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山水画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分析

2021-12-04 04:55侯鑫源河北师范大学
艺术品鉴 2021年35期
关键词:派系山水画文人

侯鑫源(河北师范大学)

我国是一个诗画古国,早在唐宋年间就有着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与丹青水秀的国画流传至今。但是,究其根源,对山水画进行派别定论,以南、北宗进行划分,可追溯到明代后期。有史料记载,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其文章中,将绘画区分为南、北二宗,并认为文人所绘作品为南宗,行家所绘作品为北宗。该理论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被流传至今。直至今日,纵观中国绘画史,南北宗论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极大,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南宗山水画作家,由于是文人出身,从其山水画意蕴来看,多数以隐居、野游为主,画中大多体现的是对闲淡时光的向往和身处山林生活中的惬意。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说,南宗的山水画中,蕴含更多的是感情,是充满文学色彩的艺术文化。

一、山水画的概念及特性分析

(一)山水画概念

从广义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山水画指的就是用画笔来描写自然的壮丽山河,通过直观的角度进行绘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体所绘出的各类画作。它与宫廷画、民间画家人物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的不同。其中,很多山水画画家的绘画风格独具特色,大多数是以“写意”为主,所以,他们的画作里虽然有山水、花木,却不完全是在绘画山水和花草,而是以这些静物为媒介,借山水鸟虫以抒发文人个人的“性灵”。所以,在文人们的山水画作中有风景万千,更充斥着他们的满心性情与一身正气。

(二)南宗山水画的要素

山水画的作者大都为文人,他们的画中更愿意体现文气,他们标榜“士气”“逸品”,在勾勒绘画之间,讲求笔墨情趣,在抒发情怀的同时,又喜欢强调神韵,所以,他们画中的鸟兽更加活脱,山水更加富有神采。与此同时,文人的画作也特别重视书法,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总会习惯性地把书法的韵味加入其中。因此,在明朝后期发展起来的南宗的山水画,更多表达的是文学修养及传统美育思想。

(三)南宗山水画的意境

从画作的意境上来说,南宗山水画的作画目的是为了借山水来表达主观的意象。所以,在作画过程中,画家除了描绘自然风景,更加注重对个体化表现的强调。在南宗山水画中,很多画作能够很清晰地表达出“山情即我情”的意境,山水画中那些超脱世俗,逸居山林的潇洒情趣展现,是画家与观画者从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无须语言,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意境感触。

二、南宗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南宗山水画派典型特点

某些士大夫文人在绘山水画时,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空间,认为山水画所要表现的是真正的山、水、虫、鸟等,不应该夹带感情的去创意。他们觉得主观感情的融入与真实的自然景物是不同的,为了能够让画作更加出众,他们往往追求在笔墨中寻找美的突破,而这种作画方式渐渐发展为北宗山水画派系的典型作画手法。而另一类文人,在绘画过程中,往往兼诗、书、画、印为一体进行画作,作品更倾向于表现静物的内在美,他们崇尚诗词歌赋,讲究诗画同体,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文人的作品更具有某个时代特有的意义,通过他们的作品,能够看到的不只是山水,更多的是托物言志,画作里满满的都是对情感的抒发,这一类画作,就是南宗山水画的雏形。

同时,在这类山水画中,开始注重对画面布局的章法要求,即在充满情感的绘画作品中,逐步体现出构图的布势特性。在构图中,南宗山水画更加讲究“立意定景”,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都各有立意,从而达到以景,抒情的效果。还有一些名家,他们巧妙地利用画作作品的空白处抒发情感,让空白之处也变成山水的妙境,变成个人情感的抒发之处。

