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土清风自有源

2021-12-05 11:00曾勋
廉政瞭望 2021年19期
关键词:李准广安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曾勋

从广安邻水县往东北方向的柑子镇行进,一路上溪流潺潺,润养千里沃野。至活水沟桅子湾,柏油马路旁边,一尊高约6米、宽约1.2米的神道碑巍然立于石龟背上。在青翠欲滴的林木映衬之下,古朴的石碑十分显眼。

石碑顶部镂空雕刻着九龙奉圣图,刻有“圣旨”二字,正中“诰封光禄大夫讳逢春李公之神道”的正楷大字苍劲有力。“逢春李公”名叫李逢春,是当地的一名乡贤,其子李征庸曾官至四川矿务商务大臣,封光禄大夫、三品卿衔;其孙李准官至广东水师提督,被视为百年来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最有力的海军高级将领之一。

由朝廷封赠的神道碑,主要记载逝者生平功绩,非文韬武略之辈或者功德一方的贤良而不能得。广安虽远离政治中心,这方水土却凭借山水之灵与兴盛文教,养育出了一大批辅国栋梁和清官廉吏,他们或德衍千秋或泽被桑梓,其故事,广安人口耳相传,其精神,广安人以身为继。

谦和仁让之德

在邻水县马盐乡(今属九龙镇马盐村),盐水河平静流淌,河的源头有一口马盐井,千百年来,含卤水的清泉不断涌流。茶马驿道上,来往人畜多饮水去劳,但因含盐卤不敢多饮。久而久之,人们称这一涌泉水为“廉泉”。

饮水如做人为官,适可而止,懂节制。而在不远处,跳沟河、龙王沟河交汇,每当山洪暴发,二水相争,泛滥成灾,古人便做“让水”诗警戒世人:“水流相让后徐行,逝者如斯竟自平。讵料物能卑逊顺,世人何必尚纷争。”

从小浸淫“廉泉”“让水”氛围中的广安人,深谙谦和仁让之道。为民之心自不必说,捍卫民族大义和维护国家主权上,他们定是当仁不让,正如从邻水走出去的李准。

李准于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父亲李征庸在外做官,长期不在家乡。直到光绪三年(1877年),李逢春染病身故,李征庸回到邻水丁忧,这时他第一次见到已经7岁的儿子李准。李准后来回忆起父子的首次相见,引用唐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李家是当地的大户,虽然常年没有父亲的陪伴,李准童年的生活还算富足快乐。母亲王氏出自当地大户人家,知书达理,对李准一直严加管教。李征庸丁忧期间,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改造家乡,用他的话说,就是“为吾乡开风气,为人民谋福利”,同时他有时间陪伴李准读书。李征庸在自家宅院旁边加盖了5间房作为学堂,让同宗同族的孩子和李准一起到学堂读书,他亲自授课,并聘请了当地有威望的老师来辅导李准。

李征庸虽然丁忧没有上班,但身份依旧是朝廷命官,由于家中有一些实业,有些喜欢嚼舌根的人便说他“舍官不做与民争利”。李征庸听到此话后,非常恼火,毕竟实业也是家族基业,自己并没有以权谋私。一怒之下,他把家里经营多年的煤矿、铁矿等全部赠送亲戚和乡民。

丁忧结束后李征庸回京复职,他把李准叫到身边,说“吾家历代忠厚孝友,不替他人以精刻自诩”,而要“立志上进,以远大为期”。李征庸告诫儿子,以后若有权,要为国家和人民谋利。这对李准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谨遵父教,最后成就了一番伟业。

1901年,李征庸奉钦派南洋考察商务大臣,行至广东,患瘫痪症不治病故。李准千里扶柩回邻水,将父亲与母亲合葬。李征庸的言行品格对李准影响颇深,他为官清直,为人谦和,为大义舍小利。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准官至广东水师提督,捍卫南海诸岛主权的重任落在了他身上。在率舰船巡视中,李准航舰经东沙群岛时,发现有日本人在岛上从事生产生活,修筑了码头、轨道等基础设施,李准派人向日本领事抗议,日本人终于退出东沙群岛。到宣统元年(1909年),李准率官在西沙群岛探明了岛屿15座,并逐一命名后升旗鸣炮,宣誓主权。如今,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李准滩”,就是为了纪念李准。

