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视角下晋北民间歌舞的文旅融合价值与路径

2021-11-30 22:5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秧歌民间舞蹈歌舞

陈 燊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文化与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31)

世界范围内,民间歌舞种类繁多。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于自娱的传统歌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间舞蹈指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晋北地区一般指恒山南北、桑干河和滹沱河形成的“两河流域”,范围大致包括山西省的忻州、大同、朔州三个地级市。晋北民间歌舞是山西民间歌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方民间歌舞风格迥异。

一 区域视角下晋北民间歌舞的价值同一性

中国民间歌舞是中国境内人民自发创作,以自娱为目的歌曲和舞蹈。民间歌曲经过口头创作,尔后口头流传于民间的歌曲,民间舞蹈则多为即兴表演转为稳定的舞蹈风格,二者多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与文化传统,且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受到地域、民俗、历史等多种因素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被萃取、改造、加工和传承。在区域视角下,晋北三市各自地理位置大体相同,其下各县、乡镇、村的文化习俗、方言接近,因此晋北可以被视为一个区域来考虑。在我国,民间歌舞已成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相同区域内趋于相似,基于相似的民俗文化的不同层级区域间,民间歌舞的区别随层级的上升而加大。

(一)晋北民歌概况

1.晋北民歌分类。晋北民歌主要分为山歌、秧歌、号子、小调和套曲五类。山歌主要指山曲,分布于忻州地区的河曲县、静乐县、保德县、偏关县、五寨县、神池县、宁武县,其中以河曲山歌作品影响力最大。秧歌分为戏曲体和民歌体秧歌,在舞蹈中演唱。晋北秧歌中属戏曲体秧歌的,朔县秧歌、代县秧歌最具代表性,属民歌体秧歌的,原平凤秧歌最具特色。号子和小调与山歌、秧歌相比,由于创作的偶然性、无固定音乐配合,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号子一般指人民劳动时即兴喊出的劳动号子带着曲调形成的民歌,唱词就是其中的劳动号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调是数目最多、分布最广的类型。套曲是汇集、加工地方小调形成,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或传说故事,叙事性强、结构严谨、形式较大。

2.晋北民歌的艺术风格。晋北民歌成形于晋北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受晋陕蒙冀多地不同民间艺术的影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1)词格结构简洁。晋北人尚武直爽侠义,语言简单直白。因此,晋北民歌唱词形式以短小见长,两句式结构最多见,最长是小调中的十字句。章段结构中,多遵循两句对仗,四句一段。(2)词律受方言影响明显。民歌的唱词的词律与方言表达具有相似特征。晋北方言分属晋语大包片和五台片,因历史上与少数民族或战争或杂居,语言中受阿尔泰语系影响,很多字发音与中原地区不同但较为接近,方言表达带有的叠字、轻声、辅音词等亦与中原地区迥异。因此,晋北民歌中除了有戏曲、戏剧成分的秧歌、道情、“二人台”外,大部分民歌词律与中原地区不同。(3)乐律自由奔放。晋北人豪爽的性格致使其在民歌创作时思想开放、自由。以河曲山歌为例,演唱常常不用伴奏,调高随演唱者的心情,在空旷的山谷和田野上演唱,多见音调高亢宏亮者,没有伴奏,节拍自由。(4)抒情意义大于叙事意义。晋北民歌擅长直白表达内心所想,唱词不多,直抒胸意,因而民歌的意思取向非常简单。试想,在山间崖畔唱首民歌,叙事的歌词谁人能共鸣。即使是叙事性质的套曲、小调的唱词中,比起中原地区的叙事也更为简单,因而晋北民歌的抒情意义大于叙事意义。

3.晋北民歌的现代创作。解放以后,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音乐家和民族唱法歌唱家。进入二十一世纪,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共同支撑民歌发展,作品有《走西口》《挂花灯》《五哥放羊》《大红公鸡毛腿腿》《小曲儿一唱解心宽》《观灯》《三十三颗莜麦》《绣荷包》等。

(二)晋北民间舞蹈概况

1.晋北民间舞蹈分类。晋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秧歌舞、“二人台”舞、龙舞、高跷、灯舞、旱船等。秧歌舞流传范围十分广泛,原平“凤秧歌舞”和北路“踢鼓子秧歌舞”最有名气。“二人台”是地方小戏的名称,一男一女两人表演,主要流传于晋、陕、蒙交界地区,著名的《走西口》剧目最早就是二人台节目。龙舞、旱船舞遍布晋北农村地区,灵丘的高跷舞和云彩灯舞、朔州扇鼓舞与晋南大量同类舞蹈相比,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2.晋北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晋北地区人口密度低于晋南地区,民间舞蹈种类也没有晋南地区多,却有着与晋北文化相似的民间舞创作思维。

3.多种艺术杂合而成。(1)山西民间舞蹈几乎都从戏剧、杂技中吸取了养分。晋北踢鼓秧歌起源于当地先民祭祀祈年活动,汉唐时期形成广场和街头表演的舞蹈娱乐活动,其着装、妆容与戏曲相似,约三十人组成表演团队,以鼓作为演出信号,闻鼓开演,听鼓变阵,主要阵式有五雷阵、跳四门等十多种,表演形式包括依演员人数和阵式种类而定的大、小场子和巡演形式的过街场子。(2)与节事活动有关,道具种类较多。晋北民间舞蹈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多数与元宵节有关,在节前节后的四至六天内,表演气氛日益浓厚。二人台则是逢年过节,人们聚在一起就地表演。晋北民间舞蹈一般道具较多,如伞、旱船、鼓、锣、手巾、扇子等,这与其取材戏曲有很大关系。(3)与晋北民歌结合演出。从晋北民歌中有一部分就是与舞蹈结合演出的,如秧歌、二人台等,民间舞蹈的节奏、阵法根据民歌的演唱情况进行调节,一般选用的是情绪欢快,节奏强的民歌。

