,劳动故事情节感动学生,劳动故事效果感化学生。教育者以劳动故事承载劳动价值观教育,视劳动故事为劳动价值观教育内容之一,在强调劳动故事背后理性逻辑一面的同时,使劳动故事呈现出形象性、生动性等感性的一面。教育者以客观真理、理性逻辑演绎为深层主线,以故事化的形式方法、情节设置、语言表达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从而拉近教育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在聆听有关劳模工匠等鲜活劳动故事的同时,感同身受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体会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不易,体会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大学生主体对劳动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二)讲好劳动故事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主要诉诸劳动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精确性。一方面这是由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会深究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逻辑理路,且已具备探索未知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这是由高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非碎片化、浅层化的价值表象。但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并不排斥故事化的表述方式,并不排斥借助精心挑选、提炼的劳动故事作为载体进行表达,以强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其一,劳动故事的吸引力来自大学生儿时对故事化叙说的记忆。儿时对知识的接受与学习的主要方式偏重于感性故事,受儿时记忆思维惯性的影响,即使在大学时代,讲述故事仍然对主体具有吸引力。其二,劳动故事的吸引力来自大学生接受劳动价值观理论教育边际递减规律的现实影响。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感性化、形象化的劳动故事范式的介入,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其三,对大学生而言,劳动故事的吸引力仅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显然并不充分,还需要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故事引人入胜的同时实现以理服人的效果。否则,讲述劳动故事就有娱乐化的风险。丰富劳动知识的表现需借助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要求讲述者在知识储备丰富的基础上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其四,劳动故事的吸引力还与当下“00后”大学生所处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时代特征有关。面对客观现实,教育者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劳动故事,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事实案例及故事化叙述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对等沟通,实现育人方式的结合与转变。

(三)讲好劳动故事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劳动故事的影响力是劳动价值观传播力、引导力的落脚点。在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劳动故事不仅需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与吸引力、感染力,还要强调其价值性、方向性与传播力、引导力,为它的影响力的植入提供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所言:“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3]212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故事载体。在讲述这些劳动故事时,讲述者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故事的讲述水平。劳动故事的影响力首先要将隐于其后宏大的故事背景、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故事寓意显现出来。讲述劳动故事的目的不能只着眼于趣味性,要强调知识性及价值性。劳动故事的讲述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以往,我们习惯于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宏大叙事如果缺少微观描述,则会给人以疏远、空洞之感,叙事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向大学生讲述劳动故事,尤其是讲述平凡岗位上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故事,可有效弥补宏大叙事育人效果的不足。换句话说,就是以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劳动故事,讲述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其次,中国制度、中国精神等宏观主题还需通过普通共产党员、普通民众、单个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予以展现。这要求劳动故事讲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挖掘新时代鲜活的中国人民勇于追梦的奋斗故事。这既可增加劳动故事的丰富性,也使劳动故事充满生活气息,劳动故事的影响力才真实、具体。最后,在针对大学生讲述劳动故事时,讲述者不能局限于故事本身,需要阐发故事背后的故事。劳动故事只是以劳育人的载体,不是劳动教育目的,不能割裂小故事与大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要以具体折射抽象。如此,方能实现故事讲述与价值引领、个人故事与家国故事、身边故事与劳动故事的有机统一。通过讲述劳动故事,向大学生充分展现一个连续、真实、多样、立体的奋进中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将会得到不断增强。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需加强故事讲述者自身建设

