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

2021-12-01 14:00陈艳瑜
广东蚕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抗药性赤霉病生物防治

陈艳瑜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生产品质尤为重要,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小麦赤霉病会导致麦穗枯萎、小麦籽粒又皱又缩、出粉率降低,受此病害较轻的籽粒发芽率骤降,影响苗的质量,即便能发芽,幼苗也特别容易枯死,受此病害严重的小麦籽粒不能留种。另外,小麦赤霉病对于小麦产量具有极大影响,染病的麦粒容易产生赤霉毒素,此毒素易引起头昏、腹泻、呕吐等不良症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严重威胁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小麦赤霉病有基本症状的认识,对流行发病规律有了解,增加治理小麦赤霉病的经验。这不仅对农民增产丰收、提升小麦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今后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治疗也有重大意义。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

1.1 苗腐

通常来说,若感染了小麦赤霉病,小麦幼苗在出土之前就会受到病菌感染,而小麦也会变成病苗,麦芽的颜色会随之改变,与此同时会腐烂。小麦的根块会一同腐烂,在这一过程当中小麦会出现枯死的状况,当把小麦的种子挖出之后可以看见粉红色的霉层[1]。

1.2 茎基腐

通常情况下小麦幼苗出土之后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由于小麦的组织较为柔软,如果不能及时地保护小麦,会导致小麦枯死,在病变部分可以看到粉红色的霉层。

1.3 秆腐

一般情况下发生在小麦穗的第1节和第2节,在小麦叶鞘部会出现水渍形状的绿色斑点,斑点的颜色会不断地改变。如果小麦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病变部分颜色会转变成为枯黄色,部分情况下不能抽穗或抽出枯白穗。如果气候潮湿,小麦的表面会出现粉红色的霉层[2]。

1.4 穗腐

小麦扬花的最初阶段,小麦的小穗及颖片会出现水渍模样的褐色斑点,褐色斑点会逐渐扩大,随后小穗会枯黄。小麦发病的最初阶段,颖壳缝及小穗的病变部分会出现粉红色的胶状霉层[3],随后会长出黑蓝色的颗粒状斑点。生病的小穗内部的籽粒饱满度会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逐渐出现粉红色的霉层。少数的小穗会在最初发病后进一步扩散到穗轴,之后小麦会枯竭,最终变成枯白穗[4]。

2 小麦赤霉病发病流行的原因

2.1 菌源数量众多

小麦赤霉病的病菌腐生能力强,它能够营腐生生活越冬,与此同时还能够在发病的植物上越夏,它可以在一些农作物的病残体当中寄生,在第2年,侵犯其他的植物形成子囊壳。小麦田带菌率比较高的时间段在每年的四月到五月。田间的菌源众多会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

2.2 气候条件

一般小麦抽穗后的天气温度条件适宜,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所需的温度。多雨时节容易造成病害的大流行。田间地势较低,排水不便,会给病菌提供潮湿的生长环境,同时还会减小小麦根系的呼吸作用,使抗病能力变弱。温度高、湿度大、强烈的日照等都会为赤霉病的发生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2.3 人为因素

小麦赤霉病通常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表现出病状,在成熟期大面积暴发流行成灾,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基本认识,同时缺乏综合防治意识,不注重对于天气变化的关注,在赤霉病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防治,雨季时没有做好田间的排水工作,导致田间环境湿度过大滋生大量菌源,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造成了严重的、难以挽回的损失。

2.4 防治病害的用药单一化,不注重选用新型高效农药

长久以来为了不断提高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水平,需要及时更新农药品种,同时要合理的控制用药剂量,这无形当中会提高防治的成本费用,也会导致资源浪费,更会对环境产生污染。部分人群忽视了药品的抗药性,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进行防治,最终影响到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3 小麦赤霉菌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流行会降低小麦产量,同时病菌产生的毒素会污染麦粒,使得小麦和一系列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在制定防治病虫害的策略时,要及时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做好综合防治措施。目前针对小麦赤霉病,依旧缺乏有效的根治办法,因此,需要大力推行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优化农艺措施、坚持预防为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为根本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重点做好以下措施。

