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川南农村地区发展问题研究*

2021-11-30 10:39杨清清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闲置调研农户

李 健,杨清清,刘 果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为川南泸州、宜宾、内江、自贡四地“脱贫摘帽”地区村民以及少数甘孜丹巴县贫困户,采取实地调查法及问卷调查法。综合国内外对于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针对四川原贫困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问题,针对性地设计问卷,从2020年1月到2020年8月,共计发放问卷470份,有效回收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共走访川南四市21个脱贫村,面访脱贫户153户。收集的信息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统计学分析结果

2.1 人口及收入特征

2.1.1 常住人口结构“两极化”严重,劳动力大量外流

结合问卷和四川各市州统计年鉴数据分析,调研地区常住人口年龄均呈现“两极化”现象,留守儿童现象十分普遍。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55~65周岁,占比55.32%,以及3~15周岁,占比21.11%。家庭常住人口结构主要为祖孙两代,25~50岁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占当地总人口的59.82%。

2.1.2 收入来源单一,生活发展水平较低

问卷数据显示,对于调研地区大多数家庭来说,城市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73.33%),其次是务农(12.78%),两者之间相差达到6倍,其中农户每年的农作物、农副产品纯收入主要是集中在5 000元以下(52.78%),其次是5 000-8 000元(30.56%),只有16.67%农户农产品、农副业年纯收入能够达到8 000元以上。数据显示,2019年调研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670元,远低于201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 021元,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4%。

2.2 农业资源分析

2.2.1 闲置资源率高,种类多样

调研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土壤、地势类型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农产品的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的,各个地区农产品重叠度也较小。如泸州市合江、叙永的桂圆、荔枝,内江永兴镇的家畜,甘孜州丹巴县的手工品、高原果蔬等。据调查,有88.89%的农户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闲置的资源有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农副产品及房屋等。其中,土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资源闲置率分别更是高达70%、52.22%和48.89%,同时在此次的调查结果中土地资源的闲置率最高,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闲置率次之。

2.2.2 闲置率高且时间长

土地和农业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几年来,调研地区土地闲置面积却逐渐增加,很多土地出现荒废严重的情况。数据显示,调研地区土地闲置面积3 342.2 138公顷,土地闲置面积在一亩以上的占比55%,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闲置时间在三年到五年占比38.4%,由此看出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不仅闲置率较高且时间长。对于闲置的农业资源,48.89%的农户选择将其作为饲料,18.98%选择沤肥,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农户难以将现有资源变“现”,农业收入降低,生产积极性也下降。

2.3 农村社会现状分析

2.3.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产业发展困难

调研地区道路硬化率约为70%,硬化公路还未实现村村通,在一些离乡镇较远的农村地区,大都还是传统的泥路,出行受到天气的影响较为突出。对于农户来说,将现有农业资源运输至市场售卖难度大,成本高。虽然调研地区拥有较好的“自然资源”,但难以吸引投资,本土产业缺乏资金支持。本土产业缺乏挖掘,农户也难以将自己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造成了“进来难,出去难”的局面,这种情况难以将农村的资源盘活,难以打造建立农村本土特色产业。

2.3.2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才返乡意愿低

教育兴则乡村兴,教育强则乡村强,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至关重要[1]。随着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逐渐重视,农村家庭中最高学历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数据显示,调研地区近几年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逐渐增加。问卷数据显示,35.56%家庭中最高学历为大学,28.39%家庭中最高学历为高中。调研发现,83%大学生表示更愿意到一二线城市发展,认为农村对于个人发展十分有限,机遇较少。只有17%有意愿回到家乡创业或者为家乡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认为农村机遇和政策呈现多元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会出现许多商机。总体来说,虽然农村地区培养的人才逐渐增加,但大学生返乡建设的人数较低,意愿不强。

2.3.3 农村创业实践成功率低,积极性下降

随着土地流转承包相关政策的完善,“土地承包热”出现,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农村都有过创业案例,然而创业成功的数量极少。其中大多数创业项目都为种植水果、花椒、鱼类养殖,存在非常严重的盲从现象,即看到有人在从事相关产业并获得一定收益后,只是经过简单的了解调研便投入实践,由于盲从现象和同类竞争严重,创业成功的数量极少,而且政府在对于相关创业者的引导和支持也存在一定的缺位,这种现象就导致创业人数少、创业失败比率高,创业难度大,创业积极性下降。

