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学科德育课程 落实全环节德育教育

2021-12-01 02:59辜扬迪
民族文汇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覆盖转变观念课堂评价

辜扬迪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实施中,如何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德育,达到德育教育全覆盖的效果进行全面阐述。文章分析了全学科德育课程实施的必要性,通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上渗透、评价上倾斜、言行上示范等四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科德育;全覆盖;转变观念;探索课程;课堂评价

2001年,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出,”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全员德育和全面育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步入这样几个误区:一是德育逐渐固化在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只局限在”道德与法治”课;二是长期把班主任作为德育的主要力量,甚至是唯一力量,科任教師缺乏德育意识和体验;三是班级管理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科任教师与班级管理渐行渐远,主动或被动地淡出德育队伍之列。这些误区的存在严重阻碍全员育人的推进。

2020年12月,《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突出德育实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如何健全?在小学,班主任占全体教师三分之一,科任教师占全体教师的三分之二,而绝大部分科任教师也兼职副班主任。学生每天要上四至五种不同课程,如果科任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将大大的增强课程德育的实施广度和强度,真正体现全员育人的理念,因此全面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是值得期待和尝试。

一、转变观念重识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学科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当下的误区在于,对德育的理解片面和狭义。提到德育就联想到节日庆典活动,联想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联想到学生的一日常规。其实,小学生的绝大部分校园生活是在课堂中度过,要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把握各学科课堂这个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术业专攻的教师是启发德育的主要引领,把握好课堂教学就把握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保证了学校德育落实的途径、载体、时间和空间。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只有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角色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启智)向思想道德品质启迪(铸魂)进行升华,每一节课堂才会具有德育实效。

二、探索课程渗透德育

学科课程中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充分挖掘渗透于各门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很多科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很困惑,德育思想如何渗透?会不会为了突出德育而弱化了本学科知识技能?其实德育培养目标所提倡的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蕴含在每一门学科中。教师应善于思考,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缔造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

小学开设的语文、英语、思品等人文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掘人文学科中的人文关怀、社会伦理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增长国际理解。语文学科通过佳作赏析、作文撰写、诗歌诵读等渠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文化熏陶。

英语课要善于创设情境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锤炼,但同时情感目标的设立和实现也非常关键。比如学习圣诞节,不在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和习气之后,可以进行节日文化的拓展,对中国的春节进行研究和讨论,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数学、科学等基础的科学类课程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防范安全隐患的教育。

数学旨在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发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勤奋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爱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提升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杜绝浪费、提高效率;中国古代数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数学学科中重要的德育素材。

科学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他们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引导启发

音乐、美术、体育等体艺类课程的德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意识品质和审美情趣。

体育课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对抗和竞争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体育课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安全意识教育。比如在接力赛中,有同学掉棒导致小组落后,其他同学会埋怨、会发泄不满。体育老师应告诉学生乐观面对失败,友善对待伙伴,及时进行情绪安抚和体育精神的教育。

音乐课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好和蕴含在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合唱、舞蹈、管乐等艺术表演项目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美术课重在引导学生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除了课堂教学,美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设计植物名片、餐厅广告画、卫生间装饰品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审美能力。

三、课堂评价倾向德育

在各学科全面渗透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也应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定评价细,并且向德育方面倾斜。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包括课堂纪律、学习素养、协作精神等优秀品德的分析,在“博学”的基础上增加“文雅”、“自立”、“健美”等多样评价。其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局限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应包括教师的师德风貌、师生沟通、德育品质渗透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突发事件或教育契机,都是生动的课程德育,如何应急处理是对教师课堂机智的考验,也是德育渗透能力的考验。

四、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科课程中的德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显性教育,更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诸如严谨治学的作风、认真钻研的态度、全面缜密的思维、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都会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为人师表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言行,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

相信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堂,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进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就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全覆盖转变观念课堂评价
省属高校内部控制全覆盖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