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乌兰牧骑现实意义

2021-12-01 12:38孟荣涛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群众文化

孟荣涛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1957年,初夏的锡林郭勒草原上百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让草原上的人尤为激动的是刚刚诞生、似那火红花朵的全区第一支乌兰牧骑,寄托着牧民群众的美好期盼。成立60余年来,乌兰牧骑正如蒙古语原意“红色的嫩芽”,绽放在内蒙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开展“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主的工作,支撑起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一、从历史中走来的乌兰牧骑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广大农牧民群众多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自治区政府着力发展经济、改善各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主席多次强调“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滞后,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要诚心实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乌兰夫同志也提出“我们应当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问题,当作一个新课题来研究。”于是,从五十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出版印刷、文艺演出等工作,文化部门研究探索如何促进文化繁荣,先后成立各级文化站、不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编印蒙汉文通俗读物等,各项文化事业呈现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

长时间以来,内蒙古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不便,这些举措在贯彻落实中面临很多局限性,很难满足偏僻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丰富和活跃农牧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首要工作。1957年5月初,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工作人员深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提出只有因地制宜建立人员一专多能、节目内容丰富、装备简洁轻巧、组织短小精悍、便于流动的综合型文化工作队,才能更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月底就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成立。当时有9名乌兰牧骑队员,仅有4件演出乐器及作为交通工具的2辆勒勒车。同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出台《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明确了乌兰牧骑的宗旨和目标:“乌兰牧骑应密切配合牧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据牧区的民族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行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令及时事的宣传,提高牧民政治觉悟,发展牧区群众文化事业,组织和辅导牧民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建设与发展自治区的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①

此后,全区各盟市开始纷纷成立乌兰牧骑,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也先后成立了乌兰牧骑。1959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成立。1962年,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成立。1963年,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成立。从那时起,广大人民群众就知道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便会留下乌兰牧骑的足迹。所有乌兰牧骑队员都谨记并践行“不漏掉一座蒙古包,不漏掉一位农牧民、不漏掉一名边防战士”、“哪里有农牧民,哪里就有乌兰牧骑”的精神理念。乌兰牧骑送去的文艺节目受到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返程时农牧民都依依不舍,大家期待和约定再次见面的日子。讲起这些与农牧民朋友心连心共欢乐的美好过往,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乌兰牧骑队员至今仍难以忘怀,激动不已。长期活跃在基层的乌兰牧骑,与农牧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情感,队员们被亲切地称为“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当乌兰牧骑的车辆插着鲜红的队旗从远处缓缓驶来,早已等候的牧民朋友们振臂高呼:“玛奈乌兰牧骑依日勒”(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孩童们欢呼雀跃起来,顿时草原成了欢乐的海洋。

到1963年底,全区就已成立30个乌兰牧骑,并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中。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多次观看乌兰牧骑演出,周恩来总理接见乌兰牧骑队员时勉励道:“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全国各地,去鼓舞人民”。乌兰牧骑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殷切希望:“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世纪初,内蒙古自治区包括区直属乌兰牧骑在内共有46支乌兰牧骑,他们一直是最深入基层、直接面向群众的文艺团体,队员们不断开展各类调研活动,全面了解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把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群众风采、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送到农村牧区、演在田间地头。

乌兰牧骑队员大多来自农村牧区,他们不仅熟悉也更加热爱这片草原和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群众,把艺术的根深扎进基层深厚的土壤里。每一个乌兰牧骑队员都积极进步、追求完美,注重观看者和创作者、表演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来不断揣摩广大观众的喜好,积极探索进行艺术创新,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理念。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乌兰牧骑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永远不变的是他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需要放在至高点,都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创作、表演工作。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精华,并开创性地将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与党的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广大人民群众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是乌兰牧骑的工作创新。在各级文化部门领导下,乌兰牧骑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重视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乌兰牧骑节目创作紧密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加大对志愿者学雷锋活动、民族团结模范事迹、身边好人好事、五好家庭等方面的宣传工作,深化基层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乌兰牧骑坚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以艺术作品的力量督促人们自觉履行责任义务,担负家庭责任、公民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着力提高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随着中学生的身体在快速发育,外在表现有身体长高、嗓音变粗、变细、开始长喉结、生理期的到来等,这些都能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不爱说话、上课精神不集中、无法沟通等问题也普遍表现出来,学校和家长仅仅简单归结为长大了、心事重了、学习压力太大了等原因,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就学校教育而言,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符合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白糖不仅有增甜的作用,还有一部分祛腥的作用,同时它又是非常温和的,不像醋的性味那样过烈,会影响海鲜自身的鲜美。难怪有人评价说,白糖可以当味精来用,为菜品增鲜。

