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携手 共建美丽新世界

2021-12-08 01:23卢燕金韬
绿色中国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物生态

卢燕 金韬

金秋十月最热的词,生物多样性一定位列前茅。因为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因为中国政府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式发布。如果你认为,生物多样性离我们太远,摸不着看不见?其实,家里的陈设、你养的宠物,每天的买菜做饭都和生物多样性有关,它就在你身边。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在COP15上,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给出的答案。一次大会让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一份白皮书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智慧。

成果丰硕  达到预期

COP15第一阶段会议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举办的全球性会议。特别是习近平主席视频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务实有力的东道国举措。同时,会议发布《昆明宣言》,生态文明论坛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为将于明年召开的第二阶段会议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凝聚了广泛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5天的会议成果丰硕、亮点纷呈。会议达到了高层政治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预期,汇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有力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峰会并致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云南省等相关部委和省市领导主持并出席了会议。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

COP15的顺利召开、圆满结束,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会后接受采访时如此评价这次大会,同时她称赞大会:“非常成功”并且“达到了所有预期”。

10月11日?13日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包含领导人峰会、部长级全体会议和部長级圆桌会议。9位国家政要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领导人峰会,119个缔约方、26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125位部长级的代表,及24位驻华大使出席会议。会议围绕COP15“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开展高层政治对话。通过会议,与会各界提高认识,谋求共识,展示政治意愿,完善治理举措,增强国际责任,达到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的目的,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和磋商提供了政治保障。

会议达成三项成果,一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高级别的政治推动力。峰会上,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呼吁,各国要团结一致,采取务实行动,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部长级会议期间,与会的各国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一致认为,要加强国际协作,尽快采取行动,促进知识创新和惠益分享,加大资金、技术和能力保障,为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注入强大的政治动力。

二是发布了《昆明宣言》。经过充分协商通过的这份宣言是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动力,促进全球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迈进。

三是宣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举措。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

在10月14日?15日举行的主题为“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的生态文明论坛,分为7场主题分论坛并形成了10余项成果。最后的闭幕式上还发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呼吁各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此次大会如同一个缩影,见证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诠释着生物多样性之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景记录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世界上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然而,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在COP15召开之前,10月8日中国政府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式发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

白皮书显示,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越来越多珍禽异兽正在回归,越来越多的植物得到保护,万物生灵展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今年全球动物界顶流“网红”非云南那群野生亚洲象莫属。从北移到南返,象群迂回行进1000多公里,中国政府与群众的护象行动赢得世界肯定。白皮书介绍,通过多年保护,我国境内的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增至目前的300头左右。

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1.18万处,面积超过1.7亿公顷,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5%,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固碳量约占全国总固碳量的45%。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长江江豚频繁亮相;麋鹿、普氏野马等野外种群从消失到恢复重建; 藏羚羊之“万羊齐奔”的壮丽景象再现青藏高原……一组组数据、一幅幅画面,见证着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这份白皮书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无疑是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景记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中国保护与全球保护的良性互动起到了助推作用。

这份白皮书全面总结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理念、重要举措和进展成效。从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四个方面,向大会、向世界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成绩单”,充分彰显了中国始终做万物和谐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责任担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护成效不断提升

白皮书开宗明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坚持制度先行、统筹推进;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白皮书把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放在重要位置,指出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互补充

记得今年“进村”的东北虎“完达山1号”吗?这是中国首次成功救护并放归的野生东北虎。为促进东北虎、东北豹栖息地维护、恢复和改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不久的将来,“林深藏虎豹,众山皆有之”的场景将再现。

这就是白皮书中提到的优化就地保护体系的成果。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2015年以来,先后启动三江源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相关自然保护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5只。

在迁地保护方面,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持续加大力度,建立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建立植物园(树木园)近200个,保存植物2.3万余种;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6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相互补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中国还开展了20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工作,这些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综合保育工作为人类恢复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任海说。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3.6万余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超半数物种是中国特有。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等保护措施及通过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守护着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也是守护遗传多样性,守护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说。

全民倡导 重在行动

记得在COP15开幕式上,身穿传统特色元素的金丝黑裙亮相的“河狸公主”初雯雯吗?这位90后的姑娘在过去的4年里,与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一起,动员超过100万名90后小伙伴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的自然保护公益活动,种下了41万棵灌木柳树苗,因为它们是河狸的口粮。还发展了190户牧民成为自然保护巡护员,并建立起阿尔泰山在中国境内的第一所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4年来,我们帮助蒙新河狸由162窝提升到190窝,取得了促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20%的好成绩!”初雯雯在大会发言中,极具说服力地展示出这组数据。

这喜悦的收获,也让初雯雯信心满满。“其实,完成每一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在看到成效时都会激励鼓舞我们。那预示着,我们选择的路线没有错,选择的方式没有错,照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就会更好地帮助到野生动物。”

