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镇华教授从“养阴”论治耳鸣

2021-11-30 22:26毛新桐朱镇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阴阳听力教授

毛新桐,朱镇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朱镇华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耳鼻咽喉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中西结合防治急慢性鼻-鼻窦炎、耳鸣耳聋、眩晕、小儿鼾症等。现将其运用养阴之法治疗耳鸣经典病案二则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外科证治全书》中记载:“耳鸣的声音,如蝉鸣声、旺火声、水流声、簸米声、打鼓声、风吹声”,形象地描述了耳鸣患者的主观感受。李纪辉等[1]研究发现,亚洲耳鸣的发病率高达18.6%,我国约有10%的人群患过耳鸣,给2%的人群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现代医学最新指南中推荐“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耳鸣,与中医数千年“调畅情志”不谋而合,但调畅情志仅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即人体的脏腑经络都有其阴阳属性,当身体出现了阴阳失调,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1 病因病机

西方医学认为主观性耳鸣不涉及可识别的声源,因此无法通过检查听到,其是由听觉系统中的异常活动引起的。主观耳鸣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疾病,其起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多数人中,耳鸣无法追溯到医学原因[2]。朱镇华教授认为耳鸣的病因病机:一为阴液虚损不能充养耳窍,耳窍失濡发为耳鸣;二为因虚致瘀,耳窍经脉瘀阻发为耳鸣。朱教授运用阴阳学说确定治疗原则,抓住阴阳失调主要矛盾,用汤药纠正阴阳失调状态,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2 辨证论治

朱教授在临床上熟练运用“养阴”之法治疗各类阴虚病证,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化裁,方中君药生地黄甘寒入肾,滋阴壮水。玄参滋阴降火除烦;麦冬养阴清心生津,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活血散瘀;白芍敛阴和营泄热;贝母清热润肺,明耳目;薄荷辛凉散邪。生甘草清润,调和诸药,以为佐使。原方配伍,本为养阴清肺,解毒利咽,常用于阴虚肺热之咳嗽、咽喉炎等疾病。朱教授在此方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地龙平肝通络;茯神宁心安神;合欢花解郁安神;郁金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在养阴的同时共奏解郁化瘀通络、平肝清心安神之功。吴振起等[3]研究表明养阴清肺汤组方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3 外治调护

朱教授在治疗耳科疾病过程中,往往在用药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运用“鸣天鼓”自我按摩配合治疗。“鸣天鼓”是我国传统有效的耳科保健手法,最早记载于清初方开手辑的《颐身集》中,但其流传应早于这个时期。书中详细描述道:“两手捂双耳,用食指轻搭于中指上,继而用食指弹脑后枕部,耳中如击鼓鸣响,此为鸣天鼓。”[4]朱教授认为鸣天鼓具有疏经络、强肾元、填髓海的作用。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耳窍不通。运用“鸣天鼓”进行按摩可疏通耳窍经络、填元气之海,补肾中精元。肾元充沛则耳窍自通,耳窍通则耳鸣远。

4 验案举隅

案一:患者刘某某,女,63岁,大学教师。2019年9月28日初诊。因“反复双耳耳鸣4月余”就诊。患者4个月前因睡眠欠佳出现耳鸣,呈持续性,夜间明显,劳累后耳鸣加重,伴有听力下降,未进行诊治。患者精神倦怠,伴口干,偶有头昏之感,纳食可,夜间难以入睡,大便干结,2~3日一行,小便可。平素性情急躁。舌体大小适中,舌质红、无瘀点,舌苔微黄少津,舌底脉络色红,未见迂曲。六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达200/110 mmHg。检查:双耳听力较常人稍差,耳廓无瘘管、结节、无牵拉痛,外耳道未窥及分泌物、异物堵塞,鼓膜完整、标志清晰可见,乳突无红肿压痛。诊断:耳鸣耳聋。辨证: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治以养阴液,平肝木,安心神。处方:养阴清肺汤化裁,具体药物:生地黄15 g、麦冬15 g、玄参10 g、浙贝10 g、菖蒲10 g、郁金10 g、柴胡10 g、地龙10 g、茯神10 g、合欢花10 g、白芍10 g、丹皮10 g、薄荷5 g、甘草5 g。15剂,每日1剂,分2次煎煮,以蒸汽熏口鼻15 min,随后温服。嘱患者避免耳毒性药物及噪音环境,调畅情志减少过激情绪,忌食辛辣、肥甘之品。每日行鸣天鼓2次,每次持续15 min。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耳鸣症状基本消失,因感冒再次复发,伴耳胀闷感,精神稍差,纳食可,夜寐欠佳,口干减轻,大便软,2~3日一行,小便正常。检查:外耳道正常,鼓膜轻度充血、内陷。原方加茯苓15 g,以行健脾利湿、化浊通窍,继服15剂则愈。

