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及优化路径

2021-12-08 00:57袁明达周方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旅游业乡村振兴

袁明达 周方

摘要:梳理总结了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旅游业;乡村振兴; 模式;问题; 优化路径;湘西州

中图分类号:F320.2;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11-0084-06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11.018

Necessity and Suggestions of Plan of “Longshu” Potato into Tibet

Lü Heping 1,2, CHEN Fu 3, ZHANG Wu 1,2, ZHANG Tongtong 3, LIANG Hongjie 1,2, WANG Ming 1

[1. Institute of Potato,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Gansu Province Potato Seed(Seedling) Virus Detection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Center,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3. Gansu Yihang Potato Industr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ised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Xizang and necessity of the “Longshu” potato into Tibet,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tato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production in Tibet,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action plan were expounded, and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advice for the “Longshu” potato into Tibet plan.

Key words:Potato; “Longshu” potato into Tibet; Tibet; Potato industry; Production statu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旅游业有着宽辐射面、高关联性、高性价比等特点,是拉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经。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利用欠发达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以旅游特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快速增长,突破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困境。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长期以来受历史、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发展旅游业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梳理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路径,以更好地巩固湘西州脱贫成效,为湘西州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工作指明方向与目标。

1   湘西州旅游资源现状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     1 546 km2,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辖吉首市和永顺、龙山、花垣、保靖、凤凰、古丈、沪溪7个县。湘西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气候特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6 项国家级“非遗” 保护名录及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老司城 [2 ],湘西州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表1)。

2   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模式

由于湘西州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异,开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条件也不同,所以采用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间并不是完全区别分离的,只是某一模式特征在某一地区更加突出明显。

2.1   农旅结合模式

农旅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为基础,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农业特色吸引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的游客前来体验休闲,进而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旅游收益的一种新型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形式。例如,花垣县的十八洞村以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依托,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业生产体验旅游,开发以农家乐、文化旅游节目、文化景点为主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目前观光休闲游大部分是农家乐形式,为游客建设了大型服务中心和旅游停车场,提供导游服务和环保车服务。定期对负责农家乐餐饮的村民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和培训,保障给游客带来优质的农家乐餐饮服务。在对农家乐管理上,按区域对农家乐进行编号,实行统一分组接入、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价格、统一推广的五统一捆绑式经营管理模式[3 ]。在农产品销售上,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在当地大面积开发建设猕猴桃种植基地并与有较强实力的县级苗汉子野生蔬菜合作社达成长久合作关系 [4 ],带动十八洞村的就业人口 1 000 余人,每户村民年收入增加0.5 萬元以上。

2.2   特色村寨模式

特色村寨模式是指在少數民族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特色的民居建筑、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开展特色民俗旅游,以此改善当地村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增加农户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湘西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连片的苗族村寨已成为旅游一大特色。以德夯村为例,该地以苗族传统风情为特色,积极发展特色村寨旅游。由于地处山脉交接处的峡谷间,德夯村的苗寨大部分都依山而建,造型独特,被称为“栖息在峡谷中的醉美苗寨”。青瓦木板屋和吊脚楼是这里的特色民居,其石刻木雕、窗花、彩绘更是精妙绝伦。为游客修建苗族文化风情体验园、苗族文化展览馆、苗族文化广场和大型综合文化旅游接待中心。依托当地民族文化遗产苗狮、苗鼓、苗拳、苗歌,举办“百狮会” “苗鼓节” “赶秋节”、迎客拦门对酒歌等民俗活动[5 ]。德夯村利用天然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苗族特色人文资源,不断推出“万年峡谷、千年苗寨”“天下闻名苗鼓之乡”等具有苗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当地农家小旅馆已有50多户, 苗族文化元素商店达80多家,就业需求量的增加缓解了当地剩余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2.3   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融合模式是指以当地特色产品为依托,打造品牌产业,并将主打品牌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农户就业、增加收益,实现脱贫。莓茶作为永顺县的特色资源,历史悠久,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莓茶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利用企业的带动效应来促进茶莓产业的快速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6 ]。该模式不仅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种植基地和优质的茶苗,还提供部分资金扶持。对农户进行莓茶种植、采摘、加工等技术方面的培训。莓茶的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企业统一负责,为农户提供包装、物流、销售等方面的保障。除此以外,全县以莓茶产业为主线,以该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发生态农业休闲、茶种植观光园、茶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形成产业融合、持续发展格局。目前,永顺县已发展莓茶产业1 466.67 hm2以上,实现产量900 t以上,销售收入高达1.5亿元,带动全县1.5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4   景区带动模式

