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庆棉1 号选育及轻简化栽培技术

2021-12-05 23:22叶泗洪路曦结刘柏林刘飞添长久韩文兵李常凤张翼齐苗刘华林
中国棉花 2021年7期
关键词:吐絮黄萎病枯萎病

叶泗洪,路曦结,刘柏林,刘飞,添长久,韩文兵,李常凤,张翼,齐苗,刘华林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肥230031;2.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合肥230031;3. 安徽中棉种业长江有限责任公司,合肥230088;4. 安徽省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安徽 天长239300)

1 选育过程

庆棉1 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2013 年以自育优质多抗新品系皖棉08D3 为母本与国产抗虫棉品种GK19 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后代获得的春棉常规品种。 2016 年12 月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16)第152 号], 准许在长江流域进行生产应用。 2016年参加安徽省联合试验,2018-2019 年参加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2020 年参加安徽省棉花生产试验,2021 年4 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棉20210002。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庆棉1 号出苗快而齐,棉苗素质好,生长势强,整齐度好。 植株中等偏高,株型塔形、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偏大,铃中等大小、卵圆形,吐絮畅。2018—2019 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 庆棉1 号生育期125 d,株高116.5 cm,单株果枝数17.8,第一果枝节位5.8, 单株结铃31.7 个, 铃重5.31 g, 籽指10.7 g,衣指8.5 g,衣分41.01%,霜前花率90.6%。

2.2 产量表现

2018—2019 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2018 年庆棉1 号平均皮棉产量为1 569.0 kg·hm-2, 比对照品种皖杂棉5 号增产0.10%,霜前花率为87.19%;2019 年庆棉1 号平均皮棉产量为1 635.0 kg·hm-2,比对照品种皖杂棉5 号增产12.37%,霜前花率为94.01%。 2020 年安徽省棉花生产试验中, 庆棉1号皮棉产量为1 353.9 kg·hm-2, 比对照品种皖杂棉5 号增产10.14%,霜前花率为86.50%。

2.3 纤维品质

2018—2019 年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取样,由农业农村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 校准),结果:2018 年庆棉1 号上半部平均长度27.8 mm,断裂比强度29.2 cN·tex-1,马克隆值5.3,长度整齐度指数84.1%;2019 年庆棉1 号上半部平均长度28.2 mm,断裂比强度33.8 cN·tex-1,马克隆值5.5,长度整齐度指数85.1%。 2 年区试结果平均: 庆棉1 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0 mm,断裂比强度31.5 cN·tex-1,马克隆值5.4,长度整齐度指数84.6%。

2.4 抗病性

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进行枯萎病、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2018年庆棉1 号枯萎病病情指数为2.3,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0.6,耐黄萎病。 2019 年庆棉1 号枯萎病病情指数为2.9,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为31.2,耐黄萎病。

3 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安徽省长江流域棉区推广种植。

4 轻简化栽培技术

4.1 适期播种,简化种植模式

安徽长江流域棉区传统上以油(麦)后营养钵育苗移栽为主,劳动强度大,可采用穴盘育苗,减轻移栽强度。种植面积较大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种植户,可以采用机械直播地膜覆盖方式。 育苗移栽一般宜在4 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直播宜在4 月中下旬播种。

4.2 合理密植

安徽省沿江和皖南山区适宜种植密度为3.00 万~3.75 万株·hm-2。 等行距种植, 宽行密株,行距100~120 cm,株距22~33 cm,注意行株距比例。 适当增加密度可以降低植棉风险,有利于“矮、密、早”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开展,提早腾出茬口[1-3]。

4.3 增施有机肥,简化施肥

用N、P2O5、K2O 质量分数分别为18%、9%和18%的棉花专用配方缓释肥1 000~1 200 kg·hm-2和有机肥料1 500~3 000 kg·hm-2作基肥或移栽肥一次性开沟埋施。盛花期(7 月底至8 月初)视苗情追施尿素150 kg·hm-2,可用中耕开沟机施肥。对于有早衰迹象的棉田,8 月中旬至9 月上旬结合治虫喷施含1%~2%(质量分数,下同)尿素和0.3%~0.5%磷酸二氢钾的营养液, 每次用液量不少于750 kg·hm-2,每隔7~10 d 喷1 次,连喷2~3 次[4]。

4.4 合理化控,简化管理

根据天气和棉苗长势,按照“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全程化控,将株高控制在110~130 cm为宜。 一般用缩节胺纯品90~105 g·hm-2,分3 次施用较为适宜。 其中:6~7 叶期用缩节胺纯品15 g·hm-2左右,16~17 叶 期施用缩节胺纯品30 g·hm-2左右,打顶后1 周施用缩节胺纯品45~60 g·hm-2。 不去叶枝或粗整枝,结合喷施化学打顶剂简化管理措施。 其中25%氟节胺500 g·hm-2间隔15 d 分2 次施用, 抑制棉花株高和增产效果最佳,可以达到人工打顶的效果[5]。

4.5 化学催熟,集中收花

通过增加密度和全程化学调控, 使棉株开花、结铃、吐絮相对集中。 后期可根据成熟吐絮程度和茬口时间, 适当喷施乙烯利和落叶剂促进集中吐絮。人工收花2~3 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一次性机械采收[6]。

4.6 科学防治病草虫害

病害以防治为主,苗期病害可以通过应用药剂拌种和包衣剂等来预防;田间喷药在棉苗子叶平展后,抢晴喷施0.3%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液,并加0.3%的磷酸二氢钾液防病壮苗。棉花枯黄萎病轻病地在发病初期,每株用100 mL 增效多菌灵250 倍液灌根;重病田可适当加大用药量,连施2~3 次,每次间隔7~10 d,以较好地控制病情。

播种后出苗前化学除草,可用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喷雾;苗期可用草甘膦加乙草胺或精异丙甲草胺等对杂草茎叶和土壤定向喷雾,避免药液接触棉苗;棉株高度超过30 cm,下部茎秆转红变硬后,可用草甘膦等对杂草茎叶定向喷雾。

抗虫棉不是无虫棉,前期(播种至7 月中旬)重点防治地老虎、蓟马、蜗牛、棉蚜、棉叶螨、盲蝽和2代棉铃虫等害虫,中后期(7 月中旬以后)重点防治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盲蝽、棉粉虱和3~5 代棉铃虫等害虫[7]。

猜你喜欢
吐絮黄萎病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陆地棉吐絮率的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新顺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