辛亥革命时,李准同情革命党人,宣布反正起义。之后他主动放弃权力逃离官场,隐居天津,研习书法度日。

如今,李家老宅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柑子镇上十余棵老黄葛树蔚然屹立,是当年李征庸、李准父子移栽到这里的景观树。春夏一到,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恰似故人的精魂,从未离开这片热土。

铁骨铮铮之格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免去夔州通判,去驻汉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手下当幕僚。路过广安时,他专程前往张才叔墓地和故居拜谒,写下《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春风疋马遇孤城,欲吊先贤涕已倾。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当时的陆游一腔热血付诸东流,贬谪孤旅中不禁心生凄凉,写诗吊念张才叔。陆游如此仰慕的张才叔究竟是谁?他叫张庭坚,才叔是他的字,北宋广安军(今四川广安区北辰街道界坡村)人,于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中进士,先后任成都观察推官、枢密院作编修、著作佐郎、右正言等职。

张庭坚做右正言时,刚履新职一个多月,便多次上密奏言事。作为谏官,张庭坚辨才识人的能力堪称一流,他举荐苏轼、苏辙并坚持己见,和皇上的旨意相左,因此被贬,不久为京东转运判官,因遭到排挤最后改任陈州通判。

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还朝作宰相,考虑到当年主政四川时,张庭坚在自己的幕府任职,所以想拉拢他。彼时的蔡京权倾朝野,势力如日中天,张庭坚却不受蔡京利诱。蔡京一气之下,在张庭坚头上扣上“元祐奸党”的帽子,将其发往虢州管制居住。之后虽有复职,但张庭坚早已没有了往日激情,于宋绍兴初年(1131年)郁郁而终。

张庭坚的故居广安城北界坡原名“车婆岩”,后人为纪念这名“忠鲠切真”的谏官,将这条路改为“谏议坡”。今广安区福兴大道右侧的高崖下,一块块饱经沧桑的石板沿着一米来宽的道路依次铺开,仿佛在诉说着张庭坚的成长故事。

广安最初以军设制,又扼水陆要冲,货物集散,商贾来往。传统的人文地理熏陶,让广安人重实务,重情义,自然也不缺军人般的铮铮铁骨。铁骨之下,是一颗为民献身的善心,他们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利弊,撑起了时代的脊梁。

广安县观塘乡(今属前锋区)人王德完,是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等职。他常上疏奏议,针针见血。当时,朝廷内言传神宗疏远皇后及皇长子而宠信妃子,整日沉迷声色犬马。

皇长子生母王恭妃生命垂危,皇后也多病,一旦皇后去世,郑贵妃理所当然会成为皇后,她的儿子就是太子。纲常乱了倒是其次,如此折腾,很可能诱发亡国事件。群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均不敢言。王德完直谏触怒神宗,被打入死牢。百官仰慕其直贤,一起求情,神宗才改以廷杖一百后将其革职。回到家乡的王德完在广安多地办学,造福乡民。《明史》称其“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声震天下”。

另一名骂明神宗的人是武胜人田大益。田大益早年在武胜县城(今武胜中心镇)的天印山南的九洞里苦读,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后授钟祥知县、兵科给事中。

为官期间,他忧国忧民,多次上奏批评时弊。他将神宗比喻成凶残的兽王,带领一群豺狼虎豹“飞而食人”“剥肤而吸髓”。“陛下专志财利,自私藏外,绝不措意。”“君臣上下,曾无一念及民。”……凡此种种,言辞尖锐,拳拳之心却是天地可鉴。

