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审美维度下的高职语文审美教育*

2021-12-01 02:47郭孔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工匠精神美育

郭孔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高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925)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当前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之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但成了社会界、学术界的研究热词,而且成了“后工业时代”企业制胜的重要法宝与关键力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支生力军,必须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但是工匠精神除了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审美维度。也就是说“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注重专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审美教育与人文教育。可是,在注重“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这个特别重要的审美维度却成了人们非常容易忽略的维度。

而高职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当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1],在这样的理念与方向指引之下,审美教育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审美教育获得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与关注,但是在高职院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更是被弱化、被虚化,处于一种非常边缘化的状态,这对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在当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传统、落后、呆板、说教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在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培养模式下,怎样才能突出“工匠精神”的审美维度,怎样的路径才是审美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在本文中将通过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基于“工匠精神”的审美维度,探寻并研究审美教育实施的可行性方法与路径,不过,这只是一管之见,还请诸位方家多多指教。

一、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科技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失衡的困惑。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增长的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虽然整个人类文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人类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的能力却在退化,因为劳动分工越来越精细,导致人的能力越来越单一[2],这样的现实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两种技能就可能谋生,并且可以活得很好。这种片面发展、单一发展的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当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常常被科技隔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常常被行业阻断,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对话常常受工作限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根本无法超越物质生活,反而还常常被物质奴役,被物质收买,被物质同化。这就是科技飞速发展所引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的问题,并且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空虚的精神生活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所以,寻求高端技术与深厚感情之间的合理平衡,实现柔性情感与刚性技术之间的和谐共生,成了我们当前要研究并解决的最突出课题。

(二)技术所带来的文化的精神性被消解的问题。当前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特点,与历史上任何的一个时代都大不一样。虽然从表面上看,大众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但这是一种精神性被严重消解的文化[3]。因为当前大众文化背后的操控手不是个人权力,更不是自然理性,而是引领经济腾飞的技术革命和支撑科技发展的工具理性,所以说,当前文化的精神性正在被技术、被市场、被工具严重消解,文化的物质性正在慢慢地取代其精神性,文化的人文含量正在降低,而文化的技术含量正在提高。文化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文化是所有现实问题之源。目前,在大学生中所发生的很多问题,其最深层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文化的精神性被消解这个层面。这个极具根本性、体现时代性的问题,对我们当前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三)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除了物质与精神失衡、文化的精神性被消解所带来的具有普遍性与根本性的问题之外,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4]。一般情况下,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所侧重的是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培养、艺术创造力的提升,而在人文导向方面没有具体目标,在新型文化品格的塑造方面,可以说是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目标。同时,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因为内容过于陈旧,形式过于落后,教学过于单调,再加上体现时代精神的科技手段运用得不够,所以,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推行审美教育的力度不够。其力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认识还不到位。例如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概念如何界定?其内涵如何理解?其性质如何明确?其突出特点是什么?其重要功能有哪些?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影响到审美教育推行的力度。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制约了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推行的力度。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认识不足,所以,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效果都非常有限。再次,学生浮躁的心理与认识的偏差。现在的高职学生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一些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心理。很多新同学在开学后,一看到课表就很吃惊:竟然高职还要上大学语文。他们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课程,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语文。再加上绝大部分人的基础都比较差,认为来到高职的主要目的只是学好一门技术就行。这种浮躁的心理与认识的偏差,势必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审美教育的实施。

由此可见,要解决物质与精神失衡的问题,我们就必须注重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要解决文化的精神性被严重消解的问题,我们就必须注重提高文化的人文含量,让学生与传统美德同行。要解决学生的浮躁心理,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要纠正学生的认识的偏差,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些其实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繁荣、工匠精神培育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中国梦与文化自信的今天,在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正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审美教育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契合性