景区带动模式是指利用景区发展聚集的名气和带来的客源市场,结合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实现景区带动附近贫困村落经济发展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形式。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以夯沙乡的吕洞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夯沙乡由夯吉、梯子、吕洞等5个村落组成,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开发的重点村均享有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乡村振兴开发政策。吕洞山是AAA级旅游风景区,有着丰富的山地文化景观,依托布瓦壁、龙潭公园、大峰冲瀑布群、吕洞河峡谷、黄金茶场、双心池等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自然文化休闲旅游,建设了金洛河景区、苗家民族风情园等。为提高村民的收益,政府组织村民成立农产品合作社积极发展生态绿色产品,景区依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安排村民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特产品,最后一并回收、注册和销售[7 ]。另外,依托景区创建的多家农家乐,解决了一大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并对农户进行就业培训和开展政策性创业就业服务。夯沙乡以“吕洞秘境、苗祖圣山”为主题接待游客的人数年年攀升,旅游总收入近年创历史新高。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夯沙乡带来巨大的改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提高。

3   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开发层次不够, 经济效益偏低

湘西州具有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开发的旅游类型大多数以初级原生旅游为主,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只停留在休闲观光浅层次上,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地方特色,同质化严重。未能将湘西州的民俗文化、人文风情等地域特色作为核心进行包装,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大多数游客基本上都是白天游览一两个观光景点后返回,无法体验到乡村旅游的乐趣,不能拉动消费[8 ]。另外,由于湘西地区旅游产品大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含量较低,质量参差不齐,各地出售的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结构单一、档次不够、缺乏创意等问题,对游客来说纪念价值不高,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购物体验,难以将旅游资源转化成品牌产品,所带来的旅游收益偏低,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不明显。

3.2   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优秀人才是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效益得以长效发挥的内源动力。湘西州处于偏远民族地区,缺乏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专业规划和管理人才,一些参与旅游项目“挑重担”的人员缺乏旅游开发方面的经验,导致有些地方出现旅游开发经营力度过大,只注重获得规模效益,没能考虑到环境容量是否足够,使当地的部分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9 ]。另一方面,由于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解不够深入,简单片面地理解旅游观光和农村体验,极少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不会考虑到旅游项目是否会出现同质化问题,更多地注重旅游本身的开发,局限于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的远见,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3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机制不够完善, 乡村振兴效果不如意

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中,政府的作用是确保旅游产业链优化和乡村振兴机制能够有效运转的关键。但从目前湘西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当地市场调研的不充分,只重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数量的增加,不重视乡村振兴质量的问题,导致乡村振兴举措盲目跟风,乡村振兴项目大都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村民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10 ]。另外,湘西州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不均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95%以上的实际经营主体都是外来经营者,大都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旅游经营者入驻本地区,流向城市和外地的利益远远多于流向乡村[11 ],忽视了农民对土地使用和利益分配上的需求,当地村民实际通过旅游获得的收入往往很少。

3.4   村民参与度不够,乡村振兴进程受影响

湘西地区很多村民思想落后,目光不够长远,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表现出不理解、不重视,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中没有投入较高的参与热情。在湘西地区旅游景区内,有一部分当地村民担任旅游从业人员,大都不具备专业的旅游从业技能,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能力不足,加之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对岗位培训的不重视,缺乏对农民在服务意识、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导致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屡次发生粗暴对待游客、服务质量下降的负面事件[12 ],对湘西地区的旅游品牌和声誉造成损害,大大影响了欠发达地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另外,村民们的创业项目多数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体力劳动的状态,真正能够依托旅游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贫困农户较少,未能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长效机制[13 ]。

