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整合

2021-12-05 04:25易晓莉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4期
关键词:滑坡变化环境

易晓莉

(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甘肃 张掖 734000)

地质灾害类型较多,如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这些灾害都会对当地环境、当地居民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1]。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来说,地质环境的变化可作为主要因素,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其所具备的相关条件也会发生变化,在形成特定环境后就容易引发地质灾害,而地质环境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自然与人为两方面。所以为了更好地稳定各个地区的地质环境,于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发生,需要加大对地质灾害的了解程度,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关系,这样才能有效结合社会整体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灾害减轻战略对策,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效果。

1 基于地质环境变化下常见的地质灾害

1.1 滑坡

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且其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按滑坡可包括推移式、牵引式等;按规模可包括巨型、大型、小型等;按厚度可包括浅层、中层等。据相关数据调查所示,我国小型滑坡发生次数较多,一般滑体厚度小于六米。对于滑坡来说,引发因素涉及两方面,人类活动方面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矿山开采、坡脚开挖等,自然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暴雨和维持较长时间的雨水天气,综合影响下会导致滑坡面软化,逐步形成滑坡灾害。

1.2 崩塌

崩塌地质灾害也可分类多种类型,如按规模可分为大型、小型等;按物质组成可分为土质和岩质。造成该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与矿产资源开采、边坡开挖、机械振动、大量堆积渣土及填土等方面有关。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型崩塌发生次数较多,一般崩塌体积小于一万立方米。

1.3 泥石流

泥石流危害性较强,其同样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按流域形态可分为标准型、河谷型等;按物质状态可分为粘性和稀性。该地质灾害的形成与暴雨、暴雪等天气环境有关,同时还与地形地貌有关,通常情况下容易发生在山区,且像过度砍伐森林、采矿等活动也会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松散物质。

2 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2.1 地质灾害与地貌单元

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相关因素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影响,对于地质灾害来说,其处于一个较为特定的地质环境中[2]。所以地形地貌的变化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且不同的地质环境也影响着地质灾害所产生的类型。如一些地形较为开阔,且山较多,陡峭程度较高,这种情况下可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有力条件。所以在地势起伏大、土质松散的山区极易在暴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泥石流。再者如一些自由临空面、软岩层和硬岩层相间的山区,都可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有力条件,也属于该类灾害的多发区[3]。另外,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并借助GIS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地形坡度图层等进行分析计算,可得出在坡度处于0°至10°范围内,容易发生相关地质灾害,且相对高差一般保持在两百米至三百米范围。

2.2 地质灾害与雨水天气

对于地质灾害来说,雨水天气的出现可促进地质环境产生变化,在变化中生成满足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条件。比如该地区处于雨季,在阶段内降雨量较大,这种情况下雨水落至地面会由雨水变为地表面,地面土壤吸收后,还会很多地表水会渗入坡体,形成地下水。当岩土体在不同水的多种影响作用下,第一斜坡体所含有的重量会比原先变多,导致重力作用下斜坡自身的稳定性加速下降。第二地下水在渗透岩土体后,会导致岩土体软化,降低岩土体之间原有的摩擦力系数。第三会对斜坡软弱结构面同样产生作用,使岩土体抗剪强度下降,进而导致岩土体出现失稳现象[4]。第四大量降雨会对河流水位产生影响,而水位的上升或下降都会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所以针对地质灾害来说,降雨会于一定程度上改变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在地质环境变化后引发地质灾害。

2.3 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会于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在不加以保护控制的情况下会直接改变该地区的地质环境,加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通常情况下针对地质灾害来说,主要可包括边坡开挖、矿产开采等相关人类工程活动类型,以下主要就此进行分析。

一方面边坡开挖前若未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未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在开挖过程中会容易破坏地质环境。或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施工时,由于很多矿产资源都处于深度较深的地下,施工人员需要借助相关设备进行,这种情况下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且在施工中不加以质量控制,使得矿产资源开采区域内堆积大量垃圾、废渣等,长期堆积后再遇雨水等天气后极易引发泥石流。同时由于矿产资源开采的特殊性,在开采后矿区周边会形成很多边坡,且陡峭程度较高,容易加快其裂隙发育速度,降低稳定性,引发滑坡。另一方面很多施工工作完成后,并没有对该地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及建设相应的排水设施,这种情况下降水会渗入坡体。据调查显示,削坡建房、开发沟谷等工程施工都会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加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整合分析

3.1 加强重视,做好地质环境变化分析工作

首先相关部门及单位应认识到地质环境变化是影响各类灾害发生的基础条件,提高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水平,能够加大对地质环境的重视和关注度。其次应做好对地质环境变化的调查、预测及分析工作。①组建专业小组,配备专业人员,对我国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开展调查,将该地区内所包含的各类地质环境参数信息进行提取收集,可借助GIS技术等相关智能设备辅助开展,提高工作准确性和高效性。②根据调查收集的数据,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在变化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分析结果,掌握地质环境的变化,预测出地质灾害,以制定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③在地质环境变化分析过程中,若分析出异常变化情况或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邀请专业专家对此进行专业讨论,对地质灾害防护措施进行完善。

3.2 贯彻落实减灾理念,制定减灾措施

对于地质环境变化来说,其包括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同样地质灾害受地质环境变化影响中,也与该两方面因素有密切关系[5]。在技术改进、人员素质提升过程中,能够于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类工程活动开展的安全性与生态环保性,以及在环境保护重视度提高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改善自然环境,有效应对恶劣环境天气。但实际上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还是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和避免,所以相关部门在地质环境变化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减灾理念。如针对一些地区必须要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公路建设等工程活动时,或遭遇暴雨等天气影响,需要人员能够加大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变化的分析与监控力度,在此基础上制定减灾措施,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产生以及降低地质灾害产生后造成的损失、后果。

3.3 综合考虑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质环境的变化会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相关条件,同样地质灾害发生后也会对该地区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所以现阶段需要将两者综合考虑,将地质灾害所受的制约因素、地质环境变化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完整的防灾方案和应急措施。另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有效利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降低地质灾害的产生,还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开展地质环境评估工作,能够对该地区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可利用的环境条件,并根据地质环境利用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科学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既实现地质环境利用,又能够保证地质环境安全。

3.4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地质灾害减轻效果

我国所发生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且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想要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的减轻效果和预防控制能力,还需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和相关技术手段高效开展地质灾害控制工作和地质环境预测分析工作。首先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全国范围的信息共享,可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提供更多数据参考,其次RS技术、GPS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地质环境监测的实效性[6]。除此,还应减灾系统、环境监测平台等信息手段的应用,可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护力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地质环境、人民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负面影响。所以为了切实降低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还需要加大重视,分析其类型及产生原因,以地质环境变化为条件,制定减灾战略对策,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和控制。同时也能够提高对地质环境的利用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滑坡变化环境
2001~2016年香港滑坡与降雨的时序特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从9到3的变化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这五年的变化
浅谈公路滑坡治理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