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思乡题材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2021-12-03 16:11曹晓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8期
关键词:古诗词信息化

曹晓玲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将小学思乡题材古诗词的教学做到有效且高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交流,加强多方面的互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在创设情境、追问质疑和内化诵读中,达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乡题材;信息化;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常见的一种主题。踏上思乡征途,文化的凝聚力在古典诗文中,得以体现。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思乡题材古诗词的教学,实现思乡题材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多信息、大容量、多趣味,加强师生或生生互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更有效、快速的信息交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诗词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文化之博大,提高文化自信,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入情入境激兴趣,让思乡场景历历在目

受限于小学生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作者的相关资料,弄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捕获丰富具体的知识,让诗情处处洋溢,语言贴切体会,得到生动的形象,充分发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白霜清,皎洁的月光在床前,似一层白霜铺在地上。让我们用声像和视频走进历史、走近过去,看到那月色为什么看成霜痕,一种孤寂清冷的感觉油然而生,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寻。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秋的月光铺泄在庭院,似霜雪白,乌鸦在树枝上安歇。音乐、动画、文字、声音等制作多媒体课件,更将夜深人静时,秋露的清冷呈现,桂花亦被打湿。课堂上,优美的学习情境地创设,使每一个学生融入课堂之中。

《夜书所见》中,那個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飘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叶子,让人感到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坐在江边,若有所思。他既看不见春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美景,也感受不到夏天“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

将清冷、萧瑟的场景通过多媒体呈现,使诗文简单易懂,推波助澜,引起学生的诗情激荡。近距离接触、感受思乡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等资料进行搜索、查阅,把亲近感、吸引力拉近,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乐在其中。

二、层层追问拓深度,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层层追问拓深度,利用丰富的资源创设生动的任务情景,巧妙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艺术性,实现个性化的补救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前,引导追问,发布学习任务,查阅资料,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设立交流群,让大家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清晰地追问,由感知、细读到体悟、反思,梳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借助信息化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丰富,让学生探究关键问题,还原离乡始末信息。

《枫桥夜泊》通过信息平台,自主查阅相关的文字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张继的愁有千千结,愁个人、愁家乡只是表面,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疾苦才是深愁。用多媒体链接资料,诗意的理解更深,实现诗歌意境的推进。

“秋思落谁家”的“落”字通过信息手段的辅助,从字里行间呈现画面,让古诗词更贴近学生生活,让诗的景观记忆犹新。落得掷地有声,与众不同,给人动的意象呼之欲出,是淡淡的秋思伴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于天地之间。

《长相思》中,作者“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了,你看到哪些画面?学生说的时候,配之以画面呈现,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师生在平台班级圈分享学习进度、困惑及收获,把学生引入读中思考、读中探究,由广泛阅读向深度阅读过渡。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独”字的图片呈现,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外,还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在信息化过程中,教学达到了生动的意象,营造出当时的氛围,让学生进入遐想的空间。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让一股绿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千里江岸一派生机,欣欣向荣,通过小视频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三、内化诵读添体悟,让思乡古诗情景交融

对于思乡题材的古诗词,以兴趣为先,诵读为上,积累为要,既不过深地解读,又不过度地拔高。对于思乡,学生距离是比较远的。在教学中,贴近学生们的实际,用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做好诵读。

思乡的题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这里的文化张力和艺术魅力穿透岁月的时光,闪闪发亮,光彩夺目。这时可以吟唱,也可以配之以舞蹈,带来愉悦的体验。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思乡题材古诗词教学的整合,促进学生在感知、想象中感悟中国古诗词的意境和意蕴,领悟诗歌的“美和意”。

以信息化助读、助品、助悟、助思、助练,力图做到:一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读读出事件,把握意义;三读读出人物,知人论世;四读读出思乡情,体悟升华,五读读出一种味道,指导学生掌握节奏,感情诵读全诗。

教学《长相思》,解诗意后深挖掘细品味,通过读,发挥想象,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借助注释、观看插图、角色诵读、点拨引读等,师生合作,感情朗诵,体会作者矛盾与煎熬。课件精心设计,征程的艰辛与故园安逸对比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的心灵碰撞,自然走进作者的心灵,心领神悟。配乐诵读中,学生从字里行间构造一幅画面,联读比较学习,迁移诵读成果,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让人不禁慨叹连连。

思乡题材的古诗词有着音律美和意象美。信息手段让思乡题材古诗更贴近生活,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塑造空间思维能力。学生能在其中感受到审美,并获得一种生长的力量。

在小学思乡题材的古诗词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就像是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了翅膀,为诗词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化背景下的思乡题材的古诗词指导,将情境、追问和诵读层层铺开,相得益彰,使诗词散发应有的魅力和活力,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获得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慧.古诗词课堂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09.

[3]郭春梅.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9(4):53-54.

[4]潘文彬.“法”“度”相融,文化自信[J].小学教学设计,2021(8):1.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古诗词信息化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月“睹”教育信息化
我爱古诗词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本期主题:莲
月“睹”教育信息化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