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一名“吃瓜群众”路过

2021-12-07 03:36
中学生天地(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旁观旁观者围观

1个现象

网络社交软件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时,后面往往有一堆人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被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称或互称,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一根根网线编织成巨大的网,串联起各平台与社会各群体的讨论话题,“吃瓜群众”们在屏幕终端,紧盯着互联网上的风吹草动。哪里有“瓜”,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有人批判“吃瓜群众”,认为他们就像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让社会氛围变得冷漠残酷,认为许多人并不在意“瓜”是真是假,只在意“瓜”够不够甜,够不够大,这变相助推了谣言的产生和发酵。

但也有人认可“吃瓜群众”的存在,认为“八卦”本身就是人类的本能,可以让人们得到放松,在吃瓜的过程中反观自己,提升自己。他们认为,关注就是力量,围观可以改变世界。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拒绝吃瓜

段段:“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有人把一头牛拴在道路旁,路过的人顺手把牛牵走,村里的人却被怀疑为偷牛的人。这多像如今的一些“吃瓜群众”,明明与事件无关,却因为跟风“吃瓜”而被牵扯其中。人类喜欢“八卦”的天性让他们对于“吃瓜”这件事有种天生的敏锐度,所以管闲事的人也变得更多。在这个人人关注、人人点评的时代,常常容易“吃瓜”误伤。

叶谦盛:心理学上有种效应叫“旁观者效应”,是指如果个体被要求完成某个任务,其责任感就会增强,会对事件做出积极反應,但随着围观群众的增加,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将会降低。当人们沉溺于“吃瓜”之乐时,会忽略他人的求救信号,弱势者因此被困在“吃瓜群众”围成的壁垒之内。正如伏尔泰所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吃瓜群众”变多,“吃瓜”之风盛行,也是社会责任心和同情心普遍减少的一种具体表现吧。

海莉: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知晓各种各样的新鲜事,但由于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模糊,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成为“吃瓜群众”最大的坏处就是会因为不断追求外界信息的刺激,没时间静下来思考,更没时间审视自我。因为他们最擅长的是观察、评价别人,而不是客观认识自我。所以与其做一个向外打探的“吃瓜群众”,我更愿意观照内心,做自己的第一热评人。

支持吃瓜

俞安婷:那些“瓜”,那些人生,或许离你很远,或许就在你身边。我认为在爆炸性的新闻事件里获得旁观者的角度,是一个学会辩证看事物的机会。我们要做的是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盼盼:鲁迅先生说得没错,但先生所说的会让社会氛围变得冷漠的“看客”是那种见死不救、冷漠旁观的人。所谓“吃瓜群众”,我认为是娱乐化的。“吃瓜群众”旁观的事件一般不具有明显能看出对错、能够立即且直接地施行帮助的特性。我们都说“让子弹飞一会儿”,实际上“吃瓜群众”旁观而不发言就是这种效果。所谓“关注就是力量”,即使不发表意见,但巨大的曝光量与关注度会让有关部门重视,让真相更快浮出水面。

御斋:我觉得当“吃瓜群众”挺好的。当“吃瓜群众”吃“网络瓜”时,往往能挖出更多的信息和内幕,一个“瓜”越吃越大,可以让一些社会问题显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和改正它们。而且“吃瓜群众”如果只是单纯“吃瓜”,并不会对事件产生影响,比起所谓的“水军”和“喷子”,“吃瓜群众”并不会带偏舆论和风气,也不会激化矛盾。当然,如果“吃瓜群众”面对的“瓜”是现实中需要帮助的人时,挺身而出才是真正该做的。

猜你喜欢
旁观旁观者围观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旁观者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旁观者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朋友圈,欢迎围观
旁观者
旁观者,未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