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在兽医临床的指导作用

2021-12-01 11:23倪美郑玮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邪气正气病原体

倪美 郑玮

(1,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孙家集街道畜牧兽医工作站 262729;2,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262700)

1 临床诊疗中盲目用药的现象

在兽医临床诊疗方面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发现所养动物(多指牛、羊、猪) 不吃、不喝、不反刍,从不测量体温,也不做其他仔细检查就盲目下结论,盲目用药。用药多是抗生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加解热镇疼类(如安乃近)、激素类(如地塞咪松) 等药物同时使用,其结果是有的当天有效,连用几天后不但无效,反而病情加重;有的当天就没有效果,连用几天后不但病情没有减轻,而且还会造成死亡。

如有的猪饮食、体温及精神都很正常,偶尔发现身上有出血点就诊断为附红细胞体病,大剂量用土霉素、多西环素、磺胺间甲氧、三氮脒等药物注射,结果注射2~3d 后,猪反而不吃不喝甚至死亡。

实际上这是代谢障碍引起的,此种现象只要加强管理,无需用药完全可以自愈。病因可能是隐性感染免疫抑制病毒或霉菌毒素积累过多引起的。只要给予补气养血、保肝护肾、增强代谢功能的产品拌料喂一周即可痊愈。因为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没必要用一些抗菌类药物,那样只能加重机体代谢负担,还会破坏消化道内细菌群的平衡,进而失去细菌层的屏障保护作用。

有个别猪一旦发现一条腿跛行,不咳不喘不发烧,关节也不肿胀,吃喝拉撒精神都很好,就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或链球菌病,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加镇痛药和地塞米松注射,其结果是跛行未见轻,反而不吃不喝,甚至发烧,病情加重。这种病大部分是由于水泥地面太滑闪伤造成的。无需治疗,只要加强管理,减少应激,1 周左右能自行恢复。

如此种种现象不胜枚举,比比皆是。这种从不分析正邪关系、从不辩证标本,或者标本倒置的做法只能造成损失,有些猪场因此而造成重大损失。

2 兽医临床结合中医理论的分析

中医学十分重视正、邪、标、本。《内经》 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还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为妄行。”这就充分强调了辨明标与本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遇到疾病时通过症状查找病因,病因就是本。消除病因就会诸症自除。这种不辨标本、不找病因就只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对症治疗方法,属于“妄行”的范围,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动物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力、机体对各种应激因素的适应力及抵抗力、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抵抗力的总合。这里的“邪气”是指自然界中的所有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环境、饮食、营养、劳役、思维、心态(喜、怒、忧、思、悲、恐、惊) 及各种应激因素等。

所谓“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的提法是指动物在健康状态下,或者是在亚健康状态下进行“扶正”保健,来扶助正气,固本培元,使正气充足。只有正气充足才能防止邪气入侵,而不是指疾病的标与本。

处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不同的感染方式和不同的易感动物。同样的动物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特别是应激因素如气候突变、惊吓等较频繁环境中,有的适应了而不发病,有的适应不了就发病。同样的病原体,在同样的易感动物中,有的感染发病,有的感染不发病。有些病原体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大量滋生而引起疾病流行,有些病原体则被抑制而降低致病力。这些现象都说明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受“邪气”本身的矛盾性所决定,也受“正气”本身的矛盾性所决定。

随着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正”与“邪”的“标”“本”地位也是随着变化的。因为疾病发生在有些情况下取决于“正”的机能状态,有些情况下取决于“邪”的致病力。当正气不足时不能抵御邪气入侵,那么“正”就是“本”,而“邪”就是“标”。当邪气过剩超越了正气的防御能力时,那么“邪”就是“本”,而“正”就是“标”。因此,“正”与“邪”没有固定的“标”与“本”的主次地位。

《内经》中说的“病生于本”的“本”是指六淫之邪气,“病生于标”的“标”是指六经之正气。“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这和《景岳全书》中所说的“起病之因,便是病本”是完全吻合的,都是把“邪气”(致病因素)看成是“本”。

