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新诗嬗变

2021-12-06 11:55李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李捷

内容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微信等数字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诗创作逐渐摆脱以往传统媒体的束缚和限制,依托平台优势实现了自身内容的革新和转型,多方面的突破使处于“小众文化”的新诗慢慢突破重围,开始走向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新诗创作 新诗传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提升,依托数字技术和利用手机终端传播信息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和普及。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迅速、表现形式多样、个性色彩突出、受众选择性广等优势,为一系列传统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甚至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文本特征。正是在这一语境中,短短几年间,各类以传播新诗相关内容为主,类似于“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的诗歌类微信公众号层出不穷,建构起一道万众读诗的网络景观。在微信公众号的助力之下,新诗不再只是部分精英专注和欣赏的“小众文化”,它也开始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融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书写内容的生活化

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络科技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解除信息封锁和击破空间壁垒,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利的平台,其广泛的普及程度和庞大的用户群体为新诗拓宽了受众的辐射面,人们可以打破专业限制,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新诗,获得情感和艺术上的多重审美体验。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低门槛为众多“草根诗人”的新诗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可能,大量致力于书写底层生活的诗人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诗歌生产力,为诗歌题材的丰富和艺术外延的伸展做出了革命性的努力。在诗歌整体生态链的变化下,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呈现出生活化的特质,具体表现为诗歌多从日常生活出发,侧重对日常生活的自然书写,反映人们在当下现实的情感需求,实现新诗创作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从而使超经驗层面的诗歌审美活动与经验层面的生活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促进新诗贴近人民群众和抵达大众生活。

这种“书写内容的生活化”首先体现为及时、迅速地将社会生活的真实情状嵌入新诗。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医护工作者纷纷挺身而出驰援一线,志愿者们主动请缨坚守在各个岗位,身处疫情风险区的人们响应防控政策隔离在家……在疫情面前,全社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形成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社会合力。许多诗歌类微信公众号都对新冠疫情中涌现的伟大的英雄、感人肺腑的事迹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了宣传和赞颂,如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网”在2020年2月4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武汉方舱医院护士弱水吟|新作选》的推文,就展示了当时驰援武汉的医生弱水吟的《方舱里的〈萨日朗〉》等六首新诗作品,弱水吟以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在“病毒已经疯了,不管是谁都侵噬”(《守夜》)的艰难处境下一位位美丽的白衣天使是如何“在死神和病毒拧绞的生命之门前/翩翩的舞姿让死神和病毒畏惧”,最终通过与死神的殊死较量而挽救回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让光明和慈悲进驻人间”(弱水吟《方舱里的〈萨日朗〉》)。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网”还推出名为“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诗人”的专题系列推文,搜集和展示了如“青蓝格格”等多位置身抗疫一线的诗人的诗歌作品,生动地刻画了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做出的巨大努力。与此类似的还有江汉大学语言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出“文学抗疫”的征文号召,几个月的时间征集发表了近百首以抗疫为主题的新诗作品,用文字生动地记录了时代脉搏,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希望,展现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为抗疫阻击战做出了语言文学的独特贡献。诗歌类微信公众号对抗击新冠疫情所采取全景式的书写,客观地反映了新诗题材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回应和关照,深刻地诠释了新诗创作在现实社会的使命和担当。