“河狸公主”的努力是白皮书里中国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的最好例证。

白皮书指出,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基本形成,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参与度全面提高。中国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六五环境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活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各类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南和规范。成立长江江豚、海龟、中华白海豚等重点物种保护联盟,为各方力量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起的“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全球伙伴关系”(GPBB)倡议,鼓励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实施修复生态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白皮书指出,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魏辅文指出,中国近年来科学实施全球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修复、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工程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及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增长面积中25%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他介绍,基础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科学支撑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和中科院启动了多个重大生物多样性调查、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项目,加强了战略生物资源平台及野外研究台站网络建设,实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呈现出国际领跑态势。

重塑人與自然的关系 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在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中国创新生态空间保护模式,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起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性的生态支撑。

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也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有效保护了生物物种及其栖息环境。

为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

白皮书指出,近10年来,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种子法、长江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重视生物安全  阻断外来入侵

昆明北郊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万余种,有望存活几十年甚至上千年。这座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基尤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等一起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

今年,中国分别调整更新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名录,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和300种(类)野生植物,将豺、长江江豚等65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兰属植物几乎所有种列入新名录,保护范围和力度进一步加大。

白皮书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颁布实施生物安全法,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和管理,中国于2016年成立了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入侵专家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于2020年正式颁布。此外,针对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建立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防控灭除和监督管理。

任海说道:“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作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他表示,农业农村部已经建立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及试验站系统和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科技创新联盟。此外,多个省级政府也建立了相关的研究体系保护种质资源。

多年从事育种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认为,优异的种质资源是种质创新的基础,只有保存好这些种质资源,我们才能进一步地去发掘有利的基因,有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库,才能不断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李维薇则表示:“中国在海关都有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一些外来入侵物种进入,同时,也在研究入侵物种的利用,比如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通过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将其影响降至5%以下。我们也在研究将其作为饲料、虫草进行资源化利用。”

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白皮书指出,加快行业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进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尤为重要。在发展的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前提,减少生物多样性压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保值增值,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内生动力。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折射出中国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

村民胡斌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村里开山挖矿、炮声隆隆、粉尘漫天的景象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前些年来,关闭矿山修复生态,余村四季皆有景。4年前,在外打拼多年的胡斌回家乡开起了客栈,生意红火得很。

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生态护林员,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乡村游、生态游让百姓更富、生态更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走出双赢之路。

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扩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各地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具体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积极履行国际公约  深化全球合作

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广泛协商、凝聚共识,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徐靖介绍,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文本在肯尼亚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中国成为最早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此后又批准并加入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中国积极采取行动,扎实履行公约,将公约规定的义务落到实处。她解释道,报告国家履约进展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的义务。中国始终严格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相关议定书义务,按时高质量提交国家报告。2019年提交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评估了中国在执行《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一战略计划由缔约方大会审议通过,确定了全球在2020年需要实现的20个生物多样性目标(即“爱知目标”),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纲领性文件。

她说道,第六次国家报告评估结果显示,中国生物多样性履约取得积极进展。实现并超越了设立陆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爱知目标”,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可持续管理农林渔业、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等13项“爱知目标”取得良好进展。

在任海看来,履行国际公约要注重促进生物多样性相关公约协同增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其核心是提升国家水平的整体行动而非公约本身行动。在履约过程中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广泛协商、凝聚共识,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魏辅文指出,中国积极组织和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及磋商,力争达成平衡体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三大目标、兼具雄心和务实、照顾发展中国家关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新动力。作为“变革性措施”的推动者,中国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有力政策行动,为国际社会应对挑战提供了重要参考。“生态文明”被写入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主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高度认同。

魏辅文认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保护生物学研究迈上新台阶,未来我们要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为契机,踏上新征程,以科学研究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更大的贡献。

徐靖表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大会的重要成果。中国积极参与制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战略文件,通过总结梳理国内履约经验,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生物多样性就在你身边

白皮书犹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景记录,记录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点点滴滴和累累硕果。其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只在深山老林,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

“随便找一处菜市场,你就能发现许许多多种作物、动物,他们为我们的饮食贡献了多样的营养。”李维薇说:“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在农贸交流食物不断丰富的今天,全球大量的本土食材被新品种替代。”

你看,名字中带“西”字的蔬菜,如西兰花、西红柿、西葫芦,大多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名字中带“胡”字的,则大多是张骞从西域引进的品种,像胡椒、胡萝卜、黄瓜(黄瓜以前名为“胡瓜”)等等。“生物多样性在菜市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李维薇说。

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书中的文字,更是鲜活的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人人当责。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挑战,全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万物呼救,要人回答。当人类站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时,面对危机和挑战,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COP15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共建美好家园,这是来自中国的庄严承诺。共建美好家园,这是来自中国的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
生物生态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