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是当病原体通过各种不同的侵入门户进入动物机体内,定居后进行繁殖,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反应,这个过程叫作感染过程。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即免疫系统)对侵入者进行清除,这个过程叫作抗感染免疫过程。抗感染免疫就是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不同程度的抵抗力。感染和抗感染免疫是病原微生物和动物机体斗争过程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们并不是互相孤立的,感染过程必然伴随着免疫反应,二者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并能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病原微生物和机体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这就决定着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内在因素。

当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相对较强,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会引起动物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一些症状,如发烧、咳喘、拉稀等。这种状态称为显性感染(临床状态)。

当侵入的病原体数量和毒力与机体的抵抗力相等,即动物机体和病原体之间的斗争处于暂时、相对的平衡状态时,动物在临床上不呈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亚临床状态,也叫健康带菌现象)。而这种状态是随着外部因素(环境、管理、药物等)对动物的影响而随着转化的。如果外部条件因素对动物有利,机体免疫力上升,会将隐性感染的病原体清除掉,那么这个动物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一直处于健康状态。如果外部条件因素对动物不利,特别是强应激因素,机体免疫力会随着下降,病原体会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当其毒力超过免疫力时,那这个动物就由隐性感染转化为显性感染,就会在临床上表现一系列的症状(临床状态——生病),如发烧、咳喘等。

3 中医理论在兽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内经》中说:“少阳太阴从本(指邪气),少阴太阳从标(指正气),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指中气)。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故治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辩标本或标本倒置,其结果只能是加重病情或造成死亡。

如口蹄疫病,初期发烧,口腔、鼻镜、蹄壳边缘等处起水泡,卧地不动,水泡破了之后体温恢复正常。人们通过这些表象诊断为口蹄疫病。那么该病的“本”是感染口蹄疫病毒,并能预知若不及时将水泡破溃处做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处理,会感染细菌,继发蹄叶炎,严重的形成溃疡,甚至脱掉蹄壳,那会很长时间不能康复。如果遇到强应激还容易诱发急性心肌炎而死亡。

在没有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当水泡破溃立即单用碘甘油、蜂胶喷剂、紫药水等产品喷吐破溃处,每日3次,3~5d破溃处愈合,很快就能站立行走,并能恢复吃喝与反刍,此之谓“取标而得者”。

如附红细胞体病,高烧不食、黄染、血尿是标,但可以不治标,极早用贝尼尔、附红特、附红优等药物治疗,直接杀灭附红细胞体而治本,诸症自除,很快就能康复,此为“取本而得者”。

如马属动物急性胃扩张引起剧烈腹痛是标,此时镇痛治标无效,直接用导管导胃治本会立马见效。小结肠便秘引起腹疼,直接从直肠掏结粪治本也很快治愈,都属于“取本而得者”。

又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烧、咳喘、鼻流大量泡沫状鼻液,并带有血丝。发烧、咳喘、不食为标,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引发肺炎是本,在用头孢类抗生素、替米考星等药物注射,杀灭细菌治“本”的同时,必须配以止咳、化痰、平喘的药物如“清肺止咳散”“麻杏石甘散”等药物治“标”方可有效。光抗菌消炎治“本”,或者只是止咳、化痰、平喘治“标”均不能奏效,或者效果不佳,此之谓“取标本而得者”。

又如动物因中气下陷而引起脱肛或阴道脱,只做复位和缝合手术治“标”不巩固,拆线后容易复发。在给予复位缝合手术后同时内服中药“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养血治“本”方可痊愈,此之谓“取中气而得者”。

《本草纲目》记载:“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所以我们在临床诊病与治疗时必须仔细检查,搜集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仔细分析,通过诊其标而找其本,力求治本,兼顾其标,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才能有理想的疗效。

4 结语

治疗疾病无论是“扶正祛邪”还是“祛邪扶正”,都是以安正为目的。“邪”是通过机体而构成疾病,药物治疗只是促使正邪关系转化的条件。药物有“祛邪”的一面,也有伤“正”的一面,“正”是祛邪的根据,药物是祛邪的条件。所以用药时必先考虑,不要盲目用药和乱搭配及乱加量用药,避免药害。“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先顾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只有查明病源,辨明病机,分清标本,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去施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邪气正气病原体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幸福来自感动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