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策略探究

2021-12-06 12:49徐春秀
广东蚕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蚕农桑园海门

徐春秀

桑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策略探究

徐春秀

(南通市海门区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南通226100)

桑疫病是南通市海门区主要的桑园病害,对蚕桑养殖的生产效益与桑叶质量影响较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桑疫病的治理与防护。文章阐述了桑疫病及其在南通市海门区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桑疫病发生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桑疫病的治理方案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究。

桑疫病;发生;综合防治;策略

桑疫病是一种发生在桑树上的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桑疫病又称为“烂头病”“细菌病”,分为缩叶型、黑枯型两种类型。江苏南通各县、镇是桑蚕养殖的主要区域,也是桑树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一般桑园的桑树发病率在15%左右,最严重时可以达到40%。桑疫病的发生严重降低了南通市海门区的桑园产量与桑叶质量,成为制约地区桑蚕养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桑疫病,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分析桑疫病的发生范围与程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桑疫病治理方案,同时辅助开展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地区桑疫病的发展,为南通市海门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

1 桑疫病及其在南通海门发生情况

桑疫病俗称“桑细菌病”“烂头病”,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桑树疾病,主要发生于桑树树芽部位,受害位置多为桑树嫩芽、叶片、枝条等。桑疫病常发生于苏、浙、皖、川、粤、鄂地区的桑园中,这是由于这些地区常年空气湿度较大、温度较高,容易导致病原菌的入侵,季节的变化会促使病原菌在桑树体内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桑疫病的发生。患病之后,桑树的叶片、芽叶等会出现黑枯、萎缩,损坏桑叶,降低桑叶质量与产量。江苏南通地区具有夏秋季节降水量较大、气候湿润的特点,秋日的平均气温在28 ℃以上,满足桑疫病的发生条件,容易暴发桑疫病[2]。

根据江苏南通海门区桑蚕技术指导站第一期《桑病虫情报》内容,2021年3月开始,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地区桑园内的越冬虫害开始出蛰活动,对桑芽的危害逐渐增加,若不及时防治,则容易影响地区春季桑叶产量。根据有关调查分析,局部地块已出现桑疫病病害。

2 桑疫病发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1 桑疫病发生特征

立足于南通市海门区内桑园桑疫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桑疫病主要存在缩叶型疫病与黑枯型疫病。缩叶型桑疫病的危害主要为桑叶的叶片逐渐向背部卷缩,叶肉不能正常生长,叶片表面出现圆形黑色病斑,每年5月为重点发病时期。黑枯型桑疫病的主要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油渍状圆形、不规则斑点,大约针尖大小。黑枯型桑疫病的发生会让桑树的新梢整体呈现黑褐色,形成“烂头”的情况,桑树的枝条在患病之后会出现粗细不等的棕褐色线状病斑,主要发生于每年的7月—8月[3]。

2.2 桑疫病发生现状

桑疫病的发生会损害桑树的嫩芽与嫩梢,被感染了的叶片在初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油渍状病斑,且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病斑逐渐转变为黑褐色,出现穿孔、新梢腐烂、停止生长等现象。若桑叶的叶脉受到损害,则桑叶会出现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等;若枝条受到损害,则会在枝条位置出现梭形的大块黑色病斑。

根据近几年南通市海门区桑疫病的实际发生情况来看,桑疫病已经成为损害桑园桑树的主要病害,造成地区桑园大范围降产,影响桑园的经济效益,对地区养桑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南通市海门区的气候等环境因素为病原菌的传播创造了适宜的条件,造成桑疫病的多发,若在春、秋两季遭遇暴雨、连续阴雨的情况,则会大面积发病。一般来说,海门区春季桑疫病主要为缩叶型桑疫病,严重时桑园中也会出现黑枯型桑疫病;夏秋季节主要发生黑枯型桑疫病。根据南通市海门区技术指导部门的调查研究,近70 hm2的桑园中,受害桑树占比达70%,严重区域的产量减少了30%,严重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不利于桑蚕产业的生产与运营。2017年—2019年,桑疫病在海门内各个村的桑园均有发生,在2018年春季桑疫病发病率达到了61.5%,秋季发病率甚至达到了95.25%,最严重时期甚至出现桑叶不够蚕吃,桑农要将桑树挖掉的情况。