本文先通过网络模型确定事故多发车辆类型,并从约30 000组数据中挑选出事故多发车辆类型的肇事司机,通过对其个人特点分析,给出一般性的结论,结合事故车辆与事故人对事故本身进行深度剖解,找到问题根源,最后对症下药,提出防范交通事故的办法与政策建议。

二、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乌兰牧骑

Knowing that the initial angles of joints J1,J3?J7areand the desired joint anglesarethe changing curves for the angles of joints J1,are shown in Fig.5.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的强烈信任和高度热爱,在此前提下,对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心。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总书记强调:“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要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延绵至今、没有断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仍是我们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竭的动力来源。

鱼腥草资源分布广泛,在动物疾病的防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兼具食用和药用的功能,具有很好的研究以及开发价值。

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乌兰牧骑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精神支撑,围绕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建设目标,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创新和传播体系,让文化真正面向大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乌兰牧骑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队员,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乌兰牧骑演出阵地不仅在农村牧区,还应邀前往国内外巡回演出,传播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展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乌兰牧骑广泛宣传和弘扬各行各业涌现出的道德榜样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民族团结传统、爱岗敬业精神、恪守信义原则,形成见贤思齐、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乌兰牧骑队员们运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方法,来艺术化地表现劳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余有所感悟,积极引导群众远离迷信邪教思想、抵制大操大办之风、遏制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接地气始终是乌兰牧骑的典型特点,乌兰牧骑非常注重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牧生产技术、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进一步改善农牧区环境面貌,提高老百姓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进贡献着一份力量。

纵观我国的文化文艺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组成部分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具有必然联系性和内在逻辑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一脉相承中又有了相应的的理论提升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历史上有很多人对文艺的本质进行了大量探讨和辨析,马克思认为文艺是着重体现意识形态的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书中,马克思强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化。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1](592)

我国从2015年开始实行了不动产登记,已经在部分试点城市建立了不动产登记局,登记工作有序进行。但有大部分地域的登记工作还没开始,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统一不动产登记机构,加速不动产登记,将工作全面落实。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登记管理的成本,提高登记的公信力。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全区每一个乌兰牧骑队员激动不已。信中,习总书记讲到:“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他充分肯定了几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不畏艰难困苦的可贵品质,高度评价了每一位队员为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的敬业精神。乌兰牧骑队员们谨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新征程新目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扎根内蒙古广袤的农牧区,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活力,更好地为农牧民群众服务,塑造农牧区更美风貌,增强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③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动摇过、改变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鲜明的品格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民性,乌兰牧骑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是乌兰牧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社会思潮涌动、激荡,处于交织存在状态,可谓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此时,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主流、教育人民群众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引领和主导正确的社会思潮。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乌兰牧骑建设必须更加坚定地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乌兰牧骑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引导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担负起党赋予的光荣使命。同时,乌兰牧骑也更全面地诠释和发挥着自己的现实意义:“乌兰牧骑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具备先进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的文艺工作队。”②更重要的是,乌兰牧骑充分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思想多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群众力量,在基层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合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三、新时代迸发新活力的乌兰牧骑

试验焊缝完成48h后,检测焊缝表面,两组试件表面均无裂纹产生。然后解剖磨制断面,用40倍放大镜观测断面裂纹,均无裂纹产生。对接接头刚性拘束焊接裂纹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

新时代,乌兰牧骑立足广袤的内蒙古大地,助推物质文明建设,挖掘自身发展新动力,创新文艺精品新内容,为推进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两个文明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模范自治区’是乌兰牧骑精神形成的丰厚沃土和发展底蕴,乌兰牧骑精神也为‘模范’注入了鲜活的内容”。[2]

