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生态防病虫技术要点

2021-12-06 18:35周元春
水产养殖 2021年10期
关键词:清塘池底底泥

周元春

(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盐城 224611)

生态防病虫是指在水产养殖中采取物理措施,营造良好的动植物共生互补的生态环境,使“一田两用”田块里水产养殖动物和水稻或浅水藕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利互补,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提高其自身免疫力。

1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水产养殖动物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环境原因。重视养殖池塘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产养殖病虫害预防的重要举措。

1.1 改良底质和水质

秋冬季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改善池塘底质。一方面,在养殖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消毒,调节水质,定期换水或加注清水,保持养殖水体的“肥、活、嫩、爽”,虾蟹池则保持“清、新、嫩、爽”,视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水体溶解氧处于最适范围,或使用水质改良剂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另一方面,冬季起捕后在养殖池塘进行清淤整塘,并冷冻或暴晒池底,这种方式消毒灭菌效果较好。2019 年以来,响水县黄圩镇祥亿家庭农场将9.33 hm2养殖池塘中置换出来的水供24 hm2稻田使用,这种稻渔连作生产效益高,稻和鱼的品质也较优。

1.2 调节水温

许多病原微生物最适生长与繁殖温度为20 ℃左右。在5—9 月份晴天中午,可通过搅水、加注新水或换水来调节池塘水温,达到破坏病原微生物生存环境的目的。

1.3 减少应激反应

养殖动物应激反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其能量过度消耗,机体抵抗力降低,为细菌和病毒的侵袭、感染和暴发创造条件。在养殖中可采用养殖动物自繁、自育和自养方式或就近购买苗种等,以减少运输等操作中苗种的应激反应,提高苗种成活率。

1.4 控制生态环境

封闭水域养殖有利于避免渔业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可利用科学试验筛选出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原。在33.33 hm2稻渔连作、55 hm2稻渔间作和3.33 hm2稻渔轮试验田的生产试验中发现,渔稻综合种养可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病虫及草害明显减少。

1.5 注重消毒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对养殖动物、饲料、养殖工具和食场周围进行适时消毒。

1.6 生物防治

在鱼、虾和蟹池内分别种植30%,45%和50%左右的水草,保持生态平衡,使同一水体动植物共生互补,以此来控制养殖动物病虫害。池岸上也可栽植香根草,引诱周围昆虫,以供家禽集中捕食。另外,同一养殖水域可采取不同养殖品种混养,也可控制部分病原微生物。

2 饲养管理

2.1 科学放养

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养殖设施、养殖技术、管理水平以及防病能力进行混养。

2.2 科学投喂

应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同时还要根据季节、天气、养殖动物生长及水环境变化等情况灵活投喂。

3 实施“九字”措施,营造免疫环境

江苏春回大地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 家家庭农场大面积的鱼、虾、蟹养殖池塘,采取“九字”生态免疫措施,提高了养殖动物免疫力。

“干”。按照水产养殖尾水合理达标排放的要求,上一养殖周期结束后,在池塘排灌方便的情况下,10—11 月份捕完鱼后排干池水,暴晒和冷冻池底1~2 个月,也可在4—5 月份捕完鱼后排干池水,暴晒池底1~2 个月。排干池水可使池塘内壁充分暴露,便于清除池内木桩、树枝和石块等杂物,暴晒和冷冻可消灭有害病原体。如果养殖池塘排干池水有困难,可适当保留池底环沟里的水,尽量将池底暴露,进行日晒夜冻。

“晒”。排干池水后暴露出来的池底在阳光下进行充分暴晒,冬季则有暴晒和低温冰冻两种形式。这样可使池底淤泥充分干燥、开裂、疏松并透气,改善池底土壤环境,有利于底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加速有害生物的死亡。

“翻”。排干池水,待底泥板结时翻动底泥并去除过多淤泥,可有效改善底泥的通透性,加快底泥中有机物质分解,还可以更好地杀灭有害生物。翻动底泥可在清塘前进行,也可在清塘后完成。池塘面积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时,可在药物清塘后用铁齿耙翻动底泥,使清塘药物充分渗透到深层,池塘面积较大,则可以在药物清塘前用翻耕机将池塘底部进行全面深翻,然后清塘消毒。