在劳动故事讲述过程中,讲述者无疑是主体之一。因为劳动故事自身的价值引导性特征,讲述者在劳动故事讲述中又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要想使劳动故事所蕴含的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就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故事的讲述者、文本、倾听者之间的互动与视域融合。唯有在新的融合视域中,劳动故事所承载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在融合视域相关三要素中,劳动故事的讲述者、倾听者是人的要素。因此,若要持续扩大讲述者队伍、提高讲述者讲述劳动故事的能力、提升讲述者自身的权威,以及在讲述劳动故事过程中构建劳动故事共同体,以延续劳动故事讲述的主体链、主体范围;那么只有在真正实现劳动故事主题共享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劳动价值共识,劳动故事育人的实效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持续扩大劳动故事讲述者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仍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在第一课堂,思政课教师依然是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把劳动故事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教育过程,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以扩大劳动故事的课堂讲述主体范围。在第二课堂,辅导员、班主任、团学教师等在设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开展主题班会与社团活动时,需渗入劳动奋斗故事、劳动励志故事、劳动成长故事等内容。除扩大校内劳动故事讲述队伍外,如有条件,还可邀请校外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创业典型等走入校园、走进教室、走上讲台,通过现身说法让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进入大学生的心里。在全媒体时代,讲好劳动故事不应只是学校相关教师的事,而应成为社会全员的“合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3]211动员校园内外一切组织与个人,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自传播与他传播的有效互动,形成学校内外协同、政府上下联动、媒体新旧融合的强大育人合力,扩大劳动故事讲述者队伍。

(二)提升讲述者讲好劳动故事的能力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4]该修正案并且规定,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劳动是提倡的“五爱”之一。在《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规、政策中,加强劳动教育均以或隐或显的方式来表达。但在现实中,相较于智育、德育而言,无论是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还是劳动教育的场所、效果评价等,均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提升劳动故事讲述者自身的能力,就显得更有意义。一方面,劳动故事讲述者要提升自身的学术魅力,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学术功底,“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5],做到以理服人。这需要讲述者自身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自觉认同劳动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意义、价值观点,并且在劳动故事选取上要结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在劳动故事讲述方式上要情理交融,深入浅出,具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另一方面,劳动故事讲述者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他们不仅是劳动故事的讲述者,还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关爱学生,敬业奉献,自尊自律,努力成为“剧中人”,以情感人,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学生,做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养成的同路人、引路人。劳动故事讲述者只有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6],才具有讲好中国劳动故事的能力,才能胜任讲好劳动故事的重任。总之,在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相统一的基础上,讲好新时代的劳动故事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三)在质量辩证基础上提升劳动故事讲述者的自身权威

在劳动故事主体质量辩证基础上提升劳动故事讲述者自身能力,实质为提升故事讲述者自身权威的一种方式。劳动故事讲述者需要提升自身权威,是讲述劳动故事时增强其公信力、影响力的现实需要。“谁来讲”,直接影响着讲的方式与选取故事文本的角度,间接影响着实际的育人效果。那么,谁可以讲述劳动故事呢?只有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可以讲述吗?显然不是。你、我、他都可以作为故事讲述的主体。只要有意愿和兴趣,就可能成为劳动故事讲述的主体。但如果讲述者缺乏权威性,那么他讲述的故事就没有人愿意听,听了也未必信。因此,要成为劳动故事的讲述者,除了意愿和兴趣,还需具备讲故事的才能及建立在才能基础上的权威。在劳动故事讲述中,讲述者通过学识、人格、方式等综合作用,树立自身的权威,以增强故事讲述主体的权威性,进而提增劳动故事的可信度。在西方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影响下及以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科技力量的驱使下,教师权威在育人过程中似乎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在育人方法上也似乎成了“灌输”的同义语。尽管权威本身含有主体通过时间积淀、权力运用等方式,把自己的意愿、意图施予对象的意蕴,但权威的重点是主体在满足客体需要和社会需求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威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随着岁月的推移,我越来越相信,对学生的权威是对老师的一个最困难的考验,是他教育工作水平的标准和标志。”[7]一名称职、优秀的劳动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劳动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学生走向社会、奔赴工作岗位时,它仍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与劳动故事讲述者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以及在扎实的专业学识、高尚的个人品德、忘我的工作境界、熟练的工作技能、热情的工作态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树立起来的威望紧密相关。这种威望也是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如果劳动故事讲述者缺少应有的权威,那么必将影响劳动故事的育人效果。