按:患者年过花甲,肾中精气逐渐亏损,不足上充耳窍发为耳鸣。加之虚火上炎,扰乱清窍,故夜间尤甚。阴血不足,虚火扰神,故见虚烦失眠。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中精气亏虚以致髓海不足,故时有头昏之感。阴液亏虚损耗,上不能濡养润泽口舌,下不足润滑通利肠道,故见口舌干燥少津、大便干燥难解。患者肝不疏情不畅,故见性情急躁,血压升高。结合舌脉,更加佐证了阴液虚损,水不治火,虚火上炎之象。故朱教授认为用药应养阴液、平肝木、安心神。方中生地黄、麦门冬、玄参养阴清热除烦,柴胡、地龙、白芍平肝敛阴潜阳,茯神、合欢花、郁金、石菖蒲、牡丹皮解郁安神、活血通络,薄荷、浙贝母清利头目明耳窍,石菖蒲开诸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阴液得荣,宁神静心,耳窍宣通,脉络通畅,气血精津上行入耳,则耳鸣渐愈。二诊时患者因感冒引发耳胀,湿浊阻滞,耳鸣复发,原方加茯苓健脾利湿、化浊通窍,则耳窍通利而耳鸣消失。

案二:患者周某,女,35岁,产后2个月。2019年11月9日初诊。因“左耳耳鸣伴听力下降1个月”就诊。患者孕期1年夜间难以入睡,产后1个月出现左耳鸣响,鸣如蝉声,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伴听力下降,时有左耳堵塞感。外院行听力检查示:左耳低频下降。患者精神欠佳,表情忧郁,纳食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质暗,舌体有裂纹,苔薄白,脉滑细。查体:左耳听力较常人欠佳,耳廓无瘘管、结节,外耳道未窥及分泌物、异物堵塞,鼓膜完整、标志清晰可见,乳突无红肿压痛。诊断:耳鸣耳聋。辨证:阴液亏虚、气虚血瘀证。处方:养阴清肺汤化裁,具体药物:生地黄15 g、玄 参10 g、麦 冬10 g、菖 蒲10 g、郁金10 g、浙 贝10 g、柴 胡10 g、白 芍10 g、桂 枝10 g、薄 荷5 g、牡丹皮10 g、甘 草5 g。每日1剂,分2次煎煮,以蒸汽熏口鼻15 min,随后温服。嘱患者避免耳毒性药物及噪音环境,保持心情舒畅减少忧思,忌食辛辣、肥甘之物。每日行鸣天鼓2次,每次持续15 min。二诊:患者诉耳鸣改善,但仍睡眠欠佳,拟前方加味酸枣仁20 g,地龙10 g,继服15剂。三诊:患者诉耳鸣明显好转,耳堵塞感减轻,听力好转,睡眠改善,继服15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孕期夜间难以入睡,暗耗阴液,加之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患者阴液亏虚,气虚血瘀,耳窍无以得荣发为耳鸣。患者阴液亏少,夜间阳不入阴发为失眠。且产后忧虑,加剧失眠,使肝血暗耗形成恶性循环。朱教授认为,耳鸣发病,一为肝肾阴虚,耳窍空虚;二因瘀阻耳窍,气血不通,耳失濡养,用药应养阴补气活血。朱教授方中“养阴”为主,加以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脉,气行则血行,则瘀阻自通。患者二诊症状好转,但失眠犹在,加以酸枣仁、地龙祛瘀通络、潜阳安神。患者睡眠得善,阴液得恢,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则耳窍得濡,耳鸣渐消。

5 结语

耳鸣对患者生活造成困扰,病情反复,且多与不寐夹杂而至,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寐总病机为阴衰不足,阴阳失于交感合和。上述患者耳鸣为阴衰不足,耳窍失养。二者共同点在于阴衰,朱教授运用“养阴”大法,临床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养阴清肺汤,疗效显著。养阴清肺汤常用于治疗咳嗽、咽喉炎等疾病,朱教授抓住疾病阴虚的本质,灵活运用方剂治疗其常规范围外的疾病,正符合了异病同治的精髓——证同治亦同,治病需求本。

猜你喜欢
阴阳听力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