《明史》说田大益“性骨鲠,守官无他营”,并分析了他屡进危言但安然无事的原因——奏折太多,皇上顾不得看他的奏折。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敢于铮,坐得正,是因品行廉洁,心无愧。广安县(今广安市前锋区)人吴伯通曾官至大理寺右寺右评事,授河南按察佥事,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河南学政,督学河南、浙江,官终云南、贵州按察使。三四十年的仕途中,他以文化教育事业为重,从不改谏官的铮言厉行作风。他作《送吴一震通守致仕归田诗》说,“俯仰丈夫无愧怍,乌纱随处顶青天”“一官到处留清白,此是孤臣报国忠”。这无疑是这些广安同仁刚直忠义、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

清正廉洁之风

武胜县真静乡书岩村燕子岩西的“真静书岩”,距武胜县城约20公里。在这处东、西、南三面的悬崖石壁上,镌有唐至清代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内容大都是游记、题记和诗作等。“进德、修业、惩忿、窒欲”,“思无邪,公生明”,千余年,真静书岩石刻中关于清廉、为善的内容,对当地文人士子形成了无形的教化。他们从广安出夔门,到各地赴任,都清廉临民,颇有作为。比如武胜人曹鸿儒、岳池人何棻,他们每到一处,都深得百姓拥戴。清正廉洁的风气如渠江源源不断的清流影响着到广安来任官的外地人。

广安主城区五福西路,有一座桥叫五福桥。最初,这座桥只是用木板搭建的板桥,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广安知州钱国瑞主持将其改建成石拱桥,并取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之意,改名为“五福桥”。虽然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这座桥如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石拱桥建成四十多年后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安民众又集资在桥头建起了一座凉亭,额匾上“清官亭”三个大字浑厚醒目,这个清官是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祥符区)人程祖润。程祖润任广安知州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他勤政廉明,勤察民隐,见城北交通不便,他立即主持修建了一座二孔石梁桥,也就是当年广安的老福寿桥,现已经被填埋。

当时,吴伯通创办的甘棠书院破败不堪,已经停用,影响风气教化。程祖润马上筹资重修学校,很快学校重建开学。

一天,一个守瓜人带着五个西瓜扭着一名少妇来到衙门。原来,这名怀抱幼儿的妇女路过西瓜地,守瓜人见少妇貌美,顿起歹意,不得后反而诬告少妇偷瓜。程祖润佯装大怒,判令少妇的幼儿归守瓜人。守瓜人抱过小孩准备离去,程祖润叫住他,说将五个西瓜也带回。守瓜人手抱小孩,自然拿不下西瓜。程祖润这时威严道:“一男子尚难携五瓜,妇人抱子岂能为盗?”守瓜人见阴谋露馅,只好承认调戏、诬告之事,后被重杖40大板。围观民众都说,程公断案神明,“从此,土豪奸民闻风远遁”(《广安州新志》)。

程祖润离任时,广安百姓挥泪送别,后建亭纪念。广安城的小东街曾在1946年改名为“祖润路”,可见清官为民所铭记是亘古不变的故事。

后来,清官亭成了广安有名的“廉洁教育基地”,凡迎送新旧官员,都以亭为公所,意在告诫官员要恪尽职守、造福一方。

同治九年(1870年),湖北光化人刘自珍任广安知州,他锐意求治,公正廉明,两袖清风,在广安去世后,家人来扶灵柩回老家,无盘缠回到湖北老家。广安民众自发为刘自珍的家眷置田数处,让他们在广安安顿。

广安百姓重情重义,饮水而思源。文化是一条斩不断的源,仁人志士以身为继,扛起“广土筑廉,安辑为民”的重任。民族危难之际,广安涌现了无数英烈,保路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蒲殿俊、革命烈士许建业……他们是广安文化、精神的接受和传递者,一个新的时代呼啸而来,广安这片热土在国家变革的精神谱系中,又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历史坐标。

广安区五福桥。

猜你喜欢
李准广安
美丽乡村
——蒲莲(四川广安)
The influences ofsupplemented subgroups on the structure of finite groups
区广安
“广安要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前列”——专访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