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赣南客家山歌*
——基于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研究

2021-12-06 15:20朱丁李蓓芳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赣州赣南山歌

朱丁 李蓓芳

客家民系是汉族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族民系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人在我国分布广泛,而赣南则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点之一。赣州素有“客家摇篮”的美誉,全市95%以上均是客家人,总人数将近900 万,占世界客家人口总数的1/10。作为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赣州在客家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赣南客家民歌则是赣州地域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的产物。

一、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历程

赣南客家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便有关于赣南客家山歌的记载,如《太平寰宇记》中收录的《木客歌——沽酒》。赣州是革命老区,代管的瑞金市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浓厚的革命氛围在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红歌也成为赣南客家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如以赣南采茶戏曲调《送郎调》为原型的《十送红军》,在全国范围内均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赣南客家山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赣南客家山歌的外部环境大为改善,涌现了一批反映新中国面貌的山歌。改革开放以来,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的影响,赣南客家山歌出现了发展困境。

二、社会变迁视角下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社会变迁视角下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的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赣南客家山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从经济环境来看,近年来,赣州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赣州作为江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江西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贫困县数量众多。薄弱的经济基础对赣州客家山歌的发展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稳步实施,赣州的经济环境大为好转,一些贫困县摘了帽子,贫困人口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十二五”期间,赣州贫困人口减少2/3,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周含笑说“精准扶贫是个好政策,我们赣州贫困的地方多,贫困县连成片,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哪有心情唱山歌。精准扶贫帮助好多人摆脱了贫困,我身边就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他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心情也好了,唱起山歌来也更有劲了。”旅游经济的繁荣也为客家山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当前,赣州正在着力推进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则是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赣南客家山歌作为赣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从文化环境来看,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当前,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的文化环境非常优越。首先,非遗传承机制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自2006 年文化部启动以省为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我国非遗传承机制日益完善。周含笑说:“我7岁时便喜欢唱山歌,我们那儿有个老歌手周宗柱,他敲打禾杠放声高歌的情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客家山歌是我的爱好,我多次登上舞台表演,但我没想到客家山歌有着这么重要的价值。当我被认证为瑞金民歌非遗传承人,我非常激动,我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愿意继续发光发热,发挥好传承人应尽的职责。”其次,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客家山歌是赣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深厚的文化价值。2017 年,赣南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研究会在赣州成立,国家一级演员黄玉英被选为会长,这为赣南山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社会变迁视角下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的挑战

时代环境的变化既为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给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当前赣南客家山歌发展的现状来看,挑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赣南客家山歌传承者年龄老化。与全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同,赣南客家山歌也面临着传承者年龄老化的问题。周含笑出生于1968 年,今年已经52 岁,她说:“我们这儿会唱客家山歌,我的年龄是比较小的,但我也年过半百了,我们岁数大了,精力不济了,但年轻人又跟不上趟,我们也很忧心。”传承者老化带来两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一是客家山歌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年轻一代中对客家山歌熟悉并热爱的人很少;二是客家山歌的创新乏力。老一辈的传承者虽然具有精湛的演唱技艺,但不善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创新客家山歌,这也给客家山歌的传承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第二,赣南客家山歌影响力持续减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西方文化大举传入我国并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青少年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不断增加,而对民族民间文化感兴趣则寥寥无几。周含笑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客家山歌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我跟着父母学会了客家山歌,不管在什么场合,我多愿意哼上一首客家山歌。那时候,我们客家儿女就没有不会唱山歌的。现在不同了,娃娃们好多连客家话都不会说了,会唱山歌的更是没有几个。我很担心,客家山歌会不会从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

第三,赣南客家山歌存在固步自封的问题。作为赣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客家山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但近年来,客家山歌的创新表现并不乐观,出现了固步自封的现象。周含笑说:“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们赣南的客家山歌虽然在艺术上有着许多独到的地方,但在创新上却有很大的不足,我们唱得最多的还是《十送红军》《哥哥出门当红军》《白军没我红军好》这些经典歌曲,新的歌曲比较少,我希望文艺工作者们能够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时代的好作品,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

三、赣南客家山歌保护、传承展望

(一)扎根乡土文化

扎根乡土文化是赣南客家山歌深受客家儿女欢迎的重要原因,对此,要从以下两点保护、传承好赣南客家山歌。首先,深入发掘乡土文化。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乡土社会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形态,乡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乡土文化非常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非物质层面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凸显赣南客家山歌的乡土特色,这也是赣南客家山歌在全球化时代保留个性特色的基本要求。其次,注意凸显区域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相应的,文化形态非常多元。赣南独特的区域文化赋予了赣南客家山歌强劲的生命力,也奠定了赣南客家山歌的性格。当前,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要从赣南客家山歌盛行期中寻找经验,将凸显区域特点作为音乐发展的主线,使赣南客家山歌始终围绕“赣南”“客家”四字。周含笑说:“一方水土养一放人,赣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养育了我们客家儿女,赣州是客家山歌的根。”

(二)注重开放创新

开放创新是客家山歌永葆生命力的关键。赣南客家山歌的崛起和内在的创新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赣南客家山歌的衰落也是后续创新不足、模仿盛行的结果。首先,紧扣时代脉搏。当前,我国的时代环境与八十年代末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涌现了许多新的时代主题,如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美丽中国等,这些都应成为赣南客家山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其次,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关系。赣南客家山歌创作要辩证看待中西文化关系,分清主次,积极地吸收适合自身、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西方文化因素,从而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周含笑说:“创新是我们赣南客家山歌的宝贵品质,以前我国客家山歌的内容多数为劳动、爱情,如‘手提花烛是庆新房啊,喜庆新人哪并新郎’,革命战争期间,赣南客家山歌中出现了不少和革命有关的歌曲,像《苏区干部好作风》《送郎参军》,我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创作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好作品”。

(三)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在音乐创作与传播中的价值,就成为赣南客家山歌传承的重要途径。2014 年以来,我国短视频平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6 年,抖音短视频平台正式上线,作为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以独特的内容制作方式与传播途径,受到了青年用户的喜爱,并不断向中老年用户延伸。截至目前,抖音短视频国内月活用户已经突破4 亿人,这为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将经典赣南客家山歌如《送郎参军》《鸡心岭上金灿灿》等作为背景音乐,让更多地网络用户了解到赣南客家山歌,从而实现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目标。周含笑说:“我以前不玩抖音,年轻一辈比较喜欢。他们教会了我用抖音,我发现抖音不仅可以用来娱乐,在我们客家山歌的传承中也有很大的作用。我已经把不少客家山歌上传到抖音平台,收到了不少的点赞。”

四、结语

时代环境与艺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既为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必须从扎根乡土文化、注重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四个维度采取好措施。

注释

1 赣南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研究会成立[EB/OL].http://www.cflac.org.cn/ xw/bwyc/ 201708/t20170811_374612.html。

猜你喜欢
赣州赣南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山歌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苗山歌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