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

2021-12-02 06:38张海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腺肌病腹部阴性

张海萍

(泗水县中医医院功能科 山东 济宁 273200)

子宫腺肌病属于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和子宫形态异常等症状,主要多发于30~50 岁的经产妇,对于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1]。由于目前病理检查仍是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所以寻找能够准确诊断疾病且减轻患者机体创伤的诊断方法极为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安全、无创和可重复等优势,在临床各类疾病诊断中得以广泛应用。根据超声入路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两种,因气体和骨骼穿透能力有限,所以采用不同入路进行检查所得到的检查结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2]。为了解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于该疾病诊断的效果,本文对其探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我院诊治的疑似子宫腺肌病患者80 例,患者年龄25~47 岁,平均年龄(36.19±4.08)岁;孕次1~4 次,平均孕次(2.79±0.68)次;产次0~3 次,平均产次(2.12±0.34)次。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提示为疑似子宫腺肌病者;②符合手术探查及治疗指征者;③患者均有性生活史;④患者均知晓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子宫畸形患者;②合并盆腔感染者;③无性生活史者;④伴有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者;⑤近1 个月内使用过激素类药物或避孕药者;⑥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检查,首先实施经腹部超声检查,所使用仪器为飞利浦HD15 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前叮嘱患者多喝水,保持膀胱充盈。检查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设置探头频率为3.5 MHz,在患者腹部涂抹耦合剂后,常规对其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从下腹部开始进行横切、斜切以及纵切等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患者的子宫大小、形状、位置、子宫壁肌层厚度、肌层回声、宫颈及双附件情况,并做好记录。

完成上述检查后,实施经阴道超声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5.0 MHz~9.0 MHz,提醒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患者会阴充分暴露后,将避孕套套在探头上,并在其表面涂抹耦合剂,然后将探头缓慢置入患者的阴道内穹隆处,缓慢转动探头对患者的子宫颈及穹隆各部位进行扫描,观察患者的子宫位置、大小、形态及病变部位情况,并做好记录。由3 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阅片,采用双盲法共同评估图像。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分析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这两种检查方法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果,并计算两者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能,包括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本研究80 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阳性51 例,阴性29 例,以该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采用经腹部超声诊断为阳性47 例,阴性33 例,其中真阳性与真阴性分别为38 例和20 例。经阴道超声检出阳性48 例,阴性32 例,其中真阳性43 例,真阴性24 例。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 单位:例

2.2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

两种方法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98.04%,准确度为96.25%,阴性预测值为96.43%,均显著高于单独经腹部超声检查的74.51%、72.50%、60.61%及经阴道超声检查的84.31%、83.75%、75.00%(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诊断,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比较[%(n/m)]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年来该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分析其可能与人工流产、宫腔内操作、剖宫产手术等诸多因素有关[3]。对于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随着卵巢激素水平的改变,子宫内膜肌层病变,对子宫内膜正常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严重时可导致患者不孕。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早发现和诊断该疾病显得极为重要,对患者的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主要根据患者子宫大小、形状及质地等情况进行子宫疾病诊断,非月经期内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增大,质地增硬,而月经期内子宫增大会更为明显,且质地较为柔软,具有明显的宫腔压痛感[4]。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等影像学方法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大帮助,超声能够清晰反映患者的血流及组织情况,对子宫腺肌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虽然检查准确率高,且安全无创,但是费用较高,不适合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腹腔镜、宫腔镜均属于有创检查,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仍是当前诊断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法。在进行子宫相关疾病诊断时,超声检查主要有经腹部和经阴道两种入路,经腹部超声具有操作简便和舒适度高等优势,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患者的盆腔结构及深部情况,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见子宫壁增厚,肌壁回声增强,子宫一致性增大,宫腔线偏移或不清晰等情况,但该检查需确保膀胱充盈,由于超声与子宫距离较远,容易受腹内器官、肠腔内气体、患者体型等因素影响,进而影响其诊断结果的可靠性[5]。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探头频率相对高于经腹部超声,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较为清晰显示患者的细微结构改变,更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子宫形态、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线移位征象等,子宫腺肌病患者超声下可见子宫体均匀增大,肌层显著增大,后壁增厚更为明显,部分患者伴有子宫内膜局限性病灶,容易将该疾病与子宫肌瘤混淆。对于这两种超声入路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应用已有较多报道,且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可将这两者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诊断结果的可靠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80 例疑似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阳性51 例,阴性29 例。经腹部超声诊断出真阳性38 例,真阴性20 例,经阴道超声检出真阳性43 例,真阴性24 例,两者联合检查诊断为真阳性50 例,真阴性27 例,联合诊断的准确度为96.25%,灵敏度为98.04%,阴性预测值为96.43%,与单独经腹部超声或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诊断,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这两种检查方式相结合,可有效提升临床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将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相结合,能够减少腹部脂肪、膀胱充盈度、子宫肌瘤、肠道气体等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干扰,从而提升临床对该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联合应用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能够获得较单一检查更高的准确度与灵敏度,有助于临床更为精准地判断患者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腺肌病腹部阴性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猕猴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建立初探
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0例临床观察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
黄癸素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