根据海门桑疫病发生实际情况来看,桑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均需要以病原菌作为基础,只要病原菌存在,且有合适的温度与空气湿度,就有可能发生桑疫病的感染、传播与流行,造成大范围的桑疫病暴发,难以根治。比如某桑园中出现桑疫病,此时为夏末秋初季节,空气湿度达到了90%,且桑园内地势低洼、排水效果一般,大量施播氮肥与没有腐熟的鸡粪;此外,这一桑园内的桑树种植密度较大,部分植株的生长状态偏弱。这种条件下将直接导致这一桑园内出现桑疫病病原菌大面积传播,桑园大范围感染桑疫病的情况。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桑疫病的重视,从传播路径阻断,才能够控制桑疫病的蔓延,达到防治的目的。桑疫病危害桑蚕的正常生产,一旦出现桑疫病,就会造成流行性传播,但目前还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特效控制药物。因此,桑疫病的综合防治需从预防角度入手,遵循“预防为主,治疗辅助”的原则。

2.3 桑疫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为了更好地制定桑疫病的治理方案,展开桑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需对地区的桑疫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桑疫病的发生条件。结合江苏南通海门及其周边的自然气候与桑园种植情况,可以基本确定影响因素如下:

(1)温度、湿度较高的影响。湿度、温度较高的环境容易诱发病原菌的生长与繁殖,比如海门区处于长江流域,在6月—8月期间受到梅雨季节、强台风对流的影响,会出现连续降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从而滋养病原菌,促使病原菌大量繁殖,这为桑疫病的发生提供了基本条件。若江苏省范围内出现强台风天气,大风会刮伤桑园中的桑树,促使桑枝、桑叶上出现较大程度的伤口,此时由于夏季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大,会加剧伤口内病原菌的繁殖,从而引起桑园内桑疫病的暴发,严重影响桑叶产量[4]。

(2)桑树品种的影响。自2000年起,海门区新建的桑园与以往桑园扩建项目中,在扩大面积之后增加了育71-1品种的桑树。育71-1具有桑叶形状圆且大、叶肉较厚、桑树枝条较长且粗、桑叶产量较高的特点,但是这一品种的不足在于,抗病性普遍较低,容易感染桑疫病,这是海门区近两年频繁暴发桑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一些蚕农过度追求桑叶产量,会在单位面积中种植大量桑树,导致桑树种植密度较小,桑园内空气不流通,桑树营养与光照不均匀,这也是诱发桑疫病的重要原因。

(3)桑园管理方法的影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同的桑园管理方法能够直接影响该桑园的经济效益。一些桑园中,蚕农过度施播氮肥,会造成桑叶叶肉不充实的情况,降低桑树的抗病能力,容易出现桑疫病传染的情况。另外,若蚕农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做好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容易在夏秋季节暴发桑疫病,加重桑园桑疫病的病情。

3 桑疫病的治理方案及综合防治措施

3.1 桑疫病治理方案

根据2021年3月海门区桑疫病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海门区的自然气候与空气湿度、温度数据,初步制定桑疫病治理方案,面向已经出现桑疫病的田块采取治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加强桑园田间管理,全面采取农业措施。蚕农对桑树进行整株修剪,将枯桩锯除,去除桑树上的细弱枝条,并将这些修剪下来的废枝带出桑园焚烧处理,避免在桑园内造成二次传染;针对病情较重的桑树,需适当加大修剪力度,剪去病斑出现下方位置15 cm的病枝。在春耕时期除草施肥,去除桑园内多余的夹种物。要整理桑园内的沟系,保证各沟系之间级差分明,能够满足灌溉、排水需求,不至于积水。还需要对桑园内已经出现的桑尺蠖、桑毛虫幼虫进行扑杀,清除越冬桑螟[5]。