3.1 选择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不同的小麦品种,其抗病性能差距非常显著,对小麦赤霉病的抵抗性也不同。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机理非常复杂,因此给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带来了限制。各地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用适合的小麦品种,最大可能地减小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概率。

3.2 改善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控制好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能够减少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合理施肥,平衡施肥,施氮肥量适中、合理,能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升抗病能力;合理排灌,湿地开沟排水,降低水位和减小田间湿度,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步骤。

3.3 以预防为主

实时监控赤霉病的发生情况,防控动态同步进行,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农户提供小麦赤霉病的预防参考。

3.4 化学药剂防治

要使用专业、科学的方法对病害进行集中预防。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及时喷施有效的药剂。小麦开花灌浆期是麦穗最易感病的阶段,也是药剂保护的关键时期[5]。施药时有下面四个注意事项。

(1)适期用药。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因为各个地区的天气状况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小麦扬花时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要严格管控施药的剂量,还要管控时间,观测气候。在始花期至盛花期之间,病原菌分生孢子即将大量飞散,病害将要暴发,需要进行第一次的喷药防治。若遇到阴雨天气,第1次打药后要维持7天之后再次进行用药,在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较低的区域做好相应的工作,可以起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6]。

(2)合理施药。合理利用化学药剂,可以减小小麦赤霉病毒素污染。合理轮换用药,禁止长期选择相同的药剂,防止病菌抗药性增强。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轮换选择不同种类的农药,能显著提升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减小病害造成的影响。

(3)科学施药。由于赤霉病常发生在多雨季节,可以应用赤霉病低容量弥雾防治技术,从而提高防病效率。可以选择电动喷雾器、施药机械、无人机等机械进行系统的施药。这样能够保证喷雾时雾滴大小适宜、喷洒均匀。机械需要能够保证弥雾的大小、压力要符合要求。在阴雨天气时可以适当提高喷雾浓度防止雨水冲刷[7-8],可添加适合的功能助剂如超微粉和胶悬剂。

(4)一喷多效。应加大研发兼治小麦赤霉病与其他病害的药剂的力度。防范小麦病虫出现的关键时期就是穗期,而这一阶段也是小麦发病频率较高的阶段[9-10]。如果想要进一步防范小麦出现小麦赤霉病需要及时改变用药,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药是否可以治疗白粉病、纹枯病等其他类型病虫害。需要针对土壤及环境的实际情况来使用药品,尽量避免使用多菌灵还有多菌灵复配剂,尤其是存在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发病区域,严禁使用此类药品。针对小麦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时要分析当下的情形,可以积极开发新型农药混用剂,运用不同的方式防范病菌出现抗药性。在分析抗药性发展因子机理的时候,还要分析不同地区抗药性的具体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有助于开发更加合理有效的化学药剂。

3.5 生物防治

小麦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病虫草危害。目前,绝大多数的病虫草危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因为化学农药起效非常快。但使用农药存在很多的问题,若长期使用会污染水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病害生物防治能够改善这一状况,病害生物防治首先要针对病原物的状况进行分析,随后通过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少病害发生,同时可以进一步防范疾病灾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常见的生物防治微生物都是从植物或者是土壤当中筛选,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距,较为常见的作用有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竞争作用。

总之,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防菌可以起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作用,从而可以代替传统的化学药品,在使用时能够及时地解决各项问题。生防菌具有遗传稳定性、对寄主无致病性、培养方式简单、防治效果高等优势。生物防治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农药使用量,选择性较强,且对人、畜安全,不易使病菌产生抗性。

4 总结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生物防治以其各种优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小麦赤霉病的危害规律、预测预报系统及防治措施等的研究都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要想不断提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需要更进一步研究抗病育种、生物化学防治技术,为减小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抗药性赤霉病生物防治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农业农村部部署小麦赤霉病防控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分析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