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行业转型概况及发展趋势

2021-12-08 08:00李斯文
时代金融 2021年24期
关键词:信托公司信托监管

李斯文

截至2021年二季度,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信托行业的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资管新规实施后,监管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制度体系,速信托行业转型深化促使信托公司回归信托业务本源定位。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信托行业整体发展方向与“十四五”目标必将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信托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行业转型概况

截至2021年二季度,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信托行业的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信托资产规模在2021年二季度迎来资管新规颁布后的首次回升,融资类与通道业务持续压缩,房地产信托规模继续压降,信托资金投向优化,标准化投资业务增速明显,信托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增强。具体如下:

(一)融资类与通道业务压降效果显著

自施行“两压一降”以来,信托资产规模从2017年末的高点直线下滑,在2021年二季度出现回升。在信托资产规模持续压缩的背景下,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资金信托的规模和占比呈下降趋势,主动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信托报酬率有所改善。截至2021年二季度,单一资金信托的规模已低于2017年末的一半,占比降低18.58个百分点。从信托功能来看,截至2021年二季度,融资类信托规模降至4.13万亿元,同比下降35.92%,占比降至20.02%。

(二)行业盈利能力恢复

截至2021年二季度,信托行业实现营业收入602.31亿元,同比增长9.41%,营收结构主要来源于信托业务收入(占比72.31%);累计利润395.86亿元,同比增长16.08%,且利润同比增速超过营收同比增速,可见营业成本已有所压缩。

(三)资金信托投向持续优化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信托行业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截至2021年二季度,工商企业信托仍占据榜首(占比30%);受益于非标转标的趋势,证券市场信托紧随其后(占比17.52%);投向基础产业的资金信托占比降至13.42%,在推动新基建(新一代信息网络、充电桩建设等)的股权投资、投资基金、股债联动等创新业务模式发展下仍有上升空间;受融资管控收紧的影响,房地产信托占比降至13.01%;金融机构信托占比降至11.97%,信托规模较2017年末已压缩过半,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

(四)资本实力及风险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2021年二季度,信托行业实收资本为3153.99亿元,同比增长10.78%,信托赔偿准备为329.66亿元,同比增长11.37%,整体资本实力和信托赔偿准备均明显增长。

(五)发展标准化信托业务

随着对非标业务,尤其是针对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类业务的监管趋严,资本市场的融资重心开始从非标向标准化产品转移。在顺应监管要求的大背景下,资产证券化业务成为参与标准化业务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截至2021年二季度,信托公司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ABS和交易商协会ABN业务分别实现了100.04%、79.78%、54.49%的增速,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已进入竞争激烈的快轨道。

二、政策及影响分析

(一)资管新规后颁布的主要新政

自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监管对信托行业的配套政策频发,陆续发布了《信托公司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关于整顿信托公司异地部门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股权管理机制日趋完善。信托公司早期没有单独的股权管理办法,适用于《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和《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的约束。以“三位一体”股权管理框架为主线,《信托公司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借鉴并沿用了《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股东穿透监管、股东分类管理等制度,旨在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股东行为,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

2.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资管业务规则统一化。近年来,资金信托出现监管套利、违规多层嵌套、资管业务监管规则不一等问题。《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资金信托的私募化属性,打破传统信托过度依赖于非标的局面,规范代销渠道,限制杠杆比例和嵌套层级,限制投资非标债权资产集中度,将资金信托业务开展的规模限制与信托公司净资产挂钩,对信托行业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加强风险资产处置渠道,盘活存量风险资产。近年来,部分信托机构存在采用滚动发行、借新还旧、自有资金垫付、TOT接盘等方式进行隐性刚兑的乱象。《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明确支持信托保障基金、四大AMC等专业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处置固有不良资产和信托风险资产,以缓解信托公司的流动性压力,同时避免不良资产虚假出表、虚假转让等违规行为,助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4. 清理规范非金融子公司,回归信托业务本源定位。信托公司的非金融子公司早年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有所布局,部分机构还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再成立孙公司,从事境外投资及贷款等業务,以此拓展海外业务渠道。《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旨在治理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等业务的境内一级非金融子公司滋生的市场乱象,尤其是开展监管套利的通道业务;与母公司之间存在融出资金、转移财产、利益输送等违规操作。从长期来看,新规限制了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使用范围,但搭建了“防火墙”,避免了利益输送、风险延迟暴露、监管套利等风险隐患,促使信托公司回归信托本源定位。

5. 整顿信托公司异地部门,维护行业竞争秩序。由于信托牌照不再新增,部分总部设在一线城市的全国性金融机构直接控股异地的信托公司,如建信信托、光大信托、五矿信托等。出于信托公司对异地部门缺乏管控,异地总部弱化或虚化注册地的职能作用等因素考虑,监管部门旨在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促进信托行业的健康发展。从长期来看,信托公司对组织架构、人员布局及业务的重新调配既可以防止信托机构激进扩张,又可通过区域业务调配均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及竞争格局。

(二)政策影响

随着制度体系的夯实完善,信托行业转型将逐步深化。对信托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监管环境趋严化,违规成本持续上升。“严监管”态势延续,信托行业的制度補丁持续完善,行业监管的精细化、专业化随之提升,致使信托违规成本攀升,倒逼行业转型压力及进程不断加速。根据外部信息披露,2020年全年共计11家信托公司受罚,合计处罚金额超1800万元,2021年上半年合计处罚金额超过4500万元,其中四川信托因违规开展业务被罚3490万元。在监管7月发布《关于清理规范信托公司非金融子公司业务的通知》后,2021年9月,建信信托因在2011年未经批准违规设立两家非金融子公司被处罚400万元。