(二)南宗山水画的萌芽

但若说南宗山水画之萌芽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的大文人顾恺之曾绘画过一份传世大作《洛神赋图卷》,该作品取材于当时的文学作品,称得上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大突破,从某种程度上,它展现了一代文人的画家思想特性。所以有人说,顾恺之是中国古文人山水画发展道路上的一位里程碑型人物。之后的唐、宋代都非常重视文学的发展与进步,也极为重视文人墨客。从这个时期诗词与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中国山水在发展过程中所历经的点点滴滴。经历了唐宋的文化熏陶后,我国山水画的绘画形式与手法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绘画相关的理论也积攒得越来越丰富,但还没有绘画体系的划分标准。到了元代,感情丰富的文人更加喜爱绘画,使山水画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当时国画画坛的顶梁柱。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极为最重要的历史阶段,到了明清时期,山水画基本进入成熟阶段,南宗派系被正式划分出来,独立存在并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与推崇。

(三)南宗山水画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毫无疑问地说,南宗山水画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历史发展的各种道路上,均涌现出来许多优秀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及绘画理论体系,使我国国画艺术得以发展深远并名扬国际。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认为,我国南宗山水画的宗师必然是王维。董大家曾经在自己撰写的文章中提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也就是说,董其昌认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画家的第一人,非王维莫属,而这里的山水文人画,其实隐喻的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南宗山水画。

分析南宗山水画在我国美术史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能够让我们第一个联想到的人,就是唐代大画家、大诗人王维,他的山水画以及他的山水诗流传千古,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而单独从山水画的发展历史进行评论,王维以诗入画,把诗词与国画有机结合并汇总在一起,对整个时代的国画和诗词都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为我国山水画的后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定地基石。

(四)南宗山水画的笔墨特点

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笔墨是用来作画的通用工具,即绘画用的毛笔和配色用的墨色。韩拙在他的代表作《山水纯全集》中曾经明确指出:“山水悉从笔墨而成”。而笔墨有其运用的具体要求,勾勒绘画时下笔需要有起伏和变化,才能让绘画的线条灵活起来。中国画的特性使其在技法层面有五笔、七墨的要求。这里的五笔指的是:①平笔;②圆笔;③留笔;④重笔;⑤变笔。也就是用笔的基本方法。而墨所指的是:①浓墨②淡墨;③破墨;④泼墨;⑤积墨;⑥焦墨;⑦宿墨。也就是墨色的具体运墨方式与手段。

在采用笔墨进行绘画时,南宗山水画画家更加注重对情感的表现,也就是赋予笔和墨灵性与灵魂,让山水作品倾向于作家的精神特征。把山水和人的情感有序地结合起来,在五笔、七墨的基础之上,“物尽其灵,景尽其色”是南宗山水画所遵循的笔墨绘画特点,这也使南宗山水画更加具有独立性与品格性。

三、南宗山水画与文人的关系

关于南宗山水画与文人的关系,是长久以来南北宗最喜欢议论的问题之一。从历史上来说,南宗山水画离不开文人,它起源于文人,发展于文人,并被广大的文人所认可与喜爱。所以,可以这样说,南宗山水画与文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更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在我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的封闭性社会特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那些能够参与绘画、完成绘画的人,基本上都是文人。而文人在赋诗作画时,尤其喜欢把自己的感情与意念通过诗词或是画作的形式,展现给观赏者。随着情感展现技巧的升级,以及文人对山水的酷爱,渐渐地形成了南宗山水画的理论体系,并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进化,逐渐走向成熟,演变成了当代的南宗山水画派系。

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与之相对应的山水画绘画史也极为久远。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南宗山水画的定义,不难看出,文人与南宗画山水画有着极大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宗山水画的创作者均为文人,也就是我们当代人所说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有文采且、理性思维活跃。

(2)这些文人都以画山水丹青画为主,他们所要表达的意境极为相似,或是惆怅、悲凉,或是寡淡、清新,或是高傲、独立,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够从绘画的作品中找到丰富情感,并把这些潜在的情感通过绘画的手段进行抒发。

(3)他们喜欢借用画作来抒发个人“性灵”,有的画作中体现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有的画作体现出画家内心对民族压迫的愤懑,有的画作中体现的是画家的满腔热血与爱国情怀;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文人,由于其个体性情的不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与手段也不同。因此,在他们的绘画中,除了展示画作本身的自然景色外,很多人都把自己的感触与情感抒发在作品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很容易在不同南宗山水画画家的画作中,感受到他们不同的内心情感的原因。

