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

2021-12-05 11:00
廉政瞭望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最低工资劳动者调整

莫让“数字化基建”成为“数字枷锁”

近些年各地基层政府“数字化基建”项目繁多,有些急着上马、赶着上线,产品难免“不实用、不好用、没人用”,最终闲置浪费,大笔资金打了水漂。

脱离实际,一味追求创新。西部某地要求基层抓好老年人助餐服务,有的地方开发了一款助餐服务App,期待老年人在App上完成订餐,但钱花出去了,群众却不买账。一名基层干部说,许多老年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实在不明白方便在哪里。“其实订餐这事很好解决,老人家打个电话就行了,我们接了电话,可以派社区志愿者或者其他工作人员送饭上门,根本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

半途而废,缺乏长远规划。2017年,某省会城市一个社区精心打造的困难群众区块链信息统计系统上线了。据说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永久记录社区贫困、残障人员身份信息,以及扶贫助残工作进展、资金流向。永久有多久?事实证明不到3年。社区区划一调整,区块链所有链接统统失灵。

重建轻管,后续无人维护。都说政务新媒体是政府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门户,不少政务新媒体追捧媒体新潮,短视频也拍,问答社区也做,就是持续更新不易做到。县级公安机关微信公众号近两年没更新、某中部粮食部门新媒体发了两三条就没有下文,这类情况普遍存在。

陕西一名基层干部表示,一些电子化政务服务开始时“一片火热”,然后就“逐渐降温”,最后就“凉凉收场”,“钱花出去了,但是没人操心花得怎么样”,试点期满没有评估,先行先试没有考核,只有领导靠这些花架子换来了政绩。过多的政务信息化系统还可能成为干部的“数字枷锁”,令基层疲惫不堪。一些单位每天都得有专人盯着上级指定的系统不停地填报,才能满足“及时更新”的要求。

数字化、智能化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何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将数字化建设落实为系统建设、协同建设、可持续建设,各地政府还需在工作思路上有所转变。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人群将受益

2021年以来,多地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成为热门话题。目前,至少已有黑龙江省、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上海市、北京市等16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或执行新标准。还有多个省份表示将在年内进行标准调整工作。

从调整幅度看,各地情况各不相同,但大部分涨幅在每月80元至300元之间。从工资水平看,部分省市月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最低工资标准一般采取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形式。月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在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方面,本轮调整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的第一档标准超过20元,其中北京市最高,为25.3元。

值得注意的是,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这些项目:延长工作时间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应该在剔除上述各项后,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起到直接拉动作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和餐饮服务、批发零售等工资水平在全社会平均工资以下的行业的劳动者,还有部分农民工、中小微企业员工,特别是实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大量灵活就业群体将受益。这有利于保障低收入劳动者正常劳动的收入权益。

不只是如此,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一些待遇水平也会相应调整。比如,不少地区规定,失业保险金标准为最低工资标准的90%,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病假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比如今年6月,北京市在发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同期,宣布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人员伤残津贴也相应上调。此外,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还有社保缴纳基数等方面也将随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而相应变化。

猜你喜欢
最低工资劳动者调整
劳动者
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工位大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最低工资的真相
澳门最低工资立法述评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