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症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

2021-11-30 12:54赵正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期
关键词:侧脑室低密度白质

赵正香

(江苏省扬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7)

脑白质疏松症是指脑室周围的白质,广泛性的髓鞘脱失,引发脑组织动脉硬化改变,属于放射学术语,常因免疫功能异常、高血压病以及营养代谢障碍等相关因素导致,在老年群体以及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群体中可常见该影像学表现[1]。双侧侧脑室额角或者侧脑室枕角是脑白质疏松症的主要出现区域,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对其脑白质区域造成严重干扰。CT为目前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多种疾病的检查中应用广泛,为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方法。相关研究[2]指出CT诊断可以有效观察到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病变区域、部位以及形态等,可为临床治疗带来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探讨CT诊断在脑白质疏松症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将在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中,随机选出5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中,随机选出5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50例患者中,男性占据26例,女性占据24例;患者年龄均在90岁以下,60岁以上,平均年龄(73.45±4.85)岁;其中共计29例患者伴有头痛、记忆力下降以及头晕等症状;9例患者伴有肢体偏瘫症状;18例患者伴有步态异常症状;10例患者伴有运动障碍。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过程目的知晓,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精神类疾病,检查配合度良好,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选择医院现有的spriti螺旋CT扫描机,品牌为西门子,对患者颅脑进行平扫,相关参数设置如下:层厚5~10 mm,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 mAs;层间隔5~10 mm;窗宽以及窗位分别为100 Hu和43 Hu。所获取的CT图像由两名资深主治医师一起进行观察分析,对于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则一起进行商讨后再给出一致意见,详细记录病灶区域以及阳性诊断结果。阳性率计算方法为:检出病灶例数÷总例数×100%。

1.3 疾病等级判定方法

根据Aharon-Ptrelz标准[3]将脑白质疏松症分为五个等级,未出现低密度区域视为0级;低密度区域出现在侧脑室枕角或额角视为1级;低密度区域出现在侧脑室枕角和额角视为2级;低密度区域呈连续性的出现在沿侧脑室附近视为3级;低密度区域出现在侧脑室附近及放射冠视为4级。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整理分析研究结果,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白质疏松症的CT检查结果

检查所得图像中的低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双侧侧脑室枕角或额角附近,具有明显对称性,其次则表现为呈斑片状主要集中于双侧侧脑室附近,或者呈弥漫性存在于脑白质中,可并发脑出血或者是丘脑腔隙性梗塞。其中1级、2级、3级以及4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例数分别为3例(6.00%)、36例(72.00%)、6例(12.00%)和3例(6.00%),诊断阳性率为96.00%(48/50),其中合并丘脑腔隙性梗塞以及合并脑出血患者例数分别有25例(50.00%)和2例(4.00%)。

3 讨论

脑白质疏松症作为一个影像学概念,是非特异性的大脑白质的变化,最早是在1987年由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出,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脑白质在CT或磁共振成像上的表现[4],在老年人群以及血管性痴呆等人群中比较常见。脑白质疏松症的具体发生机制目前临床还没有完全明确,但是多数学者[5]认为其发生和环境、年龄以及遗传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且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另外也有研究报道指出脑白质疏松症的形成是以高血压以及小动脉硬化等作为病理基础的,和缺血性损伤具有密切关系。脑白质疏松症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以组织疏松以及水肿等为主要常见表现,容易导致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内膜厚度增大[6]。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指出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是导致脑白质疏松症发生危险因素,以认知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需要提高重视,尽早明确诊断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和患者智力水平存在紧密联系,既往有相关研究在对痴呆患者的研究观察中发现,患者脑白质疏松症程度会随着其痴呆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且和正常人群相比,脑白质疏松症群体无论是在神经行为功能方面还是在记忆损害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贾芳[7-8]报道,正常人群中的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疾呆患者的脑白质疏松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脑白质疏松症会进一步加重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衰退,可以作为其预后判断的辅助观察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级、2级、3级以及4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例数分别为3例、36例、6例和3例,诊断阳性率为96.00%,其中合并丘脑腔隙性梗塞以及合并脑出血患者例数分别有25例和2例。提示CT诊断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诊断价值良好,诊断效能高,可为临床诊疗带来有力的数据支持。而张银祥[9-10]也在对6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研究中指出CT诊断的阳性率为95.00%,和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CT诊断的良好检出率。

综上所述,在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中,CT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诊断准确性高。

猜你喜欢
侧脑室低密度白质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147例侧脑室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侧脑室注射DIDS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大鼠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