2.4 农户对利用“互联网+新农业”路径态度分析

2.4.1 农业资源闲置率高,土地流转期望大

综上所述,调研地区的土地资源闲置率较高,闲置面积大、时间长,农户愿意将可流转的土地和多余的农产品、农副产品用于出租和销售。其中有75.56%的农户表示更愿意将土地流转,有22.22%将流转的土地做于什么用途保持了选择观望。调研地区主要是小规模经营,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零碎化现象突出,大多为小规模农户。就农户自身特性来说,相对于其他农户,非农收入比例高、经营规模小的农户更容易将土地流转意愿转化成土地流转行为[2],期望通过流转土地获取收益。

2.4.2 电商知晓率较高,搭建电商渠道意愿较强

在本次调查中,有23.33%的农户了解电商的优劣,清楚电商的整个经营过程,还有66.47%的农户听说过电商,但对于电商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等不大清楚,还有10.2%的农户甚至根本就从来没有听说过电商。尽管农户对于电商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总体知晓率还是较高的。数据显示,有97.22%农户非常愿意通过电商的渠道销售自家的农产品,肯定互联网对农户的收入增长的作用,愿意借助互联网提高自家农业生产要素、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支持搭建农村“互联网+新农业”的模式。

3 “脱贫摘帽”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行发展方案

3.1 以公司为主体,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的合作模式

调研发现,农户对于投资创业的风险意识较高,而且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直接投资创业。在有关于代、种养您愿意选择哪种方式的调研中,72.22%的农户选择“公司经营,您负责出让土地,收取一定劳务费和出让费”,13.33%农户选择“组建合作社,公司收取一定中介费”,只有13.33%农户选择了“自己经营,公司收取一定中介费”。所以,在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引进现代公司的管理模式和农村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两种模式相结合,充分调动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也减少了农户的投资风险。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公司的选择和监管,防范各类存在的风险。

3.2 以互联网为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当今社会是一个万物互联网的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助力乡村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来扩大农户的消费者市场,扩大用户面。同时我们也必须兼顾农户的积极性,兼顾盘活农村产业资源的目的,在线下搭建平台,让农民自己参与到致富增收,参与到农村建设过程中来,保证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成就感、荣誉感。

3.3 长短期相结合,建立长效规划的发展模式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必须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的发展,但是也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对于年轻人、创业者的吸引力,然后搭建起一个较为健康合理的发展运营模式。其次,需要借助互联网,利用消费者“云下单、云管理”。最后,接收“实物果实”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培养消费习惯,将消费者打造为我们的固定客户,搭建起农村特色产业体系。随着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逐渐稳定,我们开始增加消费者对于“农事”的体验,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农村生活和种殖、养殖带来的实际乐趣,将消费者引流至线下,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长短期循序渐进,两者相互促进,搭建起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效健康体系。

4 促进四川“脱贫摘帽”地区现代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继续推进基础设置建设,完善引资环境

实现乡村振兴,光靠政府的扶持和农户自身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要适当地引进一些优质的社会资源、资金进入农村,扎根农村。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受限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利用方式的传统,难以发挥其更大的效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吸引资源、资金的进入,带来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这些对于农村来说都是急需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4.2 政府因地制宜,发掘打造本地特色农业

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立足本土资源,注重内外部资源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3]。据调查,调研地区拥有的农业都具备地域特色,各个地区农产品的差异性、互补性较强。通过加大对本地优势农业的发掘,利用本土优势,建立规模效应,打造本地的农业品牌(产品),不仅充分盘活本地现有资源,而且还减少了地区之间的同类竞争,也可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同时也可以服务周边大城市,如成渝两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劳动力回流,缓解常住人口“两极化”。

4.3 政府加强对农户帮扶,加大专业技术服务支持

调研地区土地闲置率高,但是流转承包率较低,政府在“引资”方面也出力不足,虽然有私人散户承包土地,但受限于自身知识水平、经济能力、承包面积和承包时间有限。同时,政府对于土地承包商的支持力度较小,技术支持和培训引导较少,承包商面临较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为了促进当地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政府应当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加大对土地承包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引导农产品种植,同时利用政府渠道,帮助打开销售渠道,缓解融资问题等,既要断绝承包商的前思之虑,也要解决后顾之忧。

4.4 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培育、引进新农业人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执行、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大学生是掌握现代先进科学知识的重要社会群体,思维方式灵活,方法措施多样,让大学生彰显出新光彩[4]。

(1)加大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投入到乡村振兴实干当中,给予对于“三农”建设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更多优惠。加大对人才引进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返乡人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和引进适合于乡村振兴下的新农业人才,注入乡村新“智能”和新“活力”。

(2)改变农户“以产定销的种植观念”,要“以消定产”,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种植,去生产的新农业观念[5]。

猜你喜欢
闲置调研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不做闲置主妇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共享村落”萌芽——高陵区开发闲置民房资源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