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

2021-12-08 01:18杨洁
理论观察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党百年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杨洁

关键词:话语建设;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8 — 0010 — 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既是一部为理想信念不断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不断发展的历史。回顾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百年历史,把握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内在规律,总结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应对来自各方面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发展历程

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阶级基础、价值理念,都有一套传播自己价值理念、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话语。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代表的政党,为维护和实现人民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构建了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代课题和斗争需要,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经历了分别以“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为核心话语的四段发展历程。

(一)“革命”:在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兴起

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入侵,中国主权遭受侵犯、国土不断沦丧、经济遭受剥削、人民惨遭奴役,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中国的历史任务。为实现这个历史任务,各个阶级、各种学说都曾进行了努力,但都没有成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声炮响吸引了中国有识之士的目光,俄国所遵循的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让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民族亟待独立、人民亟待解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就拿起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这个最锐利的武器,就参与到了为民族求独立、为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中。

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流血有牺牲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考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中国各阶级情况中,毛泽东提出“农民革命”的命题,在中国搞革命必须团结依靠农民阶级;在照搬套用俄国城市中心经验失败后,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在对比革命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方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中国革命、为什么要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为了什么、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形成一套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为核心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部分,它对中国革命的系列问题做了精彩回答,唤醒了沉睡的国人、凝聚了人民的力量,指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二)“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道路探索中涌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我国兴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是走苏联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老路,还是另辟蹊径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道选择了后者。对于到底要如何来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了实践探索,并结合实际作了系统思考和理论回答,形成了以“建设”为主题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

在推进社会主义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经济发展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党建设、民族关系建设等建设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文献;在探索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中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文章;为了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经验和制定今后建设任务,党召开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了结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铺开和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指导思想、具体方针,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建设话语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话语。“两条腿走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四个现代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关于工业化建设、文化建设、统一战线建设、民族关系建设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话语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体系。

(三)“改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高扬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1978年这个十字路口,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扼住了社会主义的“咽喉”,突破传统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就像邓小平后来所说的,“不改革是死路一条”。十一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正确改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改革话语正式出场。其后,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改革的必要性、策略、办法等作出了多方面的论述,使改革成为了社会共识,改革话语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语。

改革实质上就是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话语”就是要为这项伟大事业发舆论之先声、聚社会之共识、集人民之力量。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会不会犯错误”“改革改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西方思潮涌入,甚至一度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面对改革中的疑问,邓小平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首先就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给改革定了性;随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话语,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打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壁垒”,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的创举,也是把社会主义改革话语推向前进的重要一步。改革事业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又如履破冰地展开,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改革话语为核心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即邓小平理论。其后,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发展产生的系列问题做出了多方面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话语体系,使改革话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高扬。

(四)“复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日益勃发

近代以来的中国始终有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中华之崛起”就曾是许多革命志士的理想追求,但那时山河破碎的中国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很遥远;后来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仍以数十年计;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了中华民族以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加快建设、大胆改革、快速发展,中国一路赶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无比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最接近复兴梦想的新时代。

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话语之基。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需要与之相适应并能够引领这个时代的新话语。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随后,习近平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什么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怎样实现这个中国梦等问题作出了系列重要讲话,以复兴话语为核心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网络平台、大众聊天、街头巷议的热门话语和社会的显性话语。十八大以来,党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不仅是一个思想体系,也是一个话语体系,是复兴话语的集中体现,其所包含的“中国梦”的民族复兴话语、“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强国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话语等无不闪耀着复兴话语的特色。

二、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四维逻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实践课题发生了几次大的转换。但是,梳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百年发展史不难发现,无论时代课题如何变化,无论党的话语如何变迁,贯穿于其中的发展规律和基本逻辑不会改变。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内在的价值逻辑、方法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一)价值逻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根本立场,坚持为人民说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价值内核。革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5〕,为了使人民得到彻底的解放;改革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的成果必须由人民享受;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年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价值导向,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6〕。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追求,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价值主线。在革命话语中,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了“站起来”的历史任务,宣示了“为中华民族求独立”的政治理想,展现了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决心。在改革话语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共同富裕,要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宣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域最有号召力的话语。

(二)方法逻辑:在话语继承中发展,在话语发展中创新

在继承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一种话语对前一种话语的肯定性评价,我们决不以改革和革命话语内容的不同就用改革话语去否定革命话语,相反,改革话语积极评价革命话语的历史地位和充分肯定革命话语的当代价值;二是前一种话语中的许多概念、判断、词语、语句后面的话语继续使用,后面话语在继承前面话语的立场、价值、内容、方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使百年来党的意識形态话语顺承递进、一脉相承,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连续性。

