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学”全英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探讨

2021-12-06 12:49
广东蚕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全英蚕桑外籍

冯 敏

“蚕病学”全英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探讨

冯敏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广东广州510642)

“蚕病学”是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课程主要介绍传染性蚕病、非传染性蚕病和蚕病防控的基础研究、生产实践操作的基本理论。其中关于病原微生物的基础研究紧跟国际前沿,专业知识点丰富且逻辑性强,引入从事相关研究的优秀外籍教师开展英文授课环节,丰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学生思维方式,同时还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专业英语场景训练。文章通过华南农业大学“聘请优秀外籍教师上本科生专业课”教学改革和“商务部发展中国家蚕桑生产与管理研修班”的国际培训,思考“蚕病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后全英辅导的设计和实施,探讨一个合适的专业课程全英教学和管理的模式,以期创立并完善蚕学专业课程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化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新途径。

蚕病学;全英教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紧跟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过程中的新命题、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践导向”原则和“先进性、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的新要求。立足当前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及教学改革新形势、新问题,以夯实教学基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学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是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因此,针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和特定的教学内容,课堂授课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质量工程建设

为了全面对接国家“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等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支持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课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组织等关键领域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高等本科院校开展了全方位的质量工程建设。譬如近年来开展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四新”示范课程建设、“大国三农”课程建设、全英课程建设、课程教研室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等。其中全英课程建设是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深入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为目的,在非外语类专业中开设的课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和外国语言类课程除外),一般是相关专业的全英或双语课程,或者聘请具备国外留学背景和全英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针对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等开设的课程。

2019年5月,广东率先在肯尼亚“新南方经济特区”建设“现代丝绸产业园示范基地”。其目标是建设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专业化、国际化企业,在传承丝路文明的同时,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目前我国蚕桑、茧丝绸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多数农科专业相比,蚕学专业人才培养在科学研究、技术培训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更急需专业的国际化综合素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内蚕桑专业人才走出去,国外蚕桑相关人员走进来将成为常态,而当下亟须解决的是国际化蚕桑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国际化蚕桑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蚕桑专业知识、英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随着教育环境的国际化,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了普遍的提高,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应用英语水平,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学习也经历了专业外语、双语教学、全英课程、外语网络课程等教学改革,要求师生要转变教学理念[1],要关注和考查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要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等[2]。全英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中的全新模式,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专业高素质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培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旨在“新农科”大背景下,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对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力求有效促进“蚕病学”课程教学的专业英语、英语交流、国际化视野培养,探索“全英教学+国外留学师生辅助+援外培训应用”融合的国际化蚕桑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新模式[4]。

2 “蚕病学”全英教学模式的探索

2.1 因地制宜的外籍教师全英教学模式

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立的“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于2012年—2020年连续10期承办了商务部“发展中国家蚕桑生产与管理研修班”。外籍培训学员将在各自国家成为蚕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紧抓“聘请优秀外籍教师上本科生专业课程”和“发展中国家蚕桑生产与管理研修班”等全英教学的机遇,积极邀请优秀外籍教师来华进行现场全英教学。邀请外籍教师时,需要严格评估外籍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研究工作经历,严格评估授课内容、教学资源(含纸质和电子资源)的遴选和审核评估,保证教学安全。教学过程中,全程采集音视频等,数字化信号留存。

充分利用保持长期合作交流的外籍师资,适当安排线上教学时长。全球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的线上便捷交流模式,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国内外交流的主要形式,部分外籍教师可采用灵活的线上教学方式。线上教学不受人员、经费等限制,可同时邀请更多的优秀外籍教师分章节授课。学生有机会通过多名不同国家外籍教师的教学,感受不同文化、不同教学方式,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双重提升。

为了探索开展全英教学,学校已经邀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格鲁吉亚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蚕病学研究的数名教师进行了实践,教学效果日显突出。依托外籍教师线上教学和校内教师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构建“课堂+网络”混合式教学体系,并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5]。

2.2 具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和研究生辅助教学管理

“蚕病学”授课教师、博士后和研究团队的多位研究生都具有至少1年以上的留学经历,在读来华的高年级博士留学生,具有科研促教学的资源。在外籍教师授课的同时,具有留学背景,英语良好且具有扎实的蚕病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和研究生辅助教学,全程协助外籍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过程和“课后”交流。根据师生“教”和“学”的交流情况,从中文授课教师的“助讲”,即中文教师协助外籍教师对重点、难点等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时间1∶1,逐渐过渡到外籍教师与学生全程完成课堂教学。课后交流与辅导方面,由外籍教师、助教和学生,借助语言交流、网络查阅、在线课堂(会议室)、聊天软件和邮件沟通等多种便捷交流方式全程完成。助教在外教授课过程中、课后交流环节中,还要扮演鼓励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大胆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提问,引导他们在课上全身心融入课堂学习和交流。

2.3 本科生参与“发展中国家蚕桑生产与管理研修班”的教学实施

以华南农业大学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每年承办的商务部“发展中国家蚕桑生产与管理研修班”(2012年至今)为契机,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和实践环节。在国外培训学员实践环节与教学环节(桑基鱼塘、丝绸文化博物馆、桑园、蚕种场、缫丝等现场教学),本科生参加并参与外国学员一对一的个性化问答交流,创造本科生积极与外国学员交流讨论的机会,促进本科生的专业英语和交流综合素质提高,加强实践应用训练。

3 成效

“蚕病学”课程具有课程内容逻辑清晰、学生知识储备良好和创新研究先进等普适性特点。一方面,该课程是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先期修读的“微生物学”“动物学”“昆虫学”“养蚕学”“遗传育种”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科创项目,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通识性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选择“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等传染性疾病作为全英教学知识点,教材编撰基本遵循“病原→病症→病变→发病规律→防治措施”等体例,具有触类旁通、易于理解掌握的特点。将最新科研进展作为创新教学拓展内容的素材,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听课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课程内容以学生熟悉的中文知识体系为全英授课的蓝本,充分利用国际科研合作的外籍师资、留学回国和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活跃思维和英语优势,加强课堂互动与课后交流,准确把握学生参与全英教学的心态,加快培养本科生的国际化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形势下高校广泛的国际科研合作机遇,将优秀外籍教师的教学资源引入本科教学课堂,同时筛选源于中文教材成熟知识点的新进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人而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后全英辅导的模式,成效显著。“蚕病学”全英教学的尝试,可以有效推进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跟进,为培养国际化蚕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4 结语

通过全英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程度、专业英语口语能力等的提高取决于学生用英语学习交流的自信心。随着课程教学的开展,在前期营造使学生习惯英语提问、能够提出有科学价值问题的教学氛围,在后期得到了进一步设计和探索,也体现了开展蚕学专业相关课程英文授课环节的必要性,当学生有更多机会被动或主动接触到英文场景时,势必将增强学生获取中英文知识的能力和用英语交流表达的信心。

[1]王莉玮,方润,高仁金,等.混合式教学在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21,7(31):113-116.

[2]杨敏杰.大学生双语学习的理性行为模型及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2021(11):124-126,142.

[3]陈婕,尚云峰.基于课程效能理论的全英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2):175-176.

[4]李倩倩.“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全英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2):150-151.

[5]孙晓晖,邓尧鑫,刘亚,等.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的全英混合式教学探索与评价改进[J].教育现代化,2020,7(14):4-7.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2.06

G642

A

2095-1205(2021)12-16-02

2019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JG19088)

冯敏(1988- ),男,汉族,湖南怀化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病毒分子生物学。

猜你喜欢
全英蚕桑外籍
全英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反思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2019年全英公开赛混双决赛中郑思维的技术特征统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