4.晋北民间舞蹈的现代创作。晋北民间舞蹈在晋北乡村中的表演一直没有停止,也根据现代社会发展情况排演了一些新的节目,但绝大部分保留了传统的舞蹈式样。建国后我国舞蹈艺术家也纷纷将晋北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到创作中,创作出了《亲儿呀呆》《醉美家乡》《晋舞晋韵秧歌情》等剧目。

二 晋北民间歌舞文旅融合的价值

国家重视地方艺术传承,晋北民间歌舞中不少种类已经成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项目,但是晋北民间歌舞的生存出现了很大问题,例如:年青人不愿意传承,只有老年人有时间学习。节目一年只演一两次,没有人去专门创作、练习。这样的民间艺术,不仅外地人没有机会体验、欣赏她,本地人也快要失去了。

文旅融合,“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晋北地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少、密度低,如果晋北民间歌舞可以被发掘、创作、创新变为旅游资源,就不再是唱给田野的歌曲和只在节日时表演的舞蹈。同时旅游又是其重要的载体,通过向旅游行业推介、为旅游者表演产生宣传、传播和经济效益,让晋北当地的年青人愿意学习、传承和创新。除了供应旅游者外,晋北民间歌舞产品还可以在家庭、社区、本地、国内外等多种区域消费。

三 晋北民间歌舞文旅游融合的路径

晋北民间歌舞作为晋北民间文化的瑰宝,与旅游融合可提高晋北民间歌舞的生命力,更为其在原生地继承、发扬光大提供有力保证。

(一)构筑晋北民间歌舞保护与传承体系

在非遗项目的基础上构筑晋北民间歌舞的科学保护与传承体系。首先,在晋北地区开展普查和调研,摸清民间歌舞在晋北大地的实际存量和传承人,做好情况登记和录像。其次,请专业群艺组织对普查和调研结果进行分类、归纳,以国家、省级非遗项目为中心形成晋北民间歌舞的主体大类和谱系。第三,根据各类民间歌舞的现状制定保护措施。第四,根据现有传承的文化、健康情况寻找潜在传承人,积极参与高级别非遗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完成上述工作后,将形成以“科学保护,传承价值,发展振兴”为目的的晋北民间歌舞保护与传承体系。

(二)切实解决晋北民间歌舞原真性、职业化传承问题

随着近年来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晋北民间歌舞不仅遇到没有传承人的问题,还有原真性降低和传承人业余化问题,在民间舞蹈上尤其突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把民族歌舞艺术家和民俗学家请进晋北,完成晋北民间歌舞艺术元素的采风和提炼,与传承人共同研究恢复晋北民间歌舞鼎盛时间的面貌,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重现晋北歌舞的繁荣,同时遴选晋北民间年轻的晋北民间歌舞爱好者送入高等学府,专门学习民间歌舞的表演技能,实现晋北民间歌舞传承的职业化。

(三)针对不同旅游方式进行晋北民间歌舞创作、开发

以“旅游提升文化生命力”的方式,引导晋北地区民间歌舞进行创作、开发。晋北地区民间歌舞在非遗等保护项目首先要着力展示其有别于其他地区民间歌舞的特色。其次是在方言改造上进行再创作,去除游客理解上的障碍。第三是借力新资源,综合运用歌舞及相关艺术进行再创作。结合不同旅游方式,开发晋北民间歌舞旅游项目。例如可在红色旅游中开发“右玉精神”为主题的巡演或驻演剧目,将民间歌舞种类融入剧目中,也可以在专门针对民间歌舞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或在中老年体验式旅行中专门设置民间歌舞短期研习项目。

(四)以项目为单位开发并组合成多条产品线

由于晋北地区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作为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资源及特点不同,细化不同地区旅游产业中对晋北民间歌舞产品的需求,开发晋北地民间歌舞产品,在晋北三地中形成不同的产品线,产品线间有明显区别,不可替代,使各产品线在当地旅游业中发挥重要的吸引游客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晋北地区沉浸式旅游演艺驻演产品。

(五)驻演和巡演结合产生效益

整合最具特色的驻演产品,结合剧场新技术,形成虚拟晋北实景的巡演产品,到国内外各地巡演。不仅让驻演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让巡演发挥宣传、传播作用,吸引旅游者来晋北。巡演队伍也可以建立研习所,选拔优秀的民间文艺人才加入到演艺团队中,传承民间艺术,助力当地就业和扶贫。

结 语

晋北地区民间歌舞历史悠久,是晋北人民断不了的乡愁。通过区域内整合和与旅游融合,让晋北民间歌舞艺术提高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影响力,选拔更多传承人,创新更多好的节目和产品,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直接惠及晋北人民。

猜你喜欢
秧歌民间舞蹈歌舞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昌黎地秧歌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歌舞爷爷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