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古运河城镇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30 17:49李春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文/李春雷(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一、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多年以来有关研究成果,本文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运河城镇领域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如下归纳梳理:陈壁显的《中国大运河史》、岳国芳的《中国大运河》、安作璋的《中国运河文化史》侧重于大运河的发展历史研究;刘继斐《苏北运河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和徐凤丹《运河江苏段对本区域经济的影响》侧重于大运河与区域经济的关联研究;吕杨《明代运河与常州区域经济述论》、王佳宁《近代浙东运河航运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侧重于对大运河的“漕运”功能的研究。

综上所述,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分析,上述文献都提供了大量启示,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但是对于古运河城镇经济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深入,过去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历程的概述和对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专论某一方面,对大运河与城镇发展联系的综合考察研究不够深刻,且对在运河衰落背景下城镇转型发展路径的研究不完善。我国步入新时代,稳增长、高质量促使古运河城镇转型朝向纵深发展,进一步研究运河兴衰对城镇经济的影响、沿岸城镇转型发展路径空间很大,值得持续深入地研究。

二、运河与城镇发展的联系

(一)运河城镇产生

清江浦借助于紧邻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17 世纪重要的漕粮储地和商业城镇。“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便描述了这一盛况。如今的清江浦区作为淮安市的地理位置中心,在苏北运河段发挥着重要的中转站作用,淮安市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运河赋予的优越交通条件以及带来的各方的资源。

(二)运河城镇职能

运河兼具漕运、经济、军事等多样功能,这使得沿运河而建的城镇的职能分工明确且多样化。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漕运,漕运问题自古以来都是经济命脉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朝代的首都多位于人口众多的北方地区,粮食需求量巨大,而主要的粮食生产地却在江南湖广一带,因此南粮北运便成了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封建王朝为了确保漕运的顺利,派遣官员驻扎运河沿线城镇,这就使得城镇具有了国家战略安全的色彩。而运河的开通便利了交通条件,使得沿岸城镇成为货物集散地,其依据自身的特色产业进行跨区域的货物贩卖,工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使得大批以商贸功能为主的城镇出现,如临清和济宁。

(三)运河城镇文化

运河的开通无疑促进了人口和货物的跨区域流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得以在运河沿岸城镇聚集并落地,与当地文化人群融合,这加强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其中可作为文化典型代表的有城镇中的商肆、集会以及各类自然风景区。商肆多位于运河节点交通便利之处,这里有来自各地的商人开的各色商铺,自带不同文化特色,人们于此开展贸易,不同文化得以碰撞交流,扬州城内就有专为外地商人所设的集市区与居民区。同时运河网络对于文化自然风景区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南巡偏爱经运河乘船南下,沿途欣赏各色美景。各地商人官员为了取悦统治阶级纷纷兴建相关的风景名胜区。扬州瘦西湖的兴建便受益于运河水系统的作用,沿河湖兴建亭台楼阁,与水色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情趣。运河沿岸诸如此类的自然风景区数不胜数,它们都与运河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三、运河衰落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运河沿岸城镇众多,因此本文选择了运河沿岸地区有代表意义的部分城镇。大运河衰落对沿岸城镇发展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成功转型、逐渐发展起来的古运河沿岸城镇,如苏州、杭州;二是败于运河之衰、从辉煌历史走向衰落且至今发展缓慢的古运河城镇,如淮安。

(一)衰落的运河城镇——淮安

1.兴于运河之利

京杭运河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大动脉”,南北“漕运”之利,使得大量人员、物资云集,便捷的运输条件带来了沿线城镇的繁荣,较为著名的苏州、杭州、扬州、淮安四地并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其中,淮安市位于苏北运河北部沿岸,江淮平原东部,历史上曾称淮阴、清江浦,作为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典型的运河城镇,1451 年,淮安地区设立了漕运总督,此外,淮安更是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盛誉,成为国家“南北漕运”的中心之一,可谓盛极一时。

2.败于运河之衰

淮安位于京杭运河苏北段北部沿岸,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最早由隋代开挖,运河的开通使得淮安成为沟通南北水路要道,特别是在16 世纪至18 世纪,是南北水路“漕运”的枢纽。淮安的发展与大运河的繁荣衰退密切相关,随着运河的衰落,淮安匆匆落幕,不仅仅是没有了昔日的辉煌,更是屈居三线城镇,相比于逐渐兴起的苏杭,淮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相对滞后。

运河的衰败,主要是由于“大动脉”地位被取代,在过去陆路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水路运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省时省力,在历史上,历朝历代对水路运输重视且依赖,“南北漕运”,南粮北运的仓储制度,京杭大运河可以说盛极一时,但是随着黄河改道,黄河在中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流经下游平原地区时大量淤积,使得河道堵塞,水道不畅,运河运输愈发困难重重,维护河道的成本高昂,运河运输弊端重重。而且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南北海运逐渐兴起,南北运河的“动脉”地位逐渐被替代。运河的兴起和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这反映了交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的技术创新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铁路线路的铺设,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运河的“动脉”地位,分走了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的职能,而最初的南北干线,则是把淮安等地剥离的,这就使得淮安没有了交通区位优势,城镇经济遭受重大挫折。

