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贝类产业发展新契机

2021-12-06 18:35杨怡红
水产养殖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蛤贝类滩涂

杨怡红

(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山东 济南 250013)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3.2 万km2的海岸线涵养了多达217 万hm2的肥沃滩涂,且滩涂面积仍以每年20 000~30 000 hm2的速度增加。滩涂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蕴藏着十分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1-2]。据统计,2019 年我国海洋滩涂养殖面积为58.5 万hm2[3],仅占滩涂总面积的1/4 左右,开发程度有限,仍有极大的作业空间。当前,滩涂养殖品种以贝类为主,辅以鱼、虾、海参和藻类。滩涂养殖双壳贝类均为滤食性贝类,能够摄食水体中的悬浮物和藻类,有净化水体作用。其食物链较短,死亡率低,对水体中藻类饵料利用程度高,能够有效提高养殖效率,因此滩涂贝类养殖具有成本低、风险低和产量高等特点。此外,以海水贝类养殖为代表的碳汇渔业可通过生物固碳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而调节气候变化,这是发展蓝碳的重要环节[4],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海洋滩涂贝类养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将对因海制宜的滩涂养殖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协助水产从业者把握滩涂贝类养殖现状与需求,抓住发展机遇,及时规划和布局,现对我国南北沿海滩涂贝类养殖形势进行解读,明确当下我国滩涂贝类养殖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海岸滩涂合理开发和水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1 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品种

我国海水养殖历史悠久,其中牡蛎、蛏类、蚶类和蛤类是四大传统养殖贝类。目前,牡蛎养殖方式由滩涂插竹和立石逐渐发展为筏式吊养,蛏类、蚶类和蛤类养殖方式仍为滩涂养殖,也是滩涂贝类的主要养殖品种。

1.1 蛏类

蛏类包括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大竹蛏(Solengrandis)、长竹蛏(Solen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attenuatus)。其中缢蛏的养殖规模最大,主要养殖区为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等地,目前已开展了规模化人工育苗。为提升缢蛏的品质,已培育了“申浙 1 号”(GS-01-013-2017)和“甬乐 1 号”(GS-01-004-2020)2 个新品种,为缢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大竹蛏和小刀蛏价格较高,也已开展了人工育苗,但出苗量有限,养殖规模较小,苗种繁育多以资源放流为主要目的。长竹蛏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野生资源量大。

1.2 蛤类

蛤类包括帘蛤科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短文蛤(Meretrixpetechailis)、丽文蛤(Meretrixlusoria)、琴文蛤(Meretrixlyrata)、波纹巴非蛤(Paphiaundulata)和青蛤(Cyclinasinensis)等以及蛤蜊科的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和西施舌(Coelomactraantiquata)等。菲律宾蛤仔是我国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年产量约300 万t,其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较成熟。目前,已培育的菲律宾蛤仔新品种“斑马蛤”“白斑马蛤”(GS-01-009-2016)和“斑马蛤2 号”[5]均具有壳色美观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深受市场喜爱。硬壳蛤原产于美洲,1997 年首次引入我国,并开展了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目前,其产业规模不亚于文蛤类。硬壳蛤具有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耐受性强和不跑滩等优点,在养殖产业上有和文蛤相争的趋势,在南北沿海均有养殖。

文蛤是养殖规模极大的蛤类,其苗种繁育集中于福建和浙江等地,出苗量较大。北方沿海的养殖品种为短文蛤,南方沿海则主要为丽文蛤和琴文蛤,其中琴文蛤在越南亦有养殖。文蛤“科浙1 号”(GS-01-007-2013)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滩涂贝类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滩涂贝类良种培育的空白[6]。其后,文蛤“万里红”(GS-01-007-2014)、“万里 2 号”(GS-01-012-2017)和“科浙 2 号”也相继成功培育,极大地促进了文蛤养殖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波纹巴非蛤是福建和广东地区重要的经济贝类,青蛤在我国沿海各省份滩涂均有分布,两者养殖方式主要为浅海滩涂播养,其苗种人工繁育技术虽已突破,但产量较小,养殖仍依赖于天然捕捞的野生苗种[7]。

