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何以值得称颂

2021-12-08 04:05秦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蒙田哲人高中学生

短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热爱生命》作为其中之一,却正是以文之“短”而体现出了生命的“厚重”。厚重的生命当然是值得赞颂的!这一结论似乎来源于人的直觉,或者说每一个对生命有过思考的人,在面对这一判断的时候,都会直觉性地给予认可。然而,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自然,未经审视的人结论难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实际上,凡是对生命有过思考的人一定是理性的人,理性意味着既知其然亦想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这里可以很自然的提出一个问题:生命可以值得称颂?要回答这个问题,自然还需要对《热爱生命》进行解读,这个解读既是面向《热爱生命》这段文字的,也是面向作者的。《热爱生命》是十六世纪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1533~1592)的随笔之一。作为一种文体,随笔在西方文学中被称作“Essay”,它比纯粹的散文包容性更广,也显得更随、自如,更不拘一格。[1]解读课文,既需要认识到文体的特征,更需要透过文字,寻找作者的观点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哲人们的生命观

有人说,热爱生命是每一个会思考的人由衷发出的呐喊,也有人说生命是文学艺术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这个角度看法国作家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和死有更多感悟。在解读课文时,不妨从“哲人”的视角去进行。

课文中提到了哲人——“哲人”的习气。显然,通读上下文可以发现,这里加了引号的哲人是作者批评的对象,因为在这样的“哲人”的眼中,表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轻视——只是将生命打发、消磨。

生与死在西方语境里并不是需要刻意回避的话题,经典的“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就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相比较而言,中国人一般忌讳谈论死亡,觉得这是一个不祥的话题,孔子的学生有一次问老师“何为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你连活着都没搞清楚,怎么会知道死呢”。[2]孔子是中国大哲,孔子在面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时作出的回答,反映了其内心所倡导的要将时间、精力花在“生”的事上的态度(当然,孔子回避死并不意味着其没有思考过生死,比如“自古皆有死”“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儒家态度延续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尤其是接受了中华传统熏陶的人的直觉性认识。

而在作者看来,生命不仅富有乐趣,而且这种乐趣还应当伴随着生命的始终。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说“生之本质在于死”,将兩个截然相反的事物统一到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读到这些文字,就可以发现文中的“哲人”其实并非真正的哲人,真正的哲人应当是作者自己,而这篇文章之所以得以流传,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死观。

二、生命何以值得称颂

在作者看来,生命之所以值得称颂,不仅是因为“生”,也是因为“死”。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对死的常常思索进而有了坦然的态度,因而才得出“生命值得称颂”的结论。

作者说生命值得“称颂”的时候,是将其与“富有乐趣”放在在一起说的。这两者是什么关系?在笔者看来,是因果关系:因为生命“富有乐趣”,所以生命才值得“称颂”!这一因果关系可以得到文章最后一段的有力证明: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没有乐趣,何来“乐于生命”?那有了乐趣又何以乐于生命呢?文中说,“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增加生命的分量”,也就是“抓紧时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剩下的生命……过得丰盈饱满”。这一因果关系还可以在蒙田的另一则随笔中得到证实:蒙田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例子,说苏氏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忍受各种各样的非难,但却愿意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在蒙田看来,这是真正的乐趣,并认为正因为如此,苏氏才被称之为圣贤。

那“乐趣”又从何而来呢?课文同样给出了答案:生活乐趣的大小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稍加解读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人关心自己的生活时,一定是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期待的。对生活越是充满兴趣,越是充满期待,那就会越关心生活,兴趣也就会上升为乐趣,乐趣自然也就会提升个体对生命的体验质量。

这样的一种进步的解析,理清了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那就是:对生活越关心,那么生活的乐趣就越多;有了对生活的乐趣,自然也就乐于生命;乐于生命,所以生命值得称颂!简言之,生命之所以值得称颂,就是在对生活的关心中体会到的生命的乐趣。认识到这种逻辑关系,才能看出《热爱生命》这篇随笔所包含的丰富哲理,而站在学生的角度也才能读出本文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其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生命去提高生命质量。[3]

三、“热爱生命”的解读智慧

笔者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曾经多次思考过一个问题:将这篇课文引入高中教材,是想给高中学生传递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如同上面所说的那样,中国人一般是忌讳谈论死的。高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难免对死这个话题有所顾忌。那么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不是只能够从“热爱生命”的角度只讨论“生”呢?正如有同行所问的那样: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深入理解什么是“乐于生”的生活态度,“生之本质在于死”“增加生命的分量”,特别是区别“消磨光阴”与“领略美好的时光”是有难度的,因此哲理短文的教学更需要教学的智慧。[4]

在笔者看来,解读本文确实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体现在既依靠学生的生活认知,又体现在基于学生生活认知的适当突破上。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正面引导学生认识“热爱生命”,侧面引导学生感悟生死,用对生死的感悟来促进对生命的热爱的感知,这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智慧。实际上,蒙田在另一篇名作《直面死亡》当中,曾经这样说:“对死亡的熟思就是对自由的深思。谁学会了直面死亡,谁就不再被奴役,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推动生命并不是坏事时,谁就能坦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将这样的一段描述呈现给学生,是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感悟的(笔者曾与多个学生进行过对话,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生死有过许多或深或浅的思考),相对于上一代人而言,他们更愿意面对这个话题。

同时,《直面死亡》的引入与《热爱生命》也是呼应的,因为如果不能做到“对死亡的熟思”,那是不可能“增加生命的分量”的,是做不到使生命“过得丰盈饱满”的。这是一种辩证认识,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当学生参悟了这种生死关系时,就可以在对死的认识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真正理解何为“热爱生命”。这个时候再回到课文一开始所说的“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赋予”过程其实不只是概念的延伸,本质上正是在理解了生死意义之后,将对生命的热爱的理解融入到这些词语中。这是一个将内在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注入到外在的文字中的过程,这种蕴含了生命理解的文字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在阅读者的心中播下“热爱生命”的种子,当教师带领学生解读《热爱生命》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播种的过程。

如果要为这样的智慧解读寻找一个注脚的话,那笔者愿选择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向死而生!

参考文献:

[1]钱虹.新教材语文名篇导读:一曲丰盈饱满的生命赞美诗——读蒙田随笔《热爱生命》[J].名作欣赏:鉴赏版,2003(2):33-34.

[2]闵雅俊.生之本质在于死——蒙田《热爱生命》有感[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5(5):65-66.

[3]何琪,粟俊.解读蒙田的《热爱生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42):2-3.

[4]文勇.追寻探究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热爱生命》课例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6):47.

秦颖,江苏省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蒙田哲人高中学生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生活上的哲人
在阅读的乐趣中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
妙 答
妙答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蒙田笔下“旅行”一词的研究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