(2)重点治理桑树的白条治虫。在4月上旬使用药剂去除白条治虫,具体药剂配方为浓度40%的丙·辛乳油稀释1 500倍,制成水溶液对桑园所有桑树进行喷施,保证均匀喷施于桑拳、桑枝、地面杂草上。

(3)定期防治桑疫病,保护没有患病的桑树。在桑树开叶4叶时,使用2 g盐酸环丙沙星配合10 kg清水喷施,每隔5 d~7 d重复喷施,根据本年的气候实际情况,喷施4次左右,从整体上提升桑树的抗病能力。

3.2 合理使用农业与化学防治技术

要想更好地防治海门区桑园的桑疫病,就要加强综合措施的使用,合理搭配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技术,全面维护桑树生长状态,避免其受到桑疫病的侵害。实际过程中,建议蚕农适时“夏伐”,让桑树能够及时恢复生长状态。在使用化学药剂之前要摘除现有患病芽叶,增施有机肥,配合使用磷等复合元素肥料,提升桑树的抗病能力与生长状态,增强桑疫病防治效果。

在化学防治技术实施环节,蚕农需要在桑树患病初期采取治理手段,此时桑树叶片上刚刚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可以使用中性的井水稀释化学药剂。海门区7月上旬温度高于28 ℃,出现连续降雨天气,且整体天气呈现阴雨、多湿的情况,此时需要重点预防桑疫病的大范围暴发,使用不同的抗菌素进行轮流喷施,高强度灭杀桑树上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避免病原菌在桑树上繁殖,从而起到预防桑疫病的效果[6]。此外,关于化学防治中的药剂使用,可以在发病初期采用抗菌素类药物对桑树的顶部、新梢进行喷施,如使用3 g~5 g的盐酸土霉素,与10 kg清水混合均匀,每隔7 d喷施于桑树树顶与新梢位置,连续喷施3次~5次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或者以1 g~2 g农用链霉素取代土霉素。在近两年海门区的药物使用与对比中可以发现,在春秋两季,使用盐酸环丙沙星、盐酸恩诺沙星的效果更好,具体方法是用2 g~3 g药剂与10 kg清水勾兑,分别采用两种药剂轮流喷施,每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5次即可,能够从整体上控制桑疫病的发展与蔓延。由于近两年海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这种药物防治方法,因此目前桑疫病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加强桑园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与除草治理,也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控桑疫病的效果。在桑园管理中,蚕农要避免施播过量氮肥,需要保证各种元素均匀,提升桑树的抗病能力。可以适当施播农家腐熟肥,加大营养供给。蚕农应加强对桑园内沟围水系统的管理,保证沟系之间畅通,水分流通顺畅,改善桑园内的小气候,避免出现由于积水引起的桑园内湿度不断增加的情况。在桑园除草环节,需适当进行“摘叶留柄”,同时在3月下旬、6月上旬、7月—8月之间分别做好白条治虫、白拳治虫、桑螟虫、桑毛虫的治理工作,降低害虫基数,改善由于虫害传播引起的桑疫病传染情况。还需要加强对桑园内桑树树形的管理,并控制桑园内每亩的栽种密度在800株左右,科学合理密植,避免树形过大或者树木间距较小引起桑疫病传染加剧[7]。

