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究

2021-11-30 10:39湛江科技学院刘军库肖灵云
河北农机 2021年6期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

湛江科技学院 刘军库 肖灵云

引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全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人才,需要把育人工作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要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意志,引领学生积极融入,并紧跟社会发展。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时进行,并把思政融入课程当中,做到全程及全方位育人[1]。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在学习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机械设计》课程学习,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机械设计方法、设计准则、设计步骤、材料的选用,重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零件标准化等重要内容,使学生具备简要设计机械部件装置的基本能力[2]。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机械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结束之后,需要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由于课程课时多,且授课时间长,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而理论课程知识点大部分都已经遗忘,由于设计课程时间有限,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及机械手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课程设计实践时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实践环节又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就“机械设计”课程在整个教学和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职业素养,希望可为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 《机械设计》课程现状

1.1 学习激情低落,氛围沉闷

该课程理论知识较强,目前课堂授课方式仍以知识理论体系分章节,采用多媒体逐步深入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采用上课时间段输出式教学,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起来费时、费力,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失去自信心,学习效果不理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从而造成不良循环,随着课程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1.2 传统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内容以教师的见识和教材素材为主要来源,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方式太过单一,而实践环节课程设计题目更新速度慢,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教学效果低,学生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创新性思维,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2]。

1.3 师生互动性较差

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的知识点多,本来就不易讲解,而教师又不进行教学素材的优化处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也不敢回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思考,若教师点名回答问题,便会造成课堂学习气氛较为紧张,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课堂气氛,导致老师一般自问自答,导致师生的交流互动性较差。

1.4 教师教学素材少

教师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教学素材,可利用的匹配教学素材较少,对复杂的结构设计及材料性能等知识,只利用PPT讲解,枯燥乏味,缺乏直观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缺乏主动性,学生听课效率低。

2 《机械设计》课程思政的开展途径和策略

2.1 实际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授课教师应针对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特点,以“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开学初期,让学生明白自己《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标,教师根据课程任务,分解到每一章节进行讲解和设计的学习,让学生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了解。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和理论知识点进行交叉融合,以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使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灵活的运用,并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遇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引导以“课程设计”为任务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好。通过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任务中的各个环节中深挖思政要素,对课程及育人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使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当中,又在实践环节中得以很好的体现。

2.2 提高教师的思政和教研能力

在教学及实践环节课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意识形态、三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健康、行为习惯及高尚品德的培养。专职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者”,教师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精神上的导师,还是人生道路的指引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有开阔的学科视野,增强育人意识,才能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重任,树立起课程思政理念。在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讲到具体的零件结构,可以把实物零件引入课堂,通过理论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师生的互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氛围。

也可以在教学课堂及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课堂内容要穿插引入讲解社会科技前沿热点,特别是机械行业的结构创新等科技产品,让学生紧跟社会科技进步的步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并引入机械制造行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的奋斗的经历,宣扬正能量,这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作用。

教师要当好“经师”和“人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认真传授知识。同时,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水平,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资料,发现机械行业领域存在的技术难点,引发自身思考,提出质疑,并努力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经历,把握行业前沿技术问题,了解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把学科前沿科技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并指出目前没有攻克的技术难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课后利用学生听课反馈和总结授课经验,利用课堂讲解、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课堂设计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把传授的知识、能力培养、思政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学生学习及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3 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将“课程思政”融入《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机械设计》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上,通读教材把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利用零件结构实物和所讲授知识点相结合,加深学生理解,充分利用实训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现场设计,现场加工指导,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养,养成精益求精的品质,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课堂上,同时引入本专业的社会科技热点和机械类制造领域的带头人、工匠巨星的事迹还可以将本专业学科最新发展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融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培养学生“严谨、团结、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能力的培养,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创建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或通过以任务驱动为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解决方案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而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重点以“解决设计任务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如讨论学科前沿等先进制造技术等问题。对于实践课的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采用多方位、多样化选择,使得经典课程设计题目与行业新技术进行融合改进,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进行设计创新,使理论知识得以综合运用,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设计创新,鼓励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机械类专业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内驱力。

在实践课堂中,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创新设计,并进行小组间比赛,如通过零件图纸、设计创新、任务书的编写,小组答辩等环节,采用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沟通,增强学生协同工作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机械设计》理论讲解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任务的相互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将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追求极致等实质内涵融入课程中,将课程思政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结论

以《机械设计》为理论知识,通过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设计任务目标,进行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人格的塑造,激发其爱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试论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策略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