2.业务发展规范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配套政策的出台,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进一步趋于规范化。一是风险资产处置方面,信托公司实施“两压一降”后,风险资产压降暴露虚假出表等问题,运用专业机构处置更加规范化;二是投资底层标的方面,信托公司开展非标转标,从传统的非标融资转向标准化、基金化;三是资金池业务方面,信托公司违规资金池业务基本被彻底清理,尤其是分离定价、期限错配、违反“限额管理”等问题;四是关联交易方面,信托公司的固信业务、信托之间的关联交易业务将被进一步规范;五是分支机构业务方面,非金融子公司和异地部门的清理加强了信托公司内部纵向和横向业务的有序发展。

3.股权结构穿透化,谨防关联方利益输送。近年来,信托业股权管理乱象导致部分信托公司风险事件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托行业的转型。股权管理办法出台后,一是要求信托机构强化主要股东管理,尤其是投资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金融产品的不得为信托公司的主要股东。二是缓解股权信息不对称,加强股权的穿透监管。三是加强关联交易管控,有利于防范内幕交易。

三、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转型成果的显现,行业发展方向愈加明晰。

(一)宏观层面

一是监管一直致力于号召信托公司依托特有功能和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的灵活制度优势,推出普惠化、绿色化、服务化的信托产品,尤其是在慈善信托、ESG、绿色(碳中和)、养老、医疗等方面,助力共同富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二是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信托行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金融机构,整体发展方向与“十四五”目标必将紧密结合。三是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背景下,信托公司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为其重大发展方向,如碳资产信托、知识产权信托等领域的数据资产信托产品。四是监管持续督促信托机构宣传信托文化,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构建健康的金融消费环境。

(二)行业层面

1.竞争压力不容小觑,加剧行业内部分化。在大资管竞争格局下,信托行业竞争压力不再局限于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信托公司之间的实力和业绩差异已明显拉开,行业内部分化亦随之加剧。一方面,头部信托机构不断增资转型并寻求发展综合性优势,充分发挥多元化资产配置优势,已占据主要市场,保持稳中向上的业绩,并带动行业加速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信托机构陆续暴露风险,盈利明显下滑,甚至部分中小信托机构被监管接管或面临淘汰;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2.监管政策频发力,加强行业风控合规水平。资管新规颁布以来,监管持续性发力,陆续发布窗口指导、指导意见及制度补丁,推动行业风控合规水平不断提升。在行业转型整顿期间,信托公司的风控合规问题持续暴露,不断给行业敲响警钟,尤其是打破刚兑后,对信托公司的风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严监管环境迫使信托机构进行自查整改,对标行业标准来提升自身风控合规水平。

3.业务结构转型见成效,发挥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随着信托行业的业务结构转型效果显现,监管逐步引导信托公司的资产端投向科技创新、“两新一重”、补链强链、区域协同发展配套设施、消费金融等领域。从行业反应来看,信托机构聚焦科创企业,开展科创产业基金等产品;响应“两新一重”的号召,将资金投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等战略性领域;支持5G、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等产业链金融;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规划,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运用债权融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为批发零售商、终端消费者等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切实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效用。

(三)机构个体层面

1.股东背景及资本实力愈发重要。随着信托业务规模发展的提速,信托公司对资本的需求随之增加,尤其信托机构具有“小表内、大表外”的特性,加之监管将信托业务开展规模限制和净资产挂钩,导致信托公司资本补充压力高企。受益于股东的资金支持,良好的股东背景可以给予信托机构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风险防御能力。同时,由于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业务具有从客户需求出发的属性,优质股东在内部资源配置和产业背景优势上能够给予其支持,促使信托机构通过充分发挥集团一体化经营优势,整合资源配置,发挥业务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信托服务。此外,借助股东的战略布局,信托公司可设立子公司拓展业务板块,以中信信托为例,设立了信托系消金公司,直接承接消费信托业务。

2.产品、业务模式创新及投研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在行业转型的新形势下,产品及业务模式创新对专业性要求增高,健全的投研体系是信托公司推进专业化的重要保障。从行业趋势来看,一是头部机构借助投研优势在股权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年金信托等方面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落地经验,突出主动管理价值优势,共建财富管理服务生态圈。二是信托机构须发掘客户个性化需求,可依托投研能力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信托产品,走定制化、综合化、增值服务化路线。三是信托机构通过投研能力的提升可降低成本,提升议价能力。信托机构须不断完善投研体系,创新服务产品及模式,拓展增值服务,打造品牌特色优势。

3.风控管理及科技支撑不可或缺。从历史经验来看,信托公司风险隐患多源于业务拓展激进且风控水平弱化。一方面,风控人员的专业素质、人员配置及人员考核机制是风控的首要屏障,同时在客户选择上须讲究信用与资产并重;另一方面,依托于金融风控工具及产品对应的风控系统,信托机构可充分发挥信托制度在账户管理、财产独立和风险隔离等方面的天然优势。金融科技支撑即可确保相关服务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亦可优化业务标准化管理流程,满足净值化产品在交易、估值等方面的高效需求,将金融科技赋能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翟立宏.2021年2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中国信托业协会[R].2021(8):2-3.

[2]高虹.中国信托行业十四五规划及未来发展建议报告.华研中商研究院[J].2021(5):6.5中国信托业转型方向之信托数字化.

[3]王云龙.年内信托公司遭处罚.中国基金报[N].2021(5):2.

猜你喜欢
信托公司信托监管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信托QDⅡ业务新征程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让与担保和信托
从不同视角解读信托
规范信托营销上海银监局重提信托代销面签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