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1-11-30 08:40刘宝东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党马克思主义革命

文_刘宝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都是边干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边完善边提高,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也是如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之时,深入总结和弘扬百年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组建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与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并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

科学概括党的性质及其先进性,是指导共产党建设的最基本原理。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这表明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党的纲领和章程是“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6页)。由于各种原因,党的一大没有制定党的章程,一大通过的党纲实际上起到了党章的作用。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第一部党章,对党员的条件和审批程序、党的组织系统及其构成、党的会议和活动方式、党的组织纪律、党的经费来源及使用等各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初步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章程的精神实质就是彻底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和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都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需要党的集中统一和铁的纪律作保证。一大党纲涉及组织原则等广义上党的纪律,二大党章则首次设立“纪律”专章,对纪律处分、组织纪律建设、财经纪律等都作出了严格的具体规定。

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

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的历史。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路线来建设党、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用整风等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有中国特色建党原则,并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党锻炼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也遭受过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江泽民、胡锦涛不断发展,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形成了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党的新的历史使命,针对如何管好党、治好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远的政治站位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筹推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党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党始终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解决了建党、治党、强党的核心问题。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是靠政治建设起家立身的,也是靠政治建设实现发展壮大的,更是靠政治建设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使命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科学命题,并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得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党在革命时期提出通过加强思想建设解决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从此重视思想建党成为党保持发展先进性的一条基本经验。从革命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到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都是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党的根本性任务。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全党经过艰辛探索和深刻反思认识到,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是制度问题,制度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颜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治党作为管党强党的治本之策,实现了党的制度建设重心由建章立制向制度治理的战略转向。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政治强党等中国化的党建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二、坚持和践行为民初心和复兴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和统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职和使命。宗旨是本质、本色;宗旨变了,就是变质、变色;坚持党的宗旨,就是坚守党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

为人民服务是实在的、具体的、有形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教条的。毛泽东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孜孜以求为人民谋利益、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阅卷”的标准就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宗旨践行得好人民就会给党打高分,如果背离了宗旨,党就会失去人民的依托,就会失去执政资格,乃至亡党亡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复兴的前提是曾经兴旺过,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为了实现复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探索和顽强斗争,屡仆屡起的各种救国努力都没有取得成功,复兴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复兴开始了新纪元。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和发展了生产力,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目标。

在中国,哪个政党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哪个政党就能赢得民心民意民力,就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肩负起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历史雄辩地证明,而且也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一句空话。

发扬和创造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群众中生长和壮大起来的。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党的独创性贡献和根本政治优势。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是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始终坚持的重大任务。

群众路线是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领导能否保持正确,取决于它能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大问题。无论通信手段多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畅通,都不能代替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都不能代替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根本之策。只有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和主张,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才能克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

三、坚持和确保党始终掌握领导权

领导权问题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探索并回答了如何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接受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在实践中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是大革命失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缺乏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深刻认识,结果“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痛定思痛之后,从此党在革命事业中毫不妥协地坚持对革命运动的领导权,特别是全面抗战开始以后适时提出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沿用下来并得到更全面推行。1962年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党领导一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盟的最高形式”的中国式话语表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立国的一项基本原则。坚持“党领导一切”,是党的领导实践的重要遵循。围绕在全国执政条件下谁“领导一切”、如何“领导一切”、“领导一切”领导什么等问题,党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回答了“党领导一切”的主体、方式和内容等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实践中,直面领导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强化巩固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页)。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能成为百年大党的关键所在。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是每位党员应尽的义务,也是党对全体党员提出的纪律性要求。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要靠严密的组织体系,要靠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还要靠严明的纪律规矩。

在党的历史上,曾多次运用纪律这一有力武器,同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行为进行斗争,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八大党章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这是第一次在党章中写明团结和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强调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巩固我们党的团结,维护我们党的统一,这不但是我们党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明党的纪律规矩,消除影响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政治风险,有效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全党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意识空前增强,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干劲空前增强。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党要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独立的领导权,在执政后要对国家进行“总的领导”“最充分的领导”(《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页)。为了坚持和确保党的领导权,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党领导国家、社会和自身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领导一元化”原则解决了谁领导的问题,“党领导一切”原则解决了领导什么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两项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党还创造性提出“坚持和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这项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的提出,解决了如何领导的问题,是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体现,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实现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就进行了有益的历史探索。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确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了集中统一下的有效治理,改善了执政方式,提高了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实现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

四、坚持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创造性地提出“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革命理论,为将“两个伟大革命”进行到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前进方向。

打铁必须自身硬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具有革命的红色基因和政治属性,党的一大纲领明确宣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党领导的伟大的社会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与党同步协同推进伟大的自我革命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地位和资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在革命的实践中反复锤炼和不断巩固,需要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同时,不断进行改造自身的革命。列宁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大革命失败后,党在八七会议上向全体党员宣告,“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证明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党的生命与力量决不至于怕披露和批评我们的疏忽和缺点”,这是“我们胜过敌人的地方”(《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10——411页)。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始终能够直面坎坷和挫折,始终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和人民立场,始终能够保持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始终能够实事求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郑重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的党,是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党。由此,党具有了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特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因如此,党才能够直面问题,始终自觉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两个伟大革命”协同推进是新时代管党治党和国家治理的一个鲜明特点。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自我革命就是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是经百年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是党最鲜明的品格。正是从严管党治党造就了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中国共产党,才使党有能力和资格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在10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无数世间奇迹,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前所未有提高、使中华民族离复兴前所未有接近。

强党才能强国,强国必先强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还要努力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将党的初心使命与党的自我革命贯通起来,将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思想观点内在地统一起来。

将伟大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进行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是还未到大功告成之时。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因素也变得更为复杂,浮在表面容易处理的问题解决后,剩下的都是深层次的难啃的硬骨头。一些已经得到初步解决的问题,如果抓得稍松一点可能回潮甚至反弹。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脍炙人口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68年后的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再次号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大敌是骄傲和急躁。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现在骄傲和急躁两种情绪都有,有的人对取得的成绩过于乐观而有点骄傲,有的人对存在的问题估计过为严重而有点急躁,这两种倾向都不可取,骄傲不容忽视,急躁更要注意。

问题就是方向,差距就是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扬“革命到底精神”,不骄不躁,始终坚定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要“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要“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百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以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看百年是短的,百年的中国共产党恰风华正茂。站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上,深入总结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适逢其时。

猜你喜欢
政党马克思主义革命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