在发展中创新。例如,“革命”一词就在多个阶段的话语中出现,但其内涵却有极大的不同,革命话语中的“革命”主要是指政治革命,一个阶级用暴力手段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压迫统治,而改革话语赋予了“革命”以新的内容,主要指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刻性。“社会主要矛盾”出现在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话语的各个话语之中,但是在各个阶段上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一以贯之的方法逻辑,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百年兴旺的生命力所在。

(三)理论逻辑:在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生长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内核。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时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意识形态的旗帜上,说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马克思主义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科学的理论,仍然能够解释这个时代,仍然能给世界的发展提供智慧和良方。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其中国化,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养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许多人类智慧和文化瑰宝,不从中去汲取养分绝不是明知之举,身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而漠视自己的文化则很难走得长远。中国共产党特别珍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实事求是”这一话语,本身就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一番独到而新颖的解释,使实事求是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元素。

(四)实践逻辑:在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推进

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实践活动为导向。“时代是话语的基础,实践是话语的根基”〔7〕一种话语不坚持实践导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空中楼阁。时代和实践总是不断变化的,最低纲领完成、最近目标实现以后,又将转入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意识形态话语的建设就必须紧紧跟进,一旦落后于时代和实践,就会丧失解释力、说服力。在长期奋斗中,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改革实践、复兴实践,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始终坚持以这些实践活动为导向来推进,这就构成了党的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复兴话语的基本内容。

为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引领和话语指导。马克思说:“人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本质工作不仅要解释世界,其落脚点在于引导人们如何做出正确选择以改造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始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服人民教育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价值引领和话语指导。

三、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首来时的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已经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百年路上,既有时代课题、话语主题的变迁,也有建设规律、发展逻辑的恒定。总结百年历史,探索发展逻辑,得出几条重要经验:

(一)话语主体:要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建设话语权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设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作为话语建设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权。要牢牢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理,讲马克思主义的话,这是根本的一条。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党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理论宝库,又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话语的思想内核,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生命。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9〕,确保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姓“马”,确保意识形态话语姓“社”。一百年的经验证明,只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就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只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用马克思主义话语来解释中国故事,就一定能廓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流言蜚语,就一定能驳倒一切心怀叵测的中伤恶语,就一定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二)话语内容:确保意识形态话语的实践穿透力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一种话语的彻底性就反映在它是否能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践穿透力。革命时期,战争和革命是时代主题,“站起来”是那个时代的实践课题,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灵活运用于革命实践构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正确回答了时代之问、实践之问,凝聚了人民、掌握了群众,汇聚起了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打败了侵略者和反动派,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准确回答“富起来”的实践课题,构建起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改革话语,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促使人们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习近平结合社会主义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地位,构建起了旨在实现民族复兴和承担大国责任的复兴话语,标示了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一百年的经验证明,党的意识形态話语只要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回应实践的关切、满足人民的需要,就一定能说服人民、掌握群众,汇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以不可阻挡的实践力量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

(三)话语形式:坚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话语表达,采用人民大众的话语表达范式,用人民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说话。毛泽东就非常反感以教条的方式说话、以八股的形式作文,他喜欢用“梨子甜不甜只有自己尝一口才知道”这样大众的话语来解释深奥的实践论等理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话语风格,“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话语既鞭辟入里、说理深刻,又浅显易懂、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习近平就治国理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平易近人的话语风格,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使人民群众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自信。一百年的经验证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绝不能僵化教条、晦涩古板,只有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采用大众化的表达,人民群众才有兴趣听、才听得进去、才有可能接受。

(四)话语载体:全方位运用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特点以特有的传播媒介为依托,促进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地有效传播。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办报纸刊物、出图书文集、建夜校党校、召开会议等媒介形式和平台传播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政策,达到了话语传播、凝聚党员、汇聚群众的良好效果。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成为了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党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介极大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深入人心。进入21世纪,大数据、自媒体、云计算等逐渐兴起,对传统媒介带来很大冲击,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1〕,以促进新时代党理想信念、思想理论、路线发展政策地有效传播。一百年的经验证明,全方位运用多种媒介来传播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代社会,网络空间成为了青年人生活的基本场域,能否运用好新媒介牢牢掌控网络空间这一舆论主战场,直接关系青年人的思想导向和社会主义下一代的价值取向,关系着社会主义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21.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10.

〔3〕唐爱军.从“革命”到“改革”——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话语变迁〔J〕.浙江学刊,2017,(04):50-5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

〔6〕韩庆祥.“意识形态建设内功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1):170-176.

〔7〕陈雪雪.建构“话语中国”——第一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综述〔J〕.理论视野,2018,(10):75-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9〕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1〕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19(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