4   湘西州旅游助力鄉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4.1   丰富旅游开发形式,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也在不断升级。在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开发中应加大特色民宿、夜景游览、民族文化体验、主题研学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游客为中心,在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相结合的同时注重对创意旅游的开发,可以加入更多沉浸式、互动式、创意式文化体验元素,以增加旅游项目的乐趣,提高游客参与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使湘西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具有互动性、创意性和艺术性[14 ]。要进一步打造湘西地区旅游品牌优势,创新生态旅游增长点,提升旅游竞争力和旅游产业的活力,促使游客量稳定增长,发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另外,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增加其多元化、个性化,通过文化创作赋予旅游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将风土人情资源与旅游文化产品有机结合,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特色和价值[15 ]。

4.2   培养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专业人才, 增强旅游开发实力

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想取得长远发展的成效,就需要专业的人才加以推进。特别是对于人文风情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振兴效益的提升,更少不了专业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人才的参与。政府可通过向社会发布湘西州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成就的人才,制定人才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人才[16 ]。同时,也要利用好本地的人才资源,注重对本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乡村振兴相关部门可与大型旅游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或者与高校就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加强合作,开设专门专业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专业人才的供给数量。对现有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提高当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重要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 [17 ]。

4.3   健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机制, 保障脱贫效益

首先,政府应认清自身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战略规划的制定、政策的落实、问题的协调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要将各地景区的发展和农村地域特色、农户就业、农业资源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各地人力和物力等优势的同时,拓宽旅游产业链,帮助农民建立长效机制。其次,政府要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树立坚持将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吸纳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进展中来的理念,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接待服务规定等一系列制度。最后,政府要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以防止返贫现象的产生为目的,从扶智和扶志上对贫困人口进行甄别及技能方面的培训,做好利益补偿工作,并对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4.4   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农户参与意识

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和加强参与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要结合湘西地区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完善对农群众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调动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中来,提高村民经营乡村旅游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首先,要对农村的详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准确地整理相关信息,保证培训工作的时效性。其次,要鼓励和促进旅游相关高校、服务组织、旅游规划专业组织深入湘西地区做好乡村旅游知识的宣传[18 - 20 ]。最后,结合湘西州各地区实际情况,邀请在研究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领域有所成效的学者到村落里定期举办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知识培训班,解答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可操行建议;做好对农户在旅游接待、旅游营销、旅游产品创意性等方面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识,还可以增强农户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俊峰.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21(3):58-63.

[2] 李   锦.  城乡空间转换与湘西土家族文化特质传导[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5):5-10.

[3] 许   建.  湘西十八洞村“旅游+农业”式精准扶贫中稳定脱贫的思考[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6):53-55.

[4] 王星月,刘   沛,张   成,等. “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探讨[J].  湖南农业科学,2017(3):97-100.

[5] 王   群,孙   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

16(4):94-96.

[6] 王维佳.  产业融合理念下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2020(12):50-51.

[7] 王   慧.  基于旅游扶贫视角的景区带村发展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2019,37(5):48-52.

[8] 昌晶亮,余   洪.  大湘西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  旅游纵览,2020(6):177-178;181.

[9] 吴云超.  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10] 郑   坤,张立镜.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探析——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J].  商展经济,2021(4):41-43.

[11] 王诗雯,汤滟文.  河南省云台山景区生态旅游扶贫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9(27):11-12.

[12] 谭宗梅.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探析[J].  经济师,2017(7):177-178;180.

[13] 谢正发.  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旅游扶贫模式比较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18):32-33.

[14] 石   萌.  乡村经济振兴数字化道路与产业模式选择[J].  农业经济,2020(12):33-35.

[15] 朱珈莹,张克荣.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20(10):59-64.

[16] 胡   庸,陈建设.  借助精准扶贫生态力量深度发展湘西州生态旅游[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6):96-100.

[17] 龙安娜,张   英,游葭露.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  民族论坛,2016(11):87-91;107.

[18] 漆   悦.  试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J].  中国集体经济,2020(29):3-4.

[19] 刘   泉,董廷旭,黄文军,等.  绵阳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J].  甘肃农业科技,2016(5):73-76.

[20] 谢   飞,覃湘芸.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可持續发展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21,52(7):85-88.

(本文责编:杨   杰)

收稿日期:2021 - 08 - 19

基金项目:湖南省生态旅游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湘西州旅游扶贫模式、绩效与策略研究”(STLV2012)。

作者简介:袁明达(1981 — ),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成长与区域发展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18638707223。Email:zf469389703@163.com。

执  笔  人:周   方。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旅游业乡村振兴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