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1-12-08 19:15
第一财经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成渝两地汽车产业

成都超算中心是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于2020年9月建成,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各个方面。

摄影/白桦

今年5月2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讨论了川渝联合编制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为川渝共同打造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制定了路线图。

西南财经大学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事实上承担着在西部地区形成新的“发动机”的作用。“增长极”突出做大经济总量,“动力源”则强调成为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的聚集地。

围绕这“一极一源”的定位,成渝两地将联手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共建西部科学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其实,成渝地区已经在电子信息产业上表现出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重庆、四川、江苏和广东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排名全国前四,在手机产量上,重庆和四川也位列全国前四位。

不仅如此,成渝地区电子制造业还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目前,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中,就有一个来自重庆;全球70%的iPad平板电脑和近2 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目前达到全球规模的1/3。

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成功破万亿,达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30.7%,这个产业成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从千亿产业到万亿产业,成都用了12年,不止是规模的增长,更是质量与效益的跃迁。

目前,成都已经初步建成涵盖元器件、模组、软件、系统整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规模以上企业1400余户。按照规划,到2022年,成都将被打造成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在汽车产业方面,整体上来看,成渝地区共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2020年,两地电子信息(含软件)产业营收规模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

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邹嘉华认为,成渝地区手机电脑等电子信息产业链完整,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汽车制造、航空设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是两地的重点支柱产业,具备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条件。

不过,邹嘉华也表示,数据显示,成都重庆两地产业结构相似系數达到0.96,要深度研究产业的分工协作方式,对内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内恶性竞争,对外打造成渝经济圈规模优势、比较因素,提升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也就是说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政府更加开放,共同把区域内产业做大,参与全国全球范围的竞争。

《纲要》也提出,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电子信息和汽车这两大产业,川渝两地都有相当的基础,不过,放眼全国、全球,川渝两地这两大产业的短板也比较突出。一是规模集聚效应不充分、比沿海地区还有差距;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缺链;三是产业能级还有待提升;四是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核心技术存在瓶颈。

因此,川渝两地的产业合作首先就是抓住两个有基础的产业,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易小光表示,要提升有竞争力的领域,对一些弱项薄弱环节要增强,同时,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竞争,加强集聚、集群效应,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共建共享。

前述两个方案提出,到2025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产量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带动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其实,今年4月,重庆市经信委联合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发改委、四川省发改委四部门共同印发了《川渝汽车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工作方案》,提出强化两地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建设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这一方案还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将实现两地汽车产业每年推出20款以上新车型、新增一批整零对接项目;稳步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一体化发展;初步建成成渝智慧高速公路,实现车联网示范和应用一体化发展。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实施路径上,特别强调要求创新驱动,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纲要》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基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2013年,国家出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明确未来20年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提出到2030年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016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又提出“初步建成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使其成为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

成都一汽大众汽车生产线。摄影/曹铁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针对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的城市或地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是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重大技术研发和促进技术产业化的大型开成都放式研发基地。

目前,国家已经批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此次《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成渝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比如,成都聚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65所高等院校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处于全国城市第一方阵。不仅如此,成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500多万人,市场主体超30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超6100家,企业和人才资源十分丰富。

不仅如此,成渝两地有三线建设形成的比较好的基础条件,科研院校比较集中,也是全国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军民融合特点突出。

丁任重表示,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时,两地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以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依托,建立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金三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不断提高成渝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纲要》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

成都提出构建高效融合的“两区一城多点”空间布局;构建开放融通的“多层架构”创新布局,统筹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创新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成渝两地汽车产业
脚下较量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