乌兰牧骑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内蒙古特色、技艺精湛的优秀作品,普及文艺知识、培养文艺爱好、活跃基层氛围、提高文化素养,感染和熏陶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成为人们绵绵不断获得幸福感的源泉所在,承载着全区各族儿女团结友爱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热切希望,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磅礴的精神力量。繁荣兴盛农村牧区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是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方式,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

乌兰牧骑系统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保护、利用、传承和弘扬原则,在创作表演中融入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重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和提炼其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活力。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编排的大型剧目《穿越千年·神奇的达斡尔》,集中展示了达斡尔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达斡尔族民俗文化风情,体现了达斡尔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思想。该剧目涵盖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鲁日格勒、乌春、曲棍球、放排、哈尼卡等内容。这场充满传统生活气息、饱含原生态艺术魅力的艺术盛宴,在国内外演出中受到热烈欢迎,这既是展示、传承和弘扬达斡尔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增强达斡尔族文化自信的全新艺术尝试。

乌兰牧骑队员都深知唯有扎根农村牧区、立足基层文化沃土,全面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大有裨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陶冶情操、淳化风气、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积极作用。“一代又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以自己的方式,紧贴新时代的要求,传递着文化的根和魂,传播着社会的正能量。正是这样,他们才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鲜艳旗帜永远飘扬,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乌兰牧骑精神’。”[3]可以说,乌兰牧骑和乌兰牧骑精神的发展,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过程,从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中接纳、吸收和融合优秀部分,是乌兰牧骑永葆旺盛生命力并能与时俱进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乌兰牧骑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要更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认真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增强内蒙古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软实力。

文化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血脉和根基,在生生不息中得以世代传承和辈辈延续。长久以来,历经大浪淘沙沉淀下来并流传至今的,多是厚重绵长、历久弥新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需要每一代人去承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世代传承发展形成的优秀文化总和,不仅内容丰富、内涵深远,更以深刻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辩证唯物主义文化观的高度,强调延续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更是文化发展中的突出优势,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也是工作任务的一大特点。“实践证明,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关键是要面对面走进群众、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④根据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人口分布特点,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制法规,辅导群众文化工作,普及农牧科学技术知识,采取灵活多样、与时俱进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量身打造文艺节目、开展演出服务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普法工作“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时效”的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区集结多部门力量积极探索普法宣传新模式,组建“法治乌兰牧骑”队伍90支,有针对性地创作编排歌舞、乌力格尔、赞达仁、乌春、扎恩达勒、漫瀚调、戏剧、小品、相声、情景剧等形式的法治文化节目,奔赴基层开展数百场次的“法治乌兰牧骑”展演活动,创编文艺节目助力普法宣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号召力、提升法治影响力和作用力。同时,采取网络直播方式,打造“法治乌兰牧骑”普法宣传品牌。2018年9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办的首场“法治乌兰牧骑”大型直播活动开播,自治区司法厅联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开展工作,法律法治宣传和法律义务服务工作中融入乌兰牧骑精神,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到20万人次,网友们互动留言,纷纷点赞这种与时俱进、接地气的普法形式,得到社会良好反响和观众普遍欢迎。

2018年11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在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活动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法委、科技厅、司法厅、文化厅、农牧业厅、扶贫办等单位联合主办,以“乌兰牧骑+”的工作模式向基层提供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全面性的服务活动,前期组建了5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开展工作。随后,各盟市、旗县也组建了200余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到农村牧区、边防哨所、边境地区等2000多个服务点,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辅导、理论宣讲、医疗卫生、科技知识等综合性服务。如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宣传部整合乌兰牧骑和文化、科技、司法、广电、农牧业、扶贫等多方力量,开展基层综合志愿服务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进村入户设立便民服务站,发放宣传资料、传达政策精神、进行健康检查和义诊活动等,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法制宣传、扫黑除恶、农牧养殖、防范邪教、生态保护、健康养生等相关知识,将其巧妙融入乌兰牧骑演出节目中,重点应答或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类专业权威、贴心暖心的服务,以实实在在、与时俱进的服务工作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添彩。

注 释:

①文献来源:1957年5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出台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

②文献来源:2019年9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

③可参阅郝时远在《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5日第10版刊发的文章《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可参阅白玉刚在《人民日报》2020年1月21日第9版刊发的文章《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时代乌兰牧骑表演形式研究与探索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礼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