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者之师 师者之范

2021-12-06 17:42朱宏波
人民音乐 2021年6期
关键词:演奏家琵琶音乐

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回响”琵琶大家王范地经典作品回乡献演系列活动在浙江宁波市隆重举行。

本次“回响”系列活动是继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举办“王范地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座谈会”之后,在王范地家乡宁波镇海,再一次对先生的缅怀和纪念。该系列活动共分四个部分:1.“回响”琵琶大家王范地经典作品回乡献演音乐会;2.王范地琵琶艺术研讨会暨《王范地琵琶艺术理论于实践》新书首发式;3.王范地教学艺术分享;4.艺术采风。

缅怀先贤   经典回响

10月16日晚,“回响”音乐会在宁波镇海大剧院举行,为系列活动拉开序幕。王范地夫人张先玲,宁波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军,九三学社中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何深思,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音乐会由三弦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谈龙建注主持,她将王范地个人音乐创作经历;“二度创作”和“腔韵美学”思想;“多学科交叉研究”教学理论等学术思想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串讲于每一首音乐会演出曲目,妙语连珠,言简意赅。参加演出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奏家,都是王范地亲传弟子或再传弟子,先后演奏了王范地创作、改编、演奏的经典名曲《金蛇狂舞》《送我一支玫瑰花》《瀛洲古调三首》《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龙船》《月儿高》《虚籁》《澜沧春晓》《塞上曲》《霸王卸甲》等作品。

整场音乐会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浪淘沙》《双声恨》及民族室内乐《心雨》三首作品。《大浪淘沙》是王范地演奏和教学的精品曲目之一,二胡演奏家宋飞曾师从先生学琵琶,习得此曲后将其改编移植为二胡作品,当晚欣赏的是二胡版《大浪淘沙》,刚柔相济,余音绕梁。《双声恨》与《大浪淘沙》鲜明对比,是先生把弓弦乐器高胡中“连”“滑”“带”“抹”等演奏技法,“玩”到了琵琶上的乐曲。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谭耀宗曾说,《双声恨》必须由王范地老师本人亲自录制,别人实在“玩”不出妙处,“玩”不到极致。当晚聆听的是王范地81岁(2014年)录制的原音再现,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雨》是先生晚年致力于民族乐队小型化、多样化探索,于1996年倡导、组建的,在乐坛崭露头角、有着深厚艺术造诣年轻演奏家组成的民族室内乐小组——“华韵九芳”的代表作品。当晚,宋飞与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古筝演奏家林玲、扬琴演奏家李玲玲四位“华韵九芳”骨干团员浅吟低唱,指尖流淌心弦,使观众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最后由演奏家陈音领衔,王超慧、逯凯、任宏、朱宏波、汤晓风、童莹、张亮、杨婷婷、杜秋怡共同齐奏王范地改编的《天山之春》将音乐会推向高潮,圆满地结束了音乐会。

学术分享   砥砺前行

10月17日上午,王范地琵琶艺术研讨会暨《王范地琵琶艺术理论于实践》新书首发式举行。《王范地琵琶艺术理论于实践》一书由张先玲、任宏、逯凯、陳岸汀、陈贤澈等编辑完成,龙音公司制作出版,囊括了先生关于琵琶艺术和教学的理论精华。据张先玲介绍,该书共三十多万字,分为“文论篇”与“笔记篇”,并附有王范地演奏教学U盘。此书汇聚了先生多年的艺术心血,如“锦灰一堆”,希望后来人从中“淘”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原副主编于庆新主持,中国音协琵琶学会顾问、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琵琶演奏家傅丹以王范地“家乡人”身份为研讨会开幕致辞,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分别从先生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回顾了先生留给大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音乐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曾在2018年王范地先生逝世周年追思会上提出“一个最后,两个第一”,定位先生是“最后一代以音乐为生涯的中国传统文人”。比喻先生是一匹负重前行的骆驼,打通中西之间文化,让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是“第一批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人,又是第一个学习西方之后,自觉反哺、回归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此次,他又提出了“我们从王范地先生身上学到什么?”“中国民族音乐何处去?”等问题。认为先生主动融合所学,不分东西,最终回归传统,立足于传统。先生的真知灼见、身体力行值得我们学习!上海音乐学院萧梅饱含深情回忆了王范地对自己人生的帮助和支持,作了题为《“何以承前?”——追怀一个逝去的时代》的发言,通过1998年5月22日在北京丝竹园对先生访谈的重新整理,指出先生承前启后,博采众长,学习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乃至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作为表演者的主体,先生留给音乐学很多重要的课题。比如先生说:“指法是一种语言”,认为“琵琶指法”蕴含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密码,是中国传统器乐演奏的命脉。宋飞从“精度”“广度”“厚度”“信任度”四个方面讲述了先生的艺术贡献。先生授课,精准地将教学语言分为科学性语言、艺术性语言和感觉性语言;先生对多种风格和流派的尊重,不断借鉴和学习,体现出艺术视野的广度;先生对于“多学科交叉研究”教学理论的探索,构成了包括音乐学、心理学、运动学、声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厚度;先生对于年轻人的爱护和关心是维系传统文化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信任度。中国艺术研究院吴玉霞在题为《琴韵犹在  风范永存》的发言中认为王范地是一位集民乐演奏、教学、理论研究于一体的艺术大家。她对先生最深刻的印象是“严谨性”和“融合性”,将先生的成就总结为“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杨青在2018年王范地逝世周年追思会后,发表了《“大写”的王范地之二》讲话,从其列举的生活上的细小事情中,可以看到先生人格的“大写”。杨青还引用先生的文论《我的困惑》,提出三个至今还存在的问题。其中“重技轻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丢失。但是,“回响”音乐会启示大家:音乐学院完全可以培养懂得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奏家,关键是教师如何教。