在展现整体社会生活面貌的同时,微信公众号上的新诗创作同样也会还原与再现我们个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在我们传统观念里,新诗好像经常脱离现实生活而悬于半空,诗歌内容上充斥着的陌生破碎的语言表达、凌乱跳跃的意象组合经常会给人一种正襟危坐而不食人间烟火的错觉,由此而生的审美门槛无形中限制了许多审美对象的出现和产生。相比之下,大多诗歌类微信公众号都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视日常生活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和渠道,把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特色或能够展现社会共性的点滴片刻都作为创作的素材,在经过艺术的剪辑和加工后融入新诗作品的一字一句之中。如:“我们坐着,啜饮新茶/言语沉入杯底,而香气弥漫”(节选自宋琳《寂照庵》,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于2021年3月3日推送),“我看着镜子,发现这张嘴吃下的所有薯片/就像家庭作业一样/堆积在我的胃里/我的肚子里——肚子国,我在努力爱你……”(节选自凯拉·约翰逊《肚子国国歌》,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于2021年3月8日推送),“这是一只记忆中的猫/坐在黎明前的窗台上/舔着它带着血迹的两只前爪/它刚从宁静的田野归来/太阳升起之前/它在放松中等待我们醒来……”(节选自麦豆《猫》,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网”于2021年3月8日推送),在上面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的相对而坐、饮茶谈笑,也可以由诗歌想象出装满薯片的圆圆的大肚子和乖巧机灵的小猫拖着受伤的爪子趴在窗台上惹人怜爱和心疼的姿态,这些都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场景,当这些现实的场景与短小精悍的新诗体裁相结合,灵动鲜活的画面便足以激发读者们独具趣味的审美兴趣和给读者们创造自然亲切的阅读体验。

日常生活与新诗艺术的深度融合,给诗歌以厚重的艺术张力和较强的感染力。新诗通过在素材选取和表现形式上趋向大众化,从而实现从书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内容革新中吸引和收获读者群体,促使新诗也开始成为人们日常化的生活构件,甚至“使诗歌审美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消解了诗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为大众带来审美愉悦,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形态”①,极大的拉近了诗与生活、诗与大众的距离。

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新诗创作从来都不是创作者个人的自娱自乐,它需要与读者进行艺术审美上的“一唱一和”,通过二者的互动寻找和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相比,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多元互动,从单向的传播链升级为纵横交叉的传播网。

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作者可以和读者进行互动。诗歌类微信公众号推送创作者发布的作品,读者一方面可以浏览阅读,接收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所包含的内容。另一方面,读者能够通过公众号推文的“评论”和“点赞”功能向公众号传达对于作品的态度和意见,及时做出自己对于平台传播内容的个人反馈。除此之外,读者对于喜欢的公众号还可以点击“关注”,与公众号形成长期的订阅关系,定向接受该公众号每期的推文。同时,读者还可以利用公众号的“在看”功能显示自己的阅读状态、利用公众号的“转发”功能直接将公众号的推文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实现信息的再传播。

诗歌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有效地将创作者、读者和作品连接起来,形成了“创作者-平台-作品-读者-创作者”和“读者-读者”的循环传播模式,既完成了整个新诗由作者到作品、作品到读者、读者再到作者的完整创作过程,也在传播过程中使整个读者的辐射面不断扩大。多元互动的机制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媒体的弊端,打破了作者和读者之间主客二元对立的旧有秩序,让更多的诗歌读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自主性和参与感都大大增强。

新媒体的传播平台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新诗的传播时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无论是时间的倾向还是空间的选择都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从时间层面上来看,现代人的生活多呈现快节奏的忙碌状态,白天的时间主要用于处理工作任务,真正能够关注心理需要的时段一般都是夜晚,“其实诗距离你很近,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更加渴望用阅读来充实和慰藉自己的心灵以达到身心的愉悦和享受,才能以一个独立空灵的状态触及诗歌的辽阔大陆。因此,诗歌类微信公众号大多选择将夜晚作为推送的重要时段。

从空间上来看,现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的线下模式逐渐开始向线上模式进行颠覆性的转型,并开始形成碎片化的阅读習惯。相比纸质报刊人们更乐于通过像微信公众号之类的新媒体来实现快捷便利免费的碎片化阅读,享受在虚拟空间进行快速的信息浏览和知识摄取的快感。因此诗歌类微信公众号在诗歌篇幅的选择上多以篇幅较短的新诗为主,多达几十数百行的长篇新诗则相对较少。诗歌短小精悍的文体特征与微信公众平台方便快捷的阅读优势的结合正好契合了网络时代下人们快节奏生活而养成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对诗歌大众化的传播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注:“推送时段”统计不含节日和节气等特殊时间;“单首诗歌平均行数”统计不包含古体诗和未分行诗歌。

