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2021-12-02 06:38王志中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0期
关键词:平片线片征象

王志中

(曹县人民医院CT 室 山东 菏泽 274400)

结肠癌是结肠部位消化道频率最常发生的恶性肿瘤,该疾病的发病率仅次于食管癌和胃癌。肠梗阻是这类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且在所有结肠癌患者中占比8%~23%。在以前,常采用X 线平片诊断结肠癌,但是这种方法对结肠癌的检出率不是很高,也不能准确地检查出肠梗阻发病的病因、发病部位和形态以及病变的程度[1]。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影像学技术更是出类拔萃,如目前在临床诊断中备受青睐的诊断方式—CT 诊断法。本论文对诊断结肠癌导致肠梗阻效果的两种手段(X 线平片诊断与CT 诊断)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对象是280 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然后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病理结果和诊断结果,研究结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280 例,本组患者在术前采用X 线平片检测和CT 诊断,患者病症均表现为腹部疼痛、腹胀、大小便不规律等现象,其中70 例患者存在有压痛、反跳痛体征的情况,63 例患者存在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280 例患者中男性有143 例,女性有137 例,年龄为43~82 岁,平均年龄(61.07±3.91)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及排气等症状;②本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仪器:美国GE Signa64排螺旋CT 诊断仪;多功能DR 机。

对280 例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采用X 线平片诊断法和CT 诊断法分别检查患者,然后对比分析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首先用CT 诊断法检查患者,具体操作方法是:设置扫描参数,将层厚和层距均设置为10 mm,然后平扫患者的腹盆部,若扫描效果不佳,可实施1.5 mm 的薄层重建增强扫描,并对患者的手肘静脉以2.3~3.5 mL/s 的注射速率注射100 mL 碘海醇。在扫描中,若检查到疑似肠梗阻患者,在扫描的过程中应着重观察和记录疑似肠梗阻患者的梗阻发病位置、病灶大小和形态。用X 线片检查患者,要求患者处于立卧位,然后扫描患者腹部。

将观察指标统一整理填入调查表中,双盲法阅片可以有效地降低诊断误差,该法是由富有经验的5 名医生独立阅片,阅完之后,一次性检验这五名医师的诊断结果,并以此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情况进行记录与比较,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

1.4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其中属于直接征象判断的范畴是:检查梗阻处是否有肿块、肠管有没有发生不规则狭窄、梗阻的形态,而属于间接征象判断的范畴是在梗阻的远近端肠管有扩张和塌陷的现象、是否有缺血性结肠炎、盲肠孤立性囊性扩张等的异常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 T 诊断和X 线平片诊断符合率和病因检出率比较

根据表1 显示,采用CT 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有263 例(93.93%),采用X 线片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有182 例(65.00%)。CT 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和病因检出率显著高于X 线片诊断(P<0.05)。见表1。

表1 CT 诊断和X 线平片诊断符合率和病因检出率情况对比[%(n/m)]

2.2 CT 诊断和X 线平片征象对比情况

在CT和X 线平片诊断方式中,两种诊断方式的直接征象差异较大,临床医学中采用X 线平片诊断对引起肠梗阻肿瘤的情况(大小、狭窄段等),但是通过CT 诊断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出结肠癌的种种征象,一般可看清的长度为3~11 cm,平均长度为(3.14±1.12)cm。在显示图像上狭窄段和正常的肠管交界处均有改变,一般会形成“袖口征”的形状或者“肩征”的情况。根据图1显示,狭窄段部位明显可见实质性肿块,而近侧的结肠扩张处,明显可见与正常肠管呈现“袖口征”。

图1 横结肠癌

图2 缺血性结肠炎

在CT和X 线平片诊断方式中,两种诊断方式的直接征象差异较大,临床医学中采用CT 诊断,图像明显可见缺血性结肠炎或结肠梗阻和盲肠扩张的发展情况,如图2 显示,在CT 诊断图像显示中,结肠管壁有不均匀的增厚情况,且增加厚度为5 mm 左右,也明显可见肠壁内积气的形成,所以医护人员可准确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

3 讨论

在胃肠道中,最常见的肿瘤疾病就是结肠癌,此肿瘤可分布于不同的部位,如70%处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18%为盲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以及肝脾曲分别占4%,该恶性肿瘤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30~60 岁是高发年龄段[2]。结肠癌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肠癌晚期的典型症状是肠梗阻,目前对这种恶性疾病的治疗手段是直接进行手术,因此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手术前必须做好准备、明确发病原因,以供手术参考。

由于结肠癌在早期没有任何异常症状,因此早期的结肠癌很难被诊断出来,然而一旦被诊断出来,说明该患者已经是结肠癌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期。目前,采用电子肠镜或病理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标准,电子肠镜检查对结肠癌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但缺点是对患者不能进行内镜检查,主要是因为对于急性肠梗阻的病人,进展快和起病急的特点使得手术总是需要立即进行急诊。相比以往的X 线平片诊断,病人腹部平片不能被确诊的比例达20%~52%,结肠癌的致病原因也不能确定。随着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CT 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图片质量效果的提高,使其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结肠癌引起的肠梗阻,当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时,此时结肠内积液较多但是气少,当盲瓣功能出现异常时,此时的气、液体容易反流从而导致小肠扩张。因为X 线片诊断只能将部分拥有异常的盲肠孤立性囊状扩张显示出来,所以肠梗阻常被X 线片误诊为小肠梗阻[3]。相反,采用CT 诊断肠梗阻却可以避免误诊的风险,因为通过CT 诊断,肠梗阻的发病部位、性质、发病的程度、狭窄肠腔的长度、肿瘤侵犯肠腔程度以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均能清晰地显示出来,甚至盲肠有没有扩张、扩张的程度也可明确[4]。直接征象通过CT 诊断可以清晰地显示,但X 线片却不能显示。而对于间接征象,X 线片可以显示小部分征象,CT 诊断不能显示缺血性结肠炎征象,其余大多数征象是可以显示的。据相关资料报道,CT 诊断以其安全、无创、简便、快速等特点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患者的解剖结构也可被此法清晰地显示出来[5]。

综上所述,将C T 诊断与X 线片诊断相比之后,C T诊断不仅对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有提高的作用,梗阻的发原因、发病部位及肿块与周围组织脏器粘连情况也能被清晰地显示出来,为后期临床手术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平片线片征象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周围型肺癌X线片检测法和CT检查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简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比X线片发现骨肿瘤要提早的原因。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