在当今,因为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常常忽视审美教育,所以我们国家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就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并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鉴别、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5]。对于美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认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人学校教育全过程”[6]。因为高职大学语文课不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基础性的作用,而且从课程内容和审美教育实施的角度看,大学语文这门课的确具有某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美育的渗透性特点看,大学语文教学完全符合审美教育的规律。在我国古代,先秦时的“诗教”与“乐教”,孔子倡导的“成于乐”与“游于艺”[7],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正是古代人们通过诗歌、通过音乐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体现。在西方,古希腊的先哲认为:“体育形成人的肉体,音乐形成人的灵魂”[8],这种体育与美育并重的思想,一方面说明了古希腊人懂得身体与心灵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了通过音乐欣赏进行审美教育的突出特点。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卢梭就曾明确指出审美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审美感受、审美兴趣、审美情境三个方面[9],而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所学习的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而通过这些名篇的学习与阅读,学生们其实就能拥有非常好的审美情境,在这些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们的审美兴趣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培养与激发,通过不同名篇的反复阅读与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学们的审美感受就可以得到不断提升。

(二)从美育的艺术性特点看,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切合审美教育的内核。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审美的能力,每个人也都有美感的判断力[10]。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从所学的经典名篇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增强美感的判断力。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11],而美的艺术都在现实生活中,都在大学语文的经典名篇中,梁启超认为美育实际上就是一种非常有趣味的教育[12]。所以,我们通过最美经典名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流连忘返,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上产生其乐无穷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美的文学作品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正是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的特点,让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实现了美育的目标。

(三)从美育的功能性特点看,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契合审美教育的功能。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13]。美育不但具有精神指向的功能,而且还有人文引导的作用。审美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鉴别善恶、识别美丑、辨别真假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崇高、诚挚、善良、正直的精神品质,还可以完成学生新型文化品格的塑造。所以,在高职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美育这个手段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美育之光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让美育之手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向,这是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因为大学语文这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忽视了审美教育,而阻碍了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在大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功能,正是美育所要达到的功能,这种渗透不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三、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14]。所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重点讲授的经典篇目,都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最佳体现。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美的世界。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但是完全必须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其可行性路径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

(一)通过文学形象的分析,塑造高职学生美的品格与心灵。美的品格,美的心灵,都是指一个人在精神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美,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美。这种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动、追求、情趣进行判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15]。一些伟大作品中充满美的张力的文学形象,都是作家遵循美的规律,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所创造出来的,这种充满美的张力的文学形象其实就是美的感性体现。大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非常经典的文学名篇,这些经典名篇中不但塑造了很多充满光辉的文学形象,而且在这些光辉的文学形象身上还拥有非常多的美的元素,例如美的品德、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举止,正是这些美的元素,激起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心中美的涟漪。教师如果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光辉的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去正确感知、正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想象力就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熏陶,作品中光辉的文学形象就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追求心中偶像所具备的美的心灵,创造心中榜样所拥有的美的人生,在这些光辉形象的熏陶之下,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个不但具有崇高理想的人,而且具有高尚情趣的人。

例如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16],俞敏洪通过自己在大学学习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从读书、交友、创业、大度、幽默、不怕吃亏、乐于助人等方面进行实践,俞敏洪五年读八百多本书的记录,就可以成为同学们读书的一个目标;俞敏洪在宿舍里是每天负责打扫卫生的人,这个不怕吃亏的细节可以成为同学们交友的榜样;俞敏洪还是宿舍内每天负责打开水的人,这个乐于助人的细节可以成为同学们助人为乐的典范……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通过亲临其境的想象,俞敏洪这个典范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地树立起来,当然,同学们也会因为受到俞敏洪“心灵美”的熏陶,而让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一颗美的心灵。

大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光辉形象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大学语文教师用心去挖掘。把挖掘出来的充满美的张力的文学形象,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分析课文的文学形象时,一定要善于从美育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这些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学生从文学形象的感知过程中产生了愉悦之感,从文学形象的心灵美中得到了润物无声的陶冶。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而且促使其以文学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典范,为榜样,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心灵美的向往与追求,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