蛤蜊科贝类是重要的滩涂贝类。中国蛤蜊俗称沙蛤、飞蛤和黄蚬子,在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特别在山东、江苏和辽宁地区经济价值高,但当前野生资源量骤减,而苗种繁育技术尚不成熟,这也受到当地渔业部门重视。四角蛤蜊是北方沿海较为常见的大众消费性贝类,价格不高,在黄河三角洲滩涂产量极大[8]。西施舌是名贵滩涂贝类,又称“贵妃蚌”,是福建地区有名的珍馐美味,居于闽菜第二位。西施舌在北方也有分布,“泊里西施舌”是青岛地理标志农产品。西施舌生长速度快,价格昂贵,但资源量少,各市场难见踪迹,且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尚未突破,有待进一步开发[9]。

1.3 蚶类

蚶类包括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毛蚶(Anadarakagoshimensis)和泥蚶(Tegillarcagranosa)等。魁蚶是产业布局于北方沿海的经济贝类,又称“赤贝”和“血蚶”,其人工育苗已有近30 年的历史,养殖方式为筏式或底播养殖,主要位于潮下带至浅海区域[10]。泥蚶是浙江和福建地区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其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培育了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 号”(GS-01-006-2014)[11],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蚶类养殖新品种。毛蚶的人工育苗和养殖主要在北方沿海,但尚未形成规模。

2 滩涂贝类苗种繁育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以扇贝养殖为代表的第三次海水养殖兴起,加速了贝类苗种繁育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魁蚶和文蛤等滩涂贝类人工增殖技术的研究。受地理位置影响,我国滩涂贝类苗种繁育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模式,面临的形势也各有不同。

对于北方贝类育苗企业,以山东莱州为例,已经形成春节后一个月左右虾夷扇贝育苗、3—4 月份海湾扇贝育苗、4 月份牡蛎半升温育苗、5—6 月份牡蛎常温育苗、7—8 月份魁蚶育苗的稳定育苗流程。菲律宾蛤仔、青蛤和中国蛤蜊等滩涂贝类养殖仍主要依赖于野生苗种,因此,与扇贝和牡蛎育苗相比,菲律宾蛤仔和青蛤等贝类育苗利润低,难以吸引传统育苗企业。2019 年以来,牡蛎常温育苗遇到瓶颈,浮游幼虫多发生不可预见性的全部死亡[12],严重打击了育苗企业开展牡蛎常温育苗的积极性,导致5 月份开始至魁蚶苗种生产前育苗车间出现空闲期,众多企业管理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滩涂贝类。由于缺乏滩涂贝类育苗经验,开展人工育苗的企业较少。但目前文蛤和硬壳蛤等人工育苗工作已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将吸引更多企业对滩涂贝类的关注。

南方贝类育苗企业以滩涂贝类为主,其中福建和浙江省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已获批的7 个滩涂贝类养殖新品种,有6 个来自上述两省。福建和浙江省贝类育苗主要在经改造的养虾车间,充分利用单胞藻类丰富的虾塘水,加上天然高温,饵料丰富,可降低生产成本。育苗季节随自然水温而定,常从10 月份延续至次年4—5 月份。但是受长期高温影响,福建和浙江省贝类育苗通常使用海域自然成熟的种贝,贝类的性腺促熟培育仍是南方贝类育苗的一大短板,这也导致了近两年文蛤和硬壳蛤等滩涂贝类出苗率低。目前,南方育苗企业继续开展滩涂贝类育苗,其收入仍较为可观。

3 滩涂贝类养殖与采收

滩涂贝类养殖方式上,除魁蚶可筏式养殖外,其他品种均为底播,包括池塘底播和浅海底播。目前,滩涂贝类养殖为粗放型养殖,对技术和管理要求相对较低。在选择苗种时,要注意苗种品质,防止掺杂过多其他品种。在放苗规格上,要根据贝类生长速度和采收时间来确定。在贝类的养殖管理上,需注意投苗之前清塘,在去除敌害生物的同时,根据贝类生物习性和采收要求改造底质,必要时铺设地膜或防护网。此外,在池塘养殖中控制好水质也是重要环节[13],养殖过程中需根据贝类生长和摄食情况合理养水,避免甲藻和浒苔等爆发,确保水环境的稳定。同时养殖户及养殖企业要结合养殖成本和商品贝售价来评估回报率(通常3~5 倍),以降低投资风险。

