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

2021-12-02 20:36唐菊花沈晓非
乡村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示范村农民融合

唐菊花 沈晓非 张 磊

(1.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语言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2.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生地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1 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区、直辖市)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期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应聚焦民族互嵌式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线,深化乡土人文旅游发展,探索构建“一业为主、特色引领、多业融合、共生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乡村样板。当地可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和范例,并通过“属地+部门+高校”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推进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 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主要做法

本文在对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主要做法。

2.1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凝力聚心,强化乡村振兴组织力

2.1.1 坚持党建筑基。实施村党支部“头雁”工程,只有头雁领航,才能群雁高飞。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全村党员分布实际情况出发,对村党支部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设置党小组(包括企业党小组等),确保将全村党员纳入管理视线,实行统筹管理。坚持抓党员示范,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位,明确党员身份,唤醒党员意识,使党员“动起来”、党建“活起来”、示范作用“发挥起来”。强化支部班子成员配备和带头人培育工作,对示范带头作用不明显、不到位的坚决更换,把党性强、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选派到带头人岗位上,大力开展党建业务和乡村发展培训,强化作风建设,真正使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服务群众的“排头兵”。

2.1.2 强化乡村治理。以乡村自治为根本,激发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加强村民教育,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创新自治措施,尊重群众意愿,以利益趋同、需求相近为原则,科学设置村民小组,为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搭建新平台,促进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鼓励乡村外部力量,如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志愿团体加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以示范社创建为载体,充分发挥各专业社的作用,将农牧民、个体户等有机融入进来,凝聚乡村振兴最大合力。以乡村法治作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从农村发展需要和发展实际出发,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培养大批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村干部,培育信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新型农民[1]。以乡村德治为情感支撑,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集中政治上先进的农民党员、经济上先进的致富能手、社会治理上先进的德高望重乡贤等三支先进力量,推选组建乡村治理理事会。在乡村治理中融入德治,能够为乡村自治和法治赢得情感支持、提供重要支撑,使乡村治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3 强化改革创新。把建档立卡户结对帮扶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因地制宜、点对点精准发力上下功夫,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不断加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力度,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2.2 推动产业发展,注重增收增效,强化乡村振兴发展力

2.2.1 强化地区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林果业、种养殖业、奶业、制种、农产品加工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产业链。强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拓展产业链的宽度和广度[2]。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农牧业生产与旅游、体育、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入融合,特别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业,推动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渗透融合,以地区产业发展为依托,用好“互联网+”的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供给渠道和销售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

2.2.2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不断补齐建强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同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大气、水、土地等进行全方位的治理。此外,还不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支持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厕所革命”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居住条件[3]。

2.3 注重教育培训,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2.3.1 加强校村合作。发挥高校的技术人才支撑作用、桥梁纽带作用,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线,加快推进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人才支撑[4]。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选派具有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围绕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农村推进种植业、畜牧业科学技术普及,围绕农产品保鲜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2.3.2 加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比如,运用视频教育资源进行远程教学,让更多的农民能够更便捷、更直观的了解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

2.3.3 加强分类培训。坚持对方向的把握,坚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坚持时效性的关注,坚持长远的考虑,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旨在让有需求、有能力的农村人才得到全面提高。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产业技术培训,确保农民在生产经营、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5],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准备。

2.3.4 加强科技转化。围绕种植养殖难题,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需求实际出发,依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打通农民和科技研究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2.4 结合高校教育,关注经济特色,注入乡村振兴发展力

2.4.1 高校专业设置要与地方特色经济相互融合。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来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建设与地方特色产业相互融合的相关专业,创新方式吸引更多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生前来学习,为乡村振兴做好人才力量准备。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能够充分掌握特色技术,实现在本地区的就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地方经济能够实现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

2.4.2 关注经济特色,促进教育融合。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需要乡村发展与地方经济特色进行有效融合。因此,地方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比如可以设置与地方特色经济相互关联的专业、开展服务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培训等,从而使当地的特色经济在高等教育的助力下获得全面的发展。

2.4.3 加强高等教育精准帮扶思想建设。改变要从思想开始,高等教育精准帮扶也是如此。为此,政府部门成立宣传工作小组,将高等教育精准帮扶的精髓进行深入宣讲,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精准帮扶的计划和目的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让他们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等、要、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技术素养和思想境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3 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主要经验和发展方向

3.1 主要经验

3.1.1 党建凝心是基础。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既要有强有力的支部班子示范带头,又要有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协同推进,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1.2 产业发展是重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必须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使村民实实在在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坚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产业融合为重点,积极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渗透融合,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全方位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

3.1.3 人才支撑是动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必须注重吸引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新时代农牧民的素质。通过校村合作,构建体系健全、覆盖面广、师资队伍强、培训模式受农民欢迎的专职农民培训机构,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1.4 协同推进是保障。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必须坚持部门、属地、高校协同推进,以部门推动产业发展,以属地强化党建引领,以高校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体系,形成工作合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多要素、全方位推进。

3.2 发展方向

3.2.1 继续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按照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的思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从当地独特自然禀赋出发,加强优化升级,特别是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强乡村环境改造,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3.2.2 继续在促进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积极引进资本和技术,全力培育新兴业态,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推动农商文旅多产业、多要素发展,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全力促进乡村振兴、强村富民。

3.2.3 继续在强化乡村治理上下功夫。通过有效的统领来进行三维治理,确保自治、法治、德治等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6],让更多的人在党的领导下来参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确保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能够让更多的人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得到更大发展,乡村治理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

3.2.4 继续在夯实干部队伍上下功夫。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把真正热心村集体事业、对村民充满爱心、对振兴村集体事业有一定专长的人选入村“两委”干部队伍行列,使他们真正成为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主心骨。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以及“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把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和“第一书记”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以提高村“两委”干部队伍素质,改善村“两委”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实施乡村兴战略的整体领导能力。

4 结语

总之,民族地区应聚焦民族互嵌式发展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凝力聚心,推动产业发展、注重增收增效,强化人才乡村支撑、注重教育培训,通过“属地+部门+高校”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示范村农民融合
干部带头 乡村e站助力 共同打造高品质示范村
耕牛和农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山西43村(社区)喜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融合菜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上海完成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