有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反面的文学形象,那又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其实,只要是艺术形象,无论正面,还是反面,都一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启迪。例如,葛朗台爱财如命、虚伪凶狠的守财奴形象;泼留希金猥琐卑劣、贪婪悭吝的典型性格;夏洛克贪婪、冷酷、残暴的文学形象等[17],这些都是“反面”的文学形象,但都有非常好的审美教育价值。因为一个作家在批判这些社会反面形象的同时,他主要把是自己的艺术化的构思,把自己的对美的理想与追求通过反面形象表达而已。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反面形象,让同学们在分析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辨别美丑、学会区分善恶、学分鉴别真假。在分析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师一定要把这些丑恶的形象与那些美善的形象进行对比,让同学们在强烈的对比中,获得美者更美、丑者愈丑的震撼性的艺术感受。最后同学们从这些反面的文学形象的分析中,一样可以获得感性而直观的美丑判断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爱美憎丑的心理欲望,遵循从善弃恶的价值追求。所以说,反面的文学形象一样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培育学生美好的感情,陶冶学生随和的性情,从而让学生最终都成为心灵美的人。

(二)通过文学语言的欣赏,提高高职学生美的理解力与感受力。文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如果离开了语言,那文学将不可能成为文学,作品也将不会成为作品。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18]。这句话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触发了内心并产生“情动”之后,才会产生“辞发”的强烈欲望;而我们每一个读者则要根据作品的语言、文辞(披文),去深入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入情),沿着作品的语言、文辞(沿波)探索作品最本源的意思(探源),如果学会按这个思路去阅读,那么文学作品中再深刻的思想内容你也可以理解、可以领会。正因为文学作品是按照“由内而外”这样的顺序和规律进行创造的,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按照“由外而内”这样的顺序与规律进行阅读,才能以文学语言作为媒介,领会文学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获得高级的审美的享受。

高尔基认为语言就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不但是文章的材料,而且是文章时的仓库。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上没有足够深的功夫,那么他的作品就不可能创造出美的语言,更不可能准确生动、鲜明突出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学语言的欣赏,提高学生美的理解力与感受力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四方面着手。

1.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整齐美。整齐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排比句的出色运用,对偶句的巧妙运用。在实践运用上,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光辉典范。例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这样的一篇千古范文。例如“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这句话连用九个动词构成的排比句,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再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这句话由七个动宾短语构成的排比铺陈,雄浑奔放的气势,抑扬顿挫的音节,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一种排山倒海、雄浑奔放的美感。

2.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音乐美所要表现的就是作者心中的美、生活的美、人生的美,这种美主要是通过音韵的铿锵、节奏的起伏、音调的高低、声情的配合综合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作品中的音乐美,通过美的文字拨动学生的心弦,通过美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共鸣。如朱自清的《莱茵河》:“马克思与考勃伦兹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骋,也曾热闹一番”[20]。这里“高高下下”、“错错落落”、“斑斑驳驳”三个叠词的连用,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获得一种句式匀称、音节和谐的美感。而“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骋”中用“英雄”和“盗贼”两个词进行对比,再用“纵横”与“驰骋”两个词形成两两相对的效果,我们就可以从匀称的音节中感受到英雄的豪气,也可以从和谐的韵律中感受到强盗的骄横。

3.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凝练美。凝练美就是在文学作品中用最简洁的文字,表现复杂的内容;用最简单的句子,表达深邃的哲理;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说“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只有用最凝练的语言,才能突出美的力量。高尔基也明确指出:语言中最真正的美,最感人的力量,都产生于语言的准确、生动与明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带领学生分析语言,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领会作者锤字炼句的良苦用心,感受炼字炼句所获得的凝练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0]。朱自清在这里只是用了一个“泻”字, 既简洁,又生动,并且非常凝练,在这个夜晚,不但有明月高照,而且月光一泻千里,这是多么逼真、多么贴切的景象啊。这种语言上所表现出的凝练美,正是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素材。