3.3 加强桑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培训,全面宣传桑疫病防治科学知识

要想更好地防治海门区桑园的桑疫病,还需要从根源入手,重点加大对地区各桑园养殖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力度,促使其树立科学的养殖观念,掌握有效的桑疫病防治方法。实际过程中,建议蚕桑技术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桑疫病的讲座、知识讲解、技术培训等活动,给蚕农讲解蚕桑行情、桑疫病的防控技术要点等,促使其能够在日常养殖、桑园管理中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升地区桑园的管理水平,改善桑疫病发生情况,为地区桑蚕养殖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8]。在防控桑疫病期间,建议积极邀请南通地区蚕种所、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有关技术专家进入桑园,考察桑园的桑树种植密度、种植方法、肥料施播情况、排水情况及设施等,给地区技术指导部门人员、桑园桑农提供指导。专家们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重点田块、易发病田块等进行分类指导,检查技术到位情况,进一步提高桑园种植技术普及率、蚕农满意度。还要对地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蚕桑养殖优势人员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构建桑园管理技术队伍,保证队伍人员充足、结构紧凑、专业化程度较高。可以积极邀请海门区外出求学的农业大学生回归家乡,进入到管理队伍中,为海门区桑园提供综合防治技术服务。在队伍活动的过程中,对地区内各个桑园进行统一发放防治药物、统一沟渠沟系标准、统一桑园整治要求、统一药剂喷施时间与数量等,从而实现海门区桑园桑疫病防控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此外,建议定期组织开展海门区桑疫病防治观摩与推广活动。可以由蚕桑站、蚕桑负责人发起,由技术指导人员配合,在地区防治效果最好的桑园内召开观摩会,给桑农展示最新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与注意细节,通过观摩活动进一步加强先进桑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推广,提升地区桑农的综合防治水平。

3.4 地区桑疫病治理方案、综合防治的实施效果

根据上述的桑疫病综合防治方案与综合措施,海门区在2020—2021年期间大力推广相关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约为298.6 hm2,新增纯收益约为1 231.13万元,节省费用支出约为327.398万元,经济效益良好。通过桑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与示范,减少了海门区桑园内的药剂施播次数与施播量,在防治桑疫病的同时,改善了抗生素进入地下水、河流系统污染水资源的情况,进一步提升了地区桑蚕养殖业的绿色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应用生态效益。在桑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与示范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地区桑农对桑疫病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掌握了更多桑疫病的防控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地区各桑园的药剂施播方法,还解决了长期以来桑疫病防治费用较高、效果不佳的问题。

4 结语

桑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大大改善地区桑疫病的发生情况,控制桑疫病的蔓延,降低桑树患病概率,维护桑园产量与桑叶质量,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今后的桑疫病综合防治中,建议有关技术人员要加强对本地区桑疫病发生情况的了解,掌握桑疫病的发生规律与程度,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提高治理实效性;同时需要加强对于科学预防桑疫病方法与治疗知识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蚕农了解如何科学预防桑疫病,从根源上降低桑疫病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实现防治目的,促进地区桑蚕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环国莲.桑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与推广[J].蚕桑茶叶通讯,2020(6):6-7.

[2]崔松明,陆琳.桑园病虫害防控的分析与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20(6):12-14.

[3]崔松明.桑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对策之我见[J].江苏丝绸,2020(5):28-30.

[4]刘岩,林天宝,刘培刚,等.一株桑树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J].蚕业科学,2020,46(3):321-327.

[5]刘爱玲,茆迎春.射阳县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蚕桑茶叶通讯,2017(5):8-10.

[6]王君生,王伟.桑疫病在南莫镇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J].江苏蚕业,2017,39(2):8-9.

[7]王君生.桑疫病防治方法[J].农家致富,2017(12):35.

[8]张海霞.海安县桑树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J].江苏蚕业,2017,39(1):15-18.

Study on the Occurrence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of Mulberry Blight

Xu Chunxiu

(Sericulture Technical Guidance Station in Haimen District, Nantong City, Nantong, Jiangsu, 226100)

The mulberry disease,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in Haimen District in Nantong City,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sericulture and the quality of mulberry leav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mulberry disease based on actual condition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occurrence in Haimen District in Nantong Cit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plores the control plan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the mulberry disease.

Mulberry Disease; Occurrenc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Strategy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04

S888.71

A

2095-1205(2021)12-10-03

徐春秀(1969- ),女,汉族,江苏海门人,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桑树的病虫害防治、蚕病的防治、省力化养蚕等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蚕农桑园海门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台上三分钟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躲雨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