在演奏艺术和教学理论方面,三弦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谈龙建继2018年王范地先生逝世周年追思会上提出《关于“王范地学派研究”的建议》后,作了《当代中国民乐的一面旗帜——王范地》发言,她认为,先生是当代民乐的一面旗帜,创建的琵琶艺术理论和琵琶演奏技术基础理论以其独有的系统性、规范性、解释性、应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特点,成为建国后民族器乐表演艺术与专业教学的实质性成果。因此,再次呼吁有关方面创建“王范地学派”,该学派所包含的教学艺术系统、演奏艺术系统、艺术理论和艺术审美系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章红艳以《王范地老师留给我们什么?》为题,深情地回忆了与先生交往的时光,评价先生严谨专研、一丝不苟、开放包容、海纳百川。首都师范大学王超慧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题,通过肌电图仪记录受试者琵琶演奏过程中肌肉生物电图形的对比研究,实证先生提出“研究技法,不能违反人的生理条件”的科学论断。中国音乐学院任宏作了题为《琵琶演奏艺术的财富》的发言,作为先生多年培养的琵琶教育者,她概括先生的音乐“有道理”“精致”“好听”的特征,认为先生演奏的《塞上曲》《霸王卸甲》《飞花点翠》等乐曲,至今仍然是琵琶演奏者争相模仿的范本,我们有责任将先生的演奏理论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音乐审美和艺术思想方面,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未到场,宋飞代为宣读)以《腔韵之学,琵琶艺术守正创新的永久座标》为题,提出王范地先生的“腔韵”理论是琵琶艺术论系统性建构的核心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文人——意境——腔韵”三者相互关联,有情怀,便有意境;有意境,必求腔韵,这正是先生所言“腔韵”之美的永恒魅力。原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教育心理学博士张鸣以《授之以渔:感知王范地老师的审辨式思维》为题,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释王范地留给我们最宝贵、最有价值的遗产是“审辨式思维”——发现和总结出琵琶艺术暨民族器乐教学中的诸多规律以及用这种思想方法与思维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和乐界同仁。他呼吁应努力使先生审辨式思维成为琵琶专业从业人员认同的思维方式,助力琵琶艺术追求“真、善、美”之本真。

在口述历史和缅怀纪念方面,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台湾台南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汤良兴作了题为《王范地艺术成就及王范地与汤家的渊源》的发言,口述了汤家与王家交往的轶事和自己对王范地的深刻印象,将先生对于汤家的帮助和生活细节娓娓道来。他认为先生在艺术批评方面言辞犀利,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做人方面,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中国音乐学院杨婷婷作了《师者仁心——怀念我的恩师王范地先生》的发言,回忆了研究生时期先生对自己无私帮助和谆谆教导。先生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启迪思想,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

王范地先生一生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苦心孤诣,不为名利,穷尽毕生精力为中国琵琶艺术构建的一套完整教学艺术系统、演奏艺术系统、艺术理论和艺术审美系统,是一笔丰厚馈赠。我们只有接续历史、砥砺前行,全方位、多维度地总结和研究先生留下的琵琶理论和思想,才无愧于先贤。

注  谈龙建教授作为王范地先生的老学生和几十年的追随者,向先生系统学习演奏技术理论并应用于三弦演奏,谙熟先生教学思想并加以阐释,通晓先生美学精神并发扬光大。

朱宏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特约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演奏家琵琶音乐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窈窕淑女琵琶妹
笛子演奏家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
音乐
另类演奏家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