三.审美内涵的平民化

多样化的表达和自由的创作一直都是文学创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自由的环境也是促进创作群体不断扩大的外部条件。相比传统媒体,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文学作品的发表上更加自由,是一个“想唱就能唱”的大众舞台,由此给了渴望创作的草根诗人一个展示的机会。微信公众号“为民间诗人提供一个走向大众日常生活的入口,诗歌跃出了舞台上、课堂上的朗诵腔调和诗人书斋里喃喃自语,走入大众日常生活。”②更多草根诗人的加入让新诗创作逐渐呈现出平民化、去精英化的特质。在网络空间自由而多元的语境中,这种自由的创作没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世俗色彩的功利性,他们的诗歌体现着普通人最真实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时刻注视着每一位平凡人所经历着的平凡人生。微信公众平台的新诗创作者很多都来自民间,他们的阅历和素养可能很难让他们的创作触及像哲学、信仰等宏大的主题,更多依靠对个体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洞察和敏感,他们的创作多集中于对个人情绪感受的细腻表达和对个体生存状态的细致展现,平民化的书写让他们诗歌的语言平实、感情真切,技巧的使用和主题的展现也都趋向平民化的特征。在这种熟悉和平易诗歌创作中,我们更容易透过诗人的纸笔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心灵深处引发持久的共鸣。

试以微信公众号“诗出无名”上推送的诗歌文本为例。黑夜和孤独是我们所有人需要共同对抗的人生境遇,以此入诗,足以深入窥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凌晨两点还在回家路上的人来说,黑夜就是孤独的影子,会将整个人的形单影只给吞噬,面对小猫也会惊慌失措,“路边的草丛钻出一只小猫/款步走来/惊慌失措的我/后推进深深的黑夜”(詹咏言《凌晨两点》,微信公众号“诗出无名”于2021年2月25日推送)。岁月光阴里总藏着我们各自的遗憾和欢喜,在时光飞逝的年年岁岁,我们一边惊讶于生命的绚烂,又一边感伤于时光的易逝而功业未成的悔恨。岁月如烟花般短暂的灿烂过后则烟消云散,来不及欣赏就不见踪影,“黎明里泛着/黑夜余留下的光/生于黑色的蛾子/企图/逃离阴晦之地/死于/转瞬而逝的白昼……/老去以后/如何怀念/从未被修饰过的/从前”(莲卿《烟花》,微信公众号“诗出无名”于2021年2月27日推送)。离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体验,很多人都想逃避这场没有预兆的生命挑战,因为对于任何一场离别,痛苦和不舍都是难免的,像黑夜一样笼罩着我们,“万物远去了/人类相互靠着交谈亲密无间……/天空的悲伤、土地的悲伤/除了生和死的悲伤,还有什么呢”(前卫《夜的仪式》,微信公众号“诗出无名”于2021年1月16日推送)。通过以上三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采用的意象是普通而常见的,语言是简单流畅而日常化的,大量采用的动宾形式的句式结构颇有一种通俗性和随意性。诗歌中没有使用特别偏离大众的专业写作技巧,也没有虚张声势的刻意升华,通过字里行间我们很容易感知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整体的情感表达显得自然而畅达,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市井民间色彩。

诗歌在平民视角下的呈现是丰富而亲切的,它可以给读者对个体情感最直接的表露、对平凡生活更真实的还原,以一种自我审视的状态思考人生和世界,在自我慰藉的同时也引导读者积极追寻个体的人生价值,边自我和解边拥抱世界。这种贴近生活、关注自我的诗歌创作形态让读者在诗歌中看到自己、认同自己、寻找自己,使新诗不再只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也逐渐在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自我探索与革新中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注 释

①罗小凤.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及陷阱——新媒体语境下的“微信诗热”探析[J].文学与文化,2019(04):60-70.

②张云丽.微信时代文学评论如何“介入”生活[J].新媒体研究.2019,5(16):76-10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江汉大学校级学生科研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诗歌研究”(项目编号:2020yb089)成果。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本文指导老师:张贞)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
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探索研究
品牌微信公众号传播的策略探讨
企业微信营销的利弊分析及营销策略
采用开源路由器实现多功能智能监控报警系统
江苏生鲜产品微信公众号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