淮安,在16 世纪至18 世纪,作为“漕运”枢纽,主要的职能更加近似于中转站,人员流量大,是货物集散地,京杭大运河带来了它的繁荣,淮安的繁荣、城镇文化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靠近京杭大运河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可以说,淮安和济宁类似,有发达的水路交通,且依赖运河,是典型的运河经济的产物。和享誉中外的景德镇不同,淮安没有自己的特色,或者说没有主打优势,景德镇的瓷器依托于本地的特殊土质和高超的技术传承、积累,使得其他城镇无法与之竞争,地位无可替代,只要市场需要瓷器,景德镇就不会衰落,而是愈发繁荣。相比之下,淮安则不同,淮安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更像是运河经济下的泡沫,对京杭大运河“南北漕运”严重依赖,如同巨婴一般,淮安形成了严重的依赖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优势产业和创新能力,因此只能繁荣一时,终究由于失去运河交通之利使得泡沫被刺破。

(二)崛起的运河城镇——苏州

苏州,地处华东,背靠扬子江,历史上与杭州、扬州、淮安三地并称运河沿岸四大都市,如今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钱塘自古繁华,京杭运河运输作为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大动脉”,沿途的苏州得益于此,在历史上异常繁华,更是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盛誉,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开启了苏州的鼎盛;16 世纪至18 世纪,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手工业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苏州的鼎盛,成为中原经济中心之一,史料记载,“凡四方难得之货,靡所不有。”足见其商贸之繁荣,城镇经济之兴盛。

伴随京杭大运河的衰败,铁路运输兴起,而曾经的运河城镇苏州又一次搭上了铁路这个“新动脉”的顺风车。铁路可谓是陆路的“大运河”,在运力、效率各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得益于此,苏州并没有因运河衰落而丧失交通优势,加之靠近上海这个金融、贸易、对外交流中心,便于苏州拥抱世界,独特的河海优势、铁路优势,便于同其他地区联络,开展贸易,发展经济。总之,伴随大运河的衰败,苏州经济发展虽然出现过短时期的低迷,但是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它迅速恢复并繁荣发展起来。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古运河城镇转型路径

与运河相互依偎的运河城镇,汇集古代遗存,又融合现代文化,是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在后运河时代中,城镇高质量发展转型有以下几方面路径:

(一)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运河孕育了千年文化,城镇化发展要守住这特有的历史底蕴,强化城镇所特有的自然风景、历史沉淀和人文历史。不能让城镇盲目发展而减少特有的韵味,使对其特有的情感无法寄托。所以精准开发当地资源,凭借当地特色打造新的亮点。将文化遗产与创意结合在一起,使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不仅仅是创造文化产品,而是让文化要素与其他产业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优化之间资源配置,打造特有的文化名牌,让传统文化成为城镇产业链的顶端,贯穿于城镇产业发展各个方面。

(二)空间集聚的产业融合

城镇的转型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转化与支撑,产业的空间集聚是指将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的汇集,对外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城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功能区。城镇转型意味着高质量发展与进步,守住底线,摒弃落后产业。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环境中,汇聚沿河城镇优质资源,建立跨区域机制,让不同沿河城镇的不同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互利共赢,发挥区域优势,推动运河沿岸城镇整体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三)产品服务的精准供给

21 世纪,人们从满足温饱的物质需求到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带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特性。产品融合与市场需求脱轨,不能够支撑产业更进一步地融合发展,更不能促进运河沿岸城镇完美转型。所以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创新,否则我们只能将其称为无效供给,对转型可能起到相反作用。我们看到很多对老旧厂房进行创意园区的建设,但是能够成功并且发展起来的少之又少,只实现在过程中的产业融合,并没有符合消费者的胃口。逐渐消除文化产业同质化,深入挖掘消费者需要什么,精准供给。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首先,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是意味着单纯地延长产业链,适应时代潮流,发展高精尖产品,淘汰落后污染产业,而是以大运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将人们的智力思想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能够扩大就业,带动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政府作为一只有形的手,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坚力量,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市场体制机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资源配置同样出现漏缺,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把握产业调控方向。最后,就是消费者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反应。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反映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上。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会带动更大的消费规模,生产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所以城镇转型需要政府推动、创意转型、消费者三方力量的相互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运河这一伟大工程,历史上是大宗货运的黄金要道,不仅代表着历史的延续,更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继承,本文通过研究运河与城镇发展的联系,探索后运河时代古运河城镇转型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潜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后运河时代,对古运河城镇进行战略性调整,制定新的发展路径,进行新一轮内生性转型,提高城镇文化内涵、优化城镇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