4.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形象美就是用文学语言描绘出风格清新、意境优美的风景画,用“落尽豪华见真淳”的朴素语言描绘出淡雅动人、妙趣横生的风俗画,不但可以给人一种形象的色感与动感,还可以给人一种逼真的质感与嗅感。如《红楼梦》通过语言将“冷香丸”这个神奇独特的药方描写得非常形象[21]。再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了黄时雨”[22]。其实词中的“愁”只是一个心理状态,作者却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闲愁,用诗一样美的语言将其描绘得可见可感、多姿多态、形象逼真。现代作家鲁迅对这种形象化的方法,作了非常好的继承与发展,他在《野草·希望》中写道:“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23]。“希望”本来是无形无象的,但是鲁迅却借用了现实生活中的“盾”,赋予“希望”具体的形象,这种通过“希望的盾”化抽象为形象、化无象为具象的语言,为读者、为学生展现了一个非常新颖、非常奇妙、也非常美的境界。

(三)通过文学意象的把握,陶冶高职学生美的情趣与情感。如果离开了审美教育,那么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感那是奢谈,如果离开了审美教育,那么一个人高级的社会情感就不可能培养出来了。前苏联心理学家A·H·鲁克曾经说过:“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中去”[24]。所以,情感教育就是我们当前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与名篇美文,都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素材,文学经典的分析、名篇美文的欣赏都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过程。比如《红楼梦》手帕意象的欣赏分析过程[25],最为突出的特征其实就是“共鸣”。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我们学习的优秀经典所展示的艺术美(包括语言美、意象美、形象美、结构美等),以及艺术形式所再现的人性美、心灵美、社会美、自然美等,都是非常丰富的、非常有用的审美教育材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全面地、形象地、有趣地、创造性地把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传达给学生,并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意境当中去。

审美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融理于情,所以说审美教育时刻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于美的文章、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结构,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的净化,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持续的升华,从而更好地达到审美教育以情感人、以美化人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认真思考并精心设计美的传达方式。如果是抒情类散文,那就要思考如何创造至真至纯的情感氛围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如果是记叙类文章,那就要思考如何借助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去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如果是写景类文章,那就要思考如何借助至真至美的景色去熏陶学生,借助雄浑开阔的意境浸染学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独特的天然优势,充分释读经典名篇所阐发的深刻道理,全面理解文章作者所寄托的深挚感情,通过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真情,撩拨学生心中最丰富的情感之弦,从而让学生的心灵上迸发美的火花,在情感上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乡愁》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个时间顺序,抓住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由景到情的典型意象,深刻理解作者对祖国大陆的那种非常绵远、非常深沉的思念之情,最后通过朗读教学,特别是通过“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反复咏叹与呼喊,把学生带入诗歌所创设的深沉、至美的艺术氛围与艺术意境中,学生不但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中深刻的爱国之情,而且还可以切身体会到诗人心中的幽远的绵绵情思。如果我们教师可以做到把教师的深情、作品真情、学生感情融为一体,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情感获得了共鸣,情趣得到了培养,品位得到了提升。

(四)通过实践与运用,培养高职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美,而学会运用美、构思美、表达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最高层级。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学会审美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学习中,在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美的实践与运用,学会运用美的语言,构建美的形式,表达美的技巧,实践美的追求,创造美的理想。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善,还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学生不但要有“扬善”的行为,还要有“创美”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主要是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力、对美的构思力、对美的表达力三个方面的任务。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美的发现力,即学生观察美、发现美的能力,因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能力、观察美的能力,才是我们在审美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构思力,即学生构思美、想象美的能力,学生要懂得美的构思,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作品生动具体的文学形象,在写作训练中,学会对自己熟悉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或重构。再次要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力,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辅以老师对经典名篇的讲解,加上老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在分析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分辨作品的优劣,学会评判作文的高下,进而掌握文字的技巧,熟悉表达的方式,学到名家表达美的本领,形成自己表达美的风格。

总之,在高职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一种新方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学科优势,积极挖掘教材中美的信息,并把审美教育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有效的途径,让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开创一片属于大学语文、属于审美教育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工匠精神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美育教师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