(四)劳动故事讲述者需实现故事共同体

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讲述者的量、质及权威性的获得,是主体讲好劳动故事的必要条件。要想使劳动故事背后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延伸故事主体链,实现劳动故事讲述者由“独唱”到“合唱”的转变。若想实现“合唱”,就要充分发挥以往被视为听众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劳动故事的感染、熏陶下主动加入劳动故事讲述队伍,成为劳动故事新的讲述者,与先前讲述者一起,成为劳动故事讲述共同体。劳动故事讲述共同体的获得,既扩展了劳动故事发挥作用的空间,使劳动故事效用的辐射范围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随着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进而辐射到整个社会;又延展了劳动故事发挥作用的时间,从劳动故事讲述的时点延展为劳动故事讲述的“线”,进而扩展为大众共讲的劳动故事讲述的“体”。在时空共同作用下,在对劳动故事共同讲述的过程中,在更好地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营造出良好劳动氛围的同时,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必然得到强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需建构劳动故事内容

认识劳动故事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对讲述主体进行有效建设的同时,还要在明确劳动故事原则的前提下,明晰劳动故事所含有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不仅要“讲”好劳动故事,还要讲“好”的劳动故事。根据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总目标,劳动故事的内容择取需在坚持真实性、适当性、导向性等原则的前提下,着重选择传统优秀文化中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故事、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勇于追梦的故事。

(一)新时代构建劳动故事需遵循的原则

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劳动故事内容的选择,还是故事内容背后的理性逻辑展现,真实性是发挥育人效应的首要原则。采取故事化叙述是为了增强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但所叙述的内容本身需忠于事实。缺乏真实内容的劳动故事,无论情节如何动人,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首先,在构建劳动故事内容时,需坚持适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既是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的体现,也是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使然。同样的劳动故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主体,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根据学生需求与实际,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关注点,选取适合、适当的故事内容进行讲述。其次,在构建劳动故事内容时,需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原则。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特征。作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可资借鉴的新范式,劳动故事具有的鲜明的价值导向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例如,在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讲述者通过讲述劳动故事的方式、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敬业等积极宣扬劳动价值观的内容,以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情感共鸣。

(二)新时代讲述劳动故事的内容维度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的故事。讲好劳动故事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要以讲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勤劳勇敢的故事为文化源头,结合新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故事既现于“盘古开天辟地”“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中,也现于《诗经》《周礼》《颜氏家训》等文献古籍中,其中所蕴含的自强、刚健、勤劳等劳动价值观仍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完善的精神家园。例如,《周礼》设置大司徒之职,以教稼穑树艺;《颜氏家训》认为,只有通过农业劳动才能体会人生;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辩证阐述了“耕”与“读”的关系。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劳动故事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要以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追求解放过程中发生的红色故事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基因为重心。红色故事是无数革命志士、英雄先烈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同时,还要以讲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涌现的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劳动故事为重点。改革进程中的劳动故事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的历史见证,是物质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水平的基础。结合改革开放成果,大学生更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劳动故事。这一时期的劳动故事在时间上接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这些故事在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华夏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历程中勇于追梦、圆梦的故事。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以来,各行各业在追梦、圆梦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充满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他们身上蕴含着真实而丰富的劳动故事。因此,讲好劳动故事,在内容维度上自然包括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劳动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奋斗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的劳动故事,讲好华夏儿女勇于追梦、奋力圆梦的新故事。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可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通过劳动故事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在路径探索中,除培养主体、建构内容外,还需强化教育方式。因为故事主体回答“谁来讲”,故事内容强调“讲什么”,叙述方式则强调“如何讲”,三者是高度统一的。对于劳动故事育人范式而言,设置悬念、注入情感、转型话语、化为行为等故事化叙述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无疑是较为贴合的方式之一。

