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用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12-02 03:40林小红
今日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开角房水小梁

林小红

(广西河池凤山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547699)

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具有遗传性、渐进性及不可逆性等特点,发病后可引发不同程度的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对患者视力状况的影响极大,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非常大[1-2]。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则为青光眼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青光眼的50%左右,该类疾病发病较为隐匿,发病初期护眼这通常无明显症状,通常会被忽略,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则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并措施最佳治疗时机,使得患者视力出现不可逆性损伤[3-4]。导致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和遗传有关,目前临床上的研究多集中在房水流出阻滞、阻滞病理学改变、分子遗传学等几个方面。本研究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

1.1 房水流出阻滞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和房水流出阻滞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是导致患者眼压升高的首要因素[5]。目前临床上对于青光眼患者房水外流阻滞具体机制的研究较少,有动物实验对自发型青光眼小鼠进行了眼压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小鼠从6月龄开始就伴有轻微眼压升高现象,且月龄越高眼压上升越明显,而予以小鼠青光安颗粒剂后,小鼠眼压呈现降低现象。

1.2 组织病理学观察

1.2.1 Schlemm管塌陷

Schlemm管塌陷是引发青光眼的一项重要因素,该现象的发声通常会导致房水外流阻力增大。临床上对于Schlemm管在眼压调节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Schlemm管为房水流出通道的组成部分,并且在眼压调节中还有积极作用;同时Schlemm管还可和周围基质共同作用,在各项因素的影响下达到调节眼压的效果[6]。因此,临床上通常将Schlemm管塌陷作为引发青光眼的重要发病机制。

1.2.2 小梁网改变

有学者认为,小梁网细胞退行性改变发生的原因和氧自由基损害人体小梁网细胞有密切关联,而小梁网细胞退行性改变中小梁网细胞中的线粒体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多伴有小梁网细胞线粒体ComLex I活性下降现象,使得氧自由基明显增多,继而加速了小梁网细胞退行性变。但是也有研究[7]指出该病理改变可能代表的只是一中正常衰老过程的夸大。故而,目前临床上尚且不能明确小梁网改变是否就是造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的真正位点。

1.2.3 巩膜内管改变

巩膜内管改变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外流阻力升高也可能存在有密切关联,临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多伴有巩膜内管管壁厚度下降的现象,其可能与临巩膜区氨基酸聚糖肿胀有关。

1.3 分子遗传学

有学者[8]曾在研究中指出青光眼具有家族遗传性,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一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病因研究学仍相对较少。目前,已有眼睛将青光眼家族遗传史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并通过研究证实青光眼亲属患青光眼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同时也有研究对青光眼患者的相关特殊眼部参数进行了遗传性研究,也证实了其遗传性。

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药物治疗

药物保守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常用手段,其主要是通过促进房水排除、减少房水生成的方式来达到降低患者眼内高压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常用的一类治疗药物,其主要包括卡替洛尔、倍他洛尔、噻吗洛尔等的,该类药物用药后可对房水产生情况进行抑制,从而发挥降眼压效果。王雪[9]在研究中对曲伏前列素联合倍他洛尔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明显低于仅采用曲伏前列素治疗的对照组(p<0.05),提示曲伏前列素联合倍他洛尔对该病患者眼压改善有积极作用。但该类药物用药期间还可能会引发多种副作用,如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血压下降等,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情况,用药期间应做好严密观察,以防不良事件发生。

2.2 拟胆碱药物

拟胆碱药物也被称为缩瞳药物,也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常用药物,其中以毛果芸香碱最为常见,该类药物用药后可促使睫状肌收缩,牵拉小梁网,从而达到增加房水外流、改善患者眼压的效果。临床治疗时多与其他降眼压药物共同使用,在预防青光眼急性发作方面可发挥一定积极作用,但对于伴有房角广泛关闭者、周边虹膜粘连者则难以发挥理想效果。且长期用药还可能会引发虹膜后粘连、头痛等副作用。

2.3 碳酸酐酶抑制剂

减少分布于睫状上皮的碳酸酐酶,减少房水形成是降低患者眼内高压的重要机理。而碳酸酐酶抑制剂用药后就可以发挥该类功效。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碳酸酐酶抑制剂主要有乙酰唑胺、醋甲唑胺等口服制剂,及布林佐胺、多佐胺、派立明等局部滴眼液。其在改善患者眼压方面均可发挥一定作用,石晶明[10]等在研究中采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对收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经过4次随访,患者眼压下降率达到27.5%,且仅有少数患者伴有口苦、灼烧感等副作用。提示该类药物在改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方面同样可发挥积极作用。

2.4 前列腺素类药物

前列腺素类药物是一种新型的降眼压药物,临床上常用的前列腺素类药物主要有曲阜前列腺素、拉坦前列腺素等几种,用药后可促使患者葡萄膜-巩膜旁通道房水外流速率加快,从而达到良好的降眼压效果。沈琪敏[11]等在研究中采用拉坦前列腺素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对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各时段眼压及24h变化值均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提示拉坦噻吗与拉坦前列腺素均能有效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但临床研究发现,该类药物用药期间同样可能会引发一定的副作用,如可增加色素细胞色素含量,引发结膜充血、过敏症状等,临床用药时也需充分考虑患者情况。

3 总结

总而言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且具有发病隐匿、对视力损害严重等特点,临床上必须要加以重视,及时探究有效方式进行治疗,以降低患者眼内高压症状,改善患者病情。

猜你喜欢
开角房水小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针灸配合明目汤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小梁
氧化应激指标在白内障患者体液中的改变及与年龄的关系
Analysis of spectrum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bacteria in the aqueous humor or vitreous of patients at an early stage of penetrating ocular trauma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泪液NO浓度与前房炎症反应的变化
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分析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兔眼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C放置部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