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武都区小麦品种布局意见及生产技术要点

2021-12-06 02:44王普武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兰天陇原武都

王普武

(陇南市武都区种子管理站,甘肃陇南746000)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西秦岭南翼,境内山高谷狭,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亚热带、暖温带、冷温带3 种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7℃,绝对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8.6℃,年日照时数1 911.7 h,无霜期150~270 d,年降水量474~900 mm,年平均湿度61%~71%[1]。全区总面积4 683 km2,其中耕地4.533 万hm2,林地和疏林地12.667 万hm2。耕地主要是缺乏灌溉条件的山旱地,地块破碎,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差。

小麦是武都区的主栽粮食作物之一,2017 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0.88 万hm2,产量3 万t。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中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挤占了小麦的种植面积,为了在种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稳定小麦产量、提高农民收入,选用适合不同气候类型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提出小麦品种布局区划,推动小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武都区小麦品种发展现状

1.1 种植区域复杂,品种多样

武都区的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河谷川坝区、半山干旱区、高寒阴湿区、林缘区4 个类区,每个类区对小麦品种特性存在差异。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目前武都区种植的小麦品系主要有川麦系、绵阳系、中引系、青山系、兰天系等,来源十分广泛,主栽品种有89-107、绵阳 31、绵阳 35、绵阳 36、尤里卡、帕斯卡等。为了发挥品种潜力,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近年来武都区又先后引进了兰天13 号、兰天17 号、92-137、97±70、陇原 935、陇原 031 等抗病、抗逆、产量表现好的小麦品种。

1.2 推广优良小麦品种的工作基础

为了武都区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引进了一批小麦品种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形成了品种资源多、抗源较为丰富、后备品种充足的品种格局;建立了稳固的良繁基地,可繁育充足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每年开展小麦良种繁殖科技示范活动,大部分乡(镇)都有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抗病、优质、高产、稳产品种的良种繁育合作社,极大提高了群众使用良种的积极性;在节假日或逢集开展新品种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彩页等形式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新品种的认识;农业技术人员建立了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良种良法配套,为武都区小麦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小麦品种布局意见

2.1 布局基本原则

为了适应小麦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种植区域的生态条件及产品用途,以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为中心,因地制宜,引进抗病、抗逆、高产、稳产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替换老旧小麦品种,逐步扩大新品种小麦种植面积。针对武都区种植类型复杂,气候差异悬殊,旱、涝、雹、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半山易旱,高半山易涝的特点,制定武都区小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调整小麦品种布局,以抗病(水平抗病、抗条锈、白粉病)、抗逆、抗旱、抗涝、抗穗发芽、抗倒伏为基础,以优质为前提,以高产稳产为目标,加快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推广,做到抗源组合优化、熟性配置适当、主体品种突出、品种搭配科学、后备品种充足、良种良法配套合理。

2.2 品种推荐

2.2.1 川坝河谷区 海拔1 300 m 以下,包括白龙江、北峪河、福津河、洛塘河、五马河、甘泉河流域。该区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肥力充足,灌溉条件较好,耕作水平及栽培技术较高,应选用抗锈、抗白粉病、早熟、矮杆、高产、稳产的春性品种,以绵阳31 号、35号、36 号、89-107 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兰考906-4、96-12、8443、绵阳 26 号、绵阳 29 号等品种,压缩淘汰种植白10-38、白10-39、绵农4 号、永良12、94-334。

2.2.2 半山干旱区 海拔1 300~1 800 m,气候温凉,土壤干旱瘠薄,不具备灌溉条件,应选用抗旱、耐瘠、耐锈、稳产、高产的半冬性或冬性品种。以提纯复壮的N 斯特拉姆潘列、清山101、陇原031、帕斯卡、兰天13 号、兰天17 号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陇原994、陇原 935、96-311、92-137 等品种。

2.2.3 高寒阴湿区 海拔1 800 m 以上,气候阴湿,土壤肥力低,应选用抗锈、耐锈、抗白粉病、抗寒、耐瘠薄的强冬性品种,以提纯复壮的N 斯特拉姆潘列、清山101、陇原935、帕斯卡等为主体品种,示范种植兰天 13 号、兰天 17 号、9021、9013、Q104、90-137 等品种。

2.2.4 林缘区 以石质山地为主,土层浅薄,多岩石残积物,林灌植被较好,不适宜发展小麦产业,应以油橄榄、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

3 武都小麦生产技术要点

3.1 药剂拌种

陇南山区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流行区域,也是新生理小种的策源地[2]。武都区自然条件复杂,海拔1 600 m 以上区域条锈菌可以越夏,冬季在海拔1 300 m 以下的川坝河谷区条锈菌发生再侵染,成为来年春季菌源。为了预防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等病害及蚜虫、蛴螬等农业害虫,生产中要选用包衣种子或采用药剂拌种,没有包衣或没有拌种的种子不能下种。

3.2 合理施肥,规范种植

种植时采用膜侧种植、条播、点播、带状种植等方法并做好配方施肥,播前施足以农家肥为主的底肥,返青后早施追肥。适时播种,不能过早或过迟播种,播种过早易导致冬旺和冬前条锈病,播种过晚冬前分蘖少、拨节期长势差,影响产量的提高。高半山区以白露前后为最佳播种期,低半山区以“秋风”至“寒露”为最佳播种期,川坝河谷地区以“霜降”为最佳播种期。

3.3 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易发病;密度过小会出现缺苗断垄现象,从而造成减产。一般川坝地区下籽量以180~201 kg/hm2为宜,高半山、半山区下籽量以210~225 kg/hm2为宜,土壤板结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

猜你喜欢
兰天陇原武都
亲亲大陇原
康乐县冬小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璀璨夺目的陇原国宝星海
于浩瀚历史长河中寻觅恢宏灿烂的陇原文化瑰宝
相约如画甘肃,以脚步丈量陇原大地
武都地区张家坪钴矿地质特征及意义
礼县冬小麦品比试验初报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武都区裕河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武都电站上调上网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