(一)设置悬念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述劳动故事时,讲述者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关注热点,通过课程设计,运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认真构思故事情节,主动设置故事悬念,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把学生吸引到故事中。悬念是针对故事内容而言的,是以劳动故事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必须符合劳动故事内容真实性等原则,而不能为“悬”而“玄”,不切实际。否则,即使劳动故事具有一时的吸引力,也难以真正实现长久的育人目的。讲述者在具体故事悬念设置方式上,一是可运用倒叙法,即在讲述劳动故事时,直接告知故事结果,使学生急不可耐地去寻求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委。二是可运用问题法设置故事悬念。也就是说,讲述者不是直接讲述问题的答案,而是紧紧围绕故事主题、仔细刻画人物心理等进行深入描述,以引起学生对接下来情节的期待和思考。此外,讲述者还可采用误会法激发矛盾、巧合法推动情节、省略法引人遐想。在讲述劳动故事时,设置故事悬念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运用时也非截然分开,讲述者应根据教学、教育实际情景,灵活、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式,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激发大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从而使大学生在接受劳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探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入情感以引起共鸣

讲好劳动故事,要以情动人。讲述者通过讲述劳动故事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情通更有助于理达。一个好的劳动故事的感性表现一定充满人间感情、生活温度,那些可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劳动故事,能触碰到学生心灵柔软处,可唤醒、唤起大学生的情感,进而实现情理一致,知情统一。讲述者一定要投入感情,真用情,用真情去讲述劳动故事。劳动故事讲述如果缺乏感情投入或感情投入不充分,故事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劳动故事讲述者投入感情讲述故事,其育人效果还取决于受众在倾听过程中感情域阀的激发程度。唯有倾听者情感域阀被激活,方能实现以情传情,收到情感共鸣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在注入情感讲述劳动故事时,在主体方面,并非讲述者一方投入感情,而是主客体均投入感情。当然,这需要以讲述者自身真学、真懂、真信、践行为前提。除注入感情于劳动故事外,讲述者还需将故事背后人物、事件的劳动情怀揭示给学生,从而启迪他们,以实现从情感到情怀的升华。

(三)转型话语以关切对象

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的实质是权力影响力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影响力的深厚基础在于说服力彻底明了。有了劳动故事新的育人载体,有了劳动故事好的原则内容,还需要使用大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便于理解的话语来讲述。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时,讲述者习惯使用理性话语、逻辑话语等进行传言表意,摆事实、讲道理,往往对感性话语、形象话语等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故事本身内在的话语优势。因此,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以感性话语、形象话语对理性话语、逻辑话语进行补充,创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话语表达方式,推进话语转型。首先,讲述者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在劳动故事讲述过程中,以平等的姿态、平和的心态与大学生一起讲好劳动故事。其次,讲述者要更多地使用故事化叙述方式,借用时代新语、生活俚语,甚至是地方口语等话语形式,修正劳动价值观教育一贯严肃的刻板印象,通俗、易懂地传达劳动故事内容,揭示劳动精神、劳动情怀。话语转型是为了关切教育对象,但并没有改变育人主题、主旨,只是借用新的话语表现方式,拉近故事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将抽象的劳动价值理念融入具体的劳动故事情节,更好地实现“陈情”与“说理”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强化以劳育人的实际效果。

(四)化为行为以检验效果

讲好劳动故事,“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8],应通过实践行动的方式使人行“道”。劳动故事化为劳动行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作为劳动故事的倾听者,在认同的基础上,成为新时代劳动故事的新的讲述者,讲述劳动故事本身是一种行为。而且,讲“好”劳动故事和讲“好”的劳动故事本身还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二是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劳动故事所传达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情怀的接受者、认同者,需由故事的旁听者转型为参与者,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深入社会、企业、乡村等进行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实习见习。如此一来,他们在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由劳动故事的旁听者转化为劳动故事的讲述者、参与者过程中,他们诠释着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本质,体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讲述者劳动价值观
上篇 庆国之盛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述者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