在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多为惆怅与伤悲,尤其是那种身处于封建社会,心有万丈高,却无处可以发挥的心情与心态,在很多名家的作品中一览无遗。

四、南宗山水画发展的历程分析

从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来说,其产生与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早在南朝时期,山水画就伴随着诗歌出现在文人的字画里,并且迅速地得到了发展。在《画山水序》中有明确的记载,大自然界的山河水秀与画家的主观意境是相交相融的,也就是说,山水画家的绘画是对主观与客观事物的融合,即让一件事物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进行交融混合,再统一结合,从而达到人与画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实际上就是南宗画的一种情感体现,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开始有南北宗画派的萌芽了。

到了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当时,在我国文学与绘画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与发展。此时的文人逐渐对绘画艺术产生了理论层面的认识,并把他们的理论意识应用到画作之中,山水画开始以独立的主观思想意识出现并盛行起来。到了北宋时期,山水画得到了全面的深层次的发展,当时成立了官方的绘画机构——翰林图画院。翰林画院的出现,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翰林画院机构的推动下,山水画家开始着手研究绘画的技法,这些技法包括绘画的笔法、用墨的墨法等一系列的绘画技巧。从本质上来说,山水画绘画的很多技巧,都来自于文人们对文字的书写方法。所以,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称呼书法家的书法和画家的画作为“墨宝”。从很大程度上能够看出,山水画中充满了文人书法的绘画技巧,也充斥了大量的文人对山水、对现实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长期的山水画作画过程中,文人的潜意识被慢慢地明确出来,并与“士人画”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写意画。这里的“士人画”,出自苏轼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该句诗词中的“士人”指的就是当时的一类从官的文人,这些文人大多数官拜士大夫,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习惯于称呼他们为文人士大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文人是被统治阶级看中,并委以任务的人。在诗中,苏轼更是运用了“意气”二字来体现文人的一种情绪,“士人画”中能够看到的这种文人的情绪,指的就是文人画中的文化涵养和思想意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笔下定义的“士人画”,实际上就是南宗山水画的典型代表,其诗词中透过画作本身,满满的都是对主观思想感情的抒发。

北宋时期是山水画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个时候出现了“逸品”这个名称,并开始建立山水画的品评地位,可以说“逸品”的产生,加速了山水画的成长与成熟。同时,也意味着山水画画家的主观情感与现实的山水开始浑然一体,需要在观画过程中慢慢体味,由此,我国古代山水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到了明朝末年,山水画的发展基本处于成熟稳定期,南北宗的划分把山水画真正的划分为两大派系。在这两大派系里,一个派系称为南宗山水画派系,该派系可以称得上是对写意画的继承与发展,在绘画过程中,它以绘画者的个人情感为主导,并把山水融入情感之中,从而抒发画家个人的主观情感与意志;另一个派系则称之为北宗山水画派系,该派系主要由专业的画师进行全身心的山水自然风景绘画,他们的画中体现的是绘画本身,是真实展现在眼前的山水景色。其作品更加偏向于真实色彩,并不含有大量的感情因素。就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而言,这两个派系的划分,为我国山水画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五、结论

地大物博的大中国有着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个充满了智慧的历史长河里,绘画艺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人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山水画的绘画手法,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革新,形成了不同的绘画方法与手段,其中,最为知名的为山水画。山水画中的“士人画”的名称起源于文人,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以及元、明二代的进步,最终趋向成熟期,并被书画名家董其昌划分为南宗山水画派系之中。从我国南宗山水画的固有特点中,我们能看到文人主观意识与大自然界结合后的精髓,即文人用自己的思想进行的绘画作品,该作品除了包含表层的大自然美景外,其内里所包含更多的是画家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派系山水画文人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文人吃蛙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