“药”。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尽量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和茶粕等高效无残毒的药物清塘,不使用对养殖动物造成危害、影响食品安全及国家明令禁止的药物。清塘过程中要对池埂和池底全面清理,不留死角。选择药物清塘应根据所用药物的特性和毒性消失的时间,在养殖动物放养前进行,清塘距放养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保证放养前池塘中药物毒性完全消失。此外,清除池埂上的杂草时不可使用除草剂,以防止除草剂进入池塘,污染池水。

“肥”。施肥可培养池内浮游生物,为养殖动物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一般清塘消毒后,可视池塘情况进行施肥,施肥量根据池塘淤泥量和上一养殖过程中有机物投入量来确定,一般新开池塘施肥量较大。此外,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尽量不施化肥。

“灌”。根据不同养殖对象和生产时期,注入不同深度的无污染的新水。

“滤”。在养殖过程中,向池塘注(换)水时必须进行过滤,防止野生杂鱼杂虾、凶猛鱼类、带病生物及其他杂物进入池内。一般可用60 目4~5 m 长圆筒形滤网,每次用完后去掉滤网内的杂物,晒干后保管,以便下次再用,不可长时间套在池塘进水口连续使用。

“种”。可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在池塘内种植相应的水草。一方面为鱼、虾和蟹提供饵料和栖息场所,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试”。在苗种放养前应进行试水,确保清塘药物毒性完全消失,池塘水质安全。一般用鳙鱼苗或其他鱼类进行测试,取池内少量水,放养少量鱼苗,经3~4 d 观察,鱼苗活动正常无不良反应,说明池水良好,可按计划放养。在试水时要保证测试水样水的溶解氧充足,防止鱼因缺氧死亡,导致误判。

4 控制敌害生物

杜绝野生敌害生物入池捕食或侵害养殖动物。一般放苗种前应消除水域中的敌害生物,同时投放苗种时要避免将其他水系的敌害生物误带入池塘内,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敌害生物的集中产卵区,及时捕杀并清除产卵场所。此外,可放养较大规格的养殖动物,避免敌害生物捕食。最后,在池塘上空布置防鸟网,防止危害鱼类的鸟类等天敌入池传播病菌或捕食养殖动物。

5 科学使用药物

在药物防治时要坚持“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相结合的原则。

5.1 适时外消

一般使用对养殖动物没有危害的药物如漂白粉和生石灰等进行消毒。当水温达20 ℃时,视池水pH 值情况,每15~20 d 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交替消毒,可全池泼洒或挂袋:平均水深为1 m,每667 m2使用漂白粉200~240 g,生石灰选用未氧化过的块灰,平均水深为1 m,每667 m2使用10~20 kg。所有药物要现配现用,沉淀的残渣不可倒入池塘。

5.2 定期投喂药饵

在养殖动物摄食量较大的6—9 月份,每隔15~20 d 使用韭菜和大蒜头等拌饵投喂。韭菜可洗干净直接投喂或切碎拌饵料投喂。大蒜头则将其捣碎,一般50 kg 饲料拌入1 kg 大蒜头,连续投喂5 d。也可使用鱼、虾和蟹专用的“肠炎灵”等高效低毒且无残留的药物,但必须按说明书施用。

5.3 光合细菌的使用

光合细菌利用光能和水体中有机物进行繁殖,可加速水体及池底有机物的循环及有害有机物的分解,增加水中的营养盐类。合理使用光合细菌可净化水质、抑制病原菌繁殖、增加溶解氧、改善底质,同时可增加浮游生物量,为养殖动物提供天然饵料。此外光合细菌无毒,可避免因长期使用药物而产生的副作用。

6 总结

近两年来,在江苏省响水县黄圩镇超100 hm2池塘和稻渔种养池使用了生态防病虫技术,每667 m2效益达4 180 元,且养殖的水产品品质好。在水产养殖中长期依靠药物预防和治疗病虫草害,易造成养殖环境药物残留高,养殖出的水产品和农产品品质差,效益低。因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通过提高水产养殖动物自身抗病能力来防止病害,是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清塘池底底泥
黑臭水体环保清淤深度确定的研究
灞河河道疏浚底泥固化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鱼塘的清塘技巧
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
农村河流底泥污染特征及处理方案
油茶粕制备复合茶皂素清塘剂产品对鱼和虾毒杀效能的研究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春山闲话
雨下多了,没有颜色
游白沙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