滩涂贝类采收方式上,天然滩涂养殖可采用底拖网、耙网和泵吸等方式实现高效采收,但这些采收方式容易造成底质生态破坏和商品贝含沙量高。池塘养殖则多采用人工徒手作业方式,其效率较低,成本高,亟须提升机械化水平,这也是池塘贝类养殖重要的攻坚方向。此外,滩涂贝类养殖易造成底质中酸挥发性硫化物含量高[14],导致采收后贝壳表面颜色深,美观性不足,因此,采收的贝类需置于洁净海水中氧化,以提高品相。采收结束后,空塘一段时间,水干后整滩,以降低硫化物含量,实现来年更好的养殖。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近10 年国内蚶类、蛤类和蛏类养殖产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2019 年三者产量分别为 38.8 万 t,396.7 万 t 和 86.9 万 t,较2010 年分别提高了25.2%,12.1%和21.7%。其中蛤类养殖面积趋于稳定,蚶类和蛏类养殖面积有降低趋势,分别较2010 年降低了55.6%和29.5%。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滩涂贝类养殖技术逐步完善,养殖效率逐渐提升,特别是蚶类和蛏类,单位面积产量从 2010 年的 4.10 和 11.32 t/hm2提升至2019 年的11.55 和19.53 t/hm2,这充分体现出了滩涂贝类产量高的优势。考虑到我国滩涂面积广阔,未开发区域极广,滩涂贝类养殖很有可能成为海水贝类养殖的另一个热点。

4 滩涂贝类市场前景分析

滩涂贝类养殖产量高,价格相对较低,消费定位为大众海产品,沿海地区销量较大,但内陆地区销量较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海产品消费日渐迫切,这将加大贝类消费市场需求。滩涂贝类,特别是帘蛤科贝类如硬壳蛤和菲律宾蛤仔等,耐干露能力强,是满足内陆海鲜需求的最佳选择。目前随着国内物流水平的不断提升,新鲜和低廉的滩涂贝类走进内陆百姓家成为可能。

5 发展对策

5.1 生态优先,科学调控

滩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受人类干扰。不合理开发和人为污染等均影响滩涂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和养殖承载力降低等问题[2],进而影响滩涂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大力发展滩涂贝类养殖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调整养殖密度,科学采捕,降低机械采捕对滩涂底质环境的破坏,保持滩涂生物资源的多样性[15]。

5.2 政策管控,有序发展

针对滩涂开发利用现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陆基污染源,杜绝高污染工程建设;二是合理规划滩涂使用,保障水域滩涂养殖权[16],维护养殖企业用海权益,防止产生滩涂使用纠纷案件;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滩涂区的轮捕轮放,维持和调节海洋大生态的稳定性。

5.3 种质为本,资源养护

鼓励科研人员和企业结合,建立滩涂贝类种质资源库,保护原种,保存良种,不断研发具有更优经济性状的滩涂贝类新品种,并推广养殖,实现成果转化。重视科技力量在滩涂贝类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强化科技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不断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5.4 南北合作,技术接力

充分利用南方水温和饵料等天然优势及北方先进的种贝促熟和幼虫培育技术,把握季节差,提高技术含量,协调安排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优发展。通过权衡各环节投资回报率,合理分配收益,促进良性竞争。

6 结语

滩涂贝类为大众消费性海产品,其养殖具有成本低、风险低和产量高的特点,加之优良的耐干露性能,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我国滩涂资源,因海制宜,开展滩涂贝类养殖,能够有效地促进渔民转型增收,是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当前蓝色经济发展形势下,滩涂贝类养殖可成为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猜你喜欢
文蛤贝类滩涂
霞浦滩涂
“长”出来的珍宝
上岸的鱼
跪拜
文蛤蒸蛋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如东文蛤 天下至鲜
滩涂上的丹顶鹤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捡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