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中的一缕悲风

2021-12-08 04:05龚彦丹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仕途赤壁赋苏轼

高中语文的文本解读,所追求的应当是一种完整认识、辩证认识,这对于传统的文本解读思路而言,是一种突破与挑战。所谓完整与辩证,就是指文本解读的视角是多元而非一元,价值取向是复合而非单一,尝试站在多个角度并获得对文本的多重理解,是完整与辩证的应有之义。于是,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就要本着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理去面对文本的每一重含义。

苏轼的《赤壁赋》总被认为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是千古美文、千古妙文,这一判断自然是有其道理的。站在这个角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将本文当作一个心路历程的展示平台,然后带领学生走进黄州时候的苏东坡,看他如何在身处困境时突围出彩的。[1]与此同时,对本文的解读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这种诗情画意当中,要知道苏轼被贬黄州,对于他而言既是仕途的重大挫折,同时更是心灵上的巨大打击,一个自负有才的文人因为诗案而折戟,要从中走出来又岂是解读者的一番推理那么简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不能真正走入苏轼的内心,如果不能在解读中感受作者借助于《赤壁赋》吹来的一缕悲风,又怎么能说是一种完整、辩证的解读呢?故而,先去感知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再去感知作者心中的一缕悲风,就成为解读本文的一个重要取向。

一、诗情画意

在苏轼笔下的许多诗词当中,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意境,也正因为如此,苏轼才以其冠绝千古的才情受到历代读者的倾慕。其中,《赤壁赋》则是以其高邈难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这个文境,首先体现在作者所描述的山水意境上,在解读的时候通过这些文字,往往可以获得一种情意认知,而当这种情意与山水诗画结合在一起时,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就不再那么肤浅了。

譬如,“清風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一句,可译为: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即使以初中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也能够感知到这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情形——有清风,有明月;有微波,有美酒,更可闻弦歌而知雅意。

应当知道,这种对诗情画意的感知并不只是属于读者的,更是属于苏轼本人的。站在苏轼的角度,站在一个负有一身才华想报效国家朝廷的人的角度,在其仕途遇到挫折的时候,其眼中如诗画般的山水会是什么样的呢?正常情况下,入眼是山水,心思却还在朝堂。因此一般来说,失意仕途的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更多的是为了将仕途的一时失意暂时忘却,用山水之美、自然之意、诗画之境来冲淡自己内心的忧郁,这是人之常情,自然也是苏轼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必然的,因为山水中的诗情画意确实能够拓宽一个人的视野,开阔一个人的胸怀。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此,诸葛亮的“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也是如此。所以说,诗情画意对于苏轼来说,看到的是如诗画般的山水,所追求的是内心烦恼的忘却与情意的生成。

二、一缕悲风

然而,所谓寄情于山水其实也只是“寄情”而已,在回归了自然生活之后,还需要面对失意与落寞。所以说在《赤壁赋》中,苏轼的山水情背后,还是有一缕悲风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人如此评价:对于这篇旷世之作,人们可以读出作者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超旷的胸襟、缥缈的禅意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显然,这种解读依据的是“言为心声”的理论,采用了“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所作的阐释,虽未为不可,却不免有郢书燕说之虞。[2]这样的评价虽显直接,但也不无道理,也就是说如果只读文字表面的含义,那是很难读出文中真意的,真正站在苏轼的角度或者说站在一个失意者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发现,即使入眼的风景再美,也难掩心中的悲凉。

于是,我们读到了文中这样的一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样的文字写着“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虽说“情思悠远,眺望美人”,然洞箫和曲,所闻却是“呜呜”之声,且“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以说,这样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心中的悲凉,正是秋(壬戌之秋)风话悲凉。

又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读至“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感知到的不可谓不是风景,作者亦说“吾与子之所共适”。然而作者的内心呢?答案是“托遗响于悲风”!

三、写意人生

无论是风景,还是诗情画意,又或者是悲风,其实就是写实以及写意,又或者是写所见及写所思。有研究认为,苏轼本身是一个善于运用奇妙的联想来阐释人生哲理的人。从人生经历的角度看,苏轼一生实际上是坎坷的,尤其是其仕途,更因多个事件而显颠沛流离。此种情形下读苏轼的作品,尤其是读《赤壁赋》,既可以读到其保持豪迈超旷的心态的一面——虽宦海沉浮,但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同时又读到悲凉的一面,“乌台诗案”造成的打击,在苏轼的心中不可能是和风,只可能是悲风。面对这样的矛盾人生,苏轼以其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领悟,使得他反省自己的内心,努力让自己变得淡泊、通达,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以及相应的作品。[3]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解读《赤壁赋》的时候,并不总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而是将其纳入了艺术的视界。事实上,历代书画家可以说在不断书写着《赤壁赋》,并以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赤壁图”,这反映了人们对《赤壁赋》的无比喜爱和推崇。站在艺术的视角解读《赤壁赋》是有价值的,因为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认知当中的。《赤壁赋》既有写景亦有写意,其具备了山水画构图的所有要素,于是我们看到了“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等极具绘画美和多重象征意味的作品;于是人们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读到了《赤壁赋》所表达出来的宇宙无穷、自然永恒,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有人认为这样的解读结果实际上是揭示了人生悲剧意识的根源——悲风亦来自于此。这样的认识,客观上也是契合中国文人心灵的。当《赤壁赋》在写景与写意中描述出诗情画意中的一缕悲风时,也可以读到其中的“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4]这在客观上既帮助苏轼自己、也帮助读者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从而能够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去实现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这对于读者而言,实际上是最大的解读意义。

总体而言,苏轼以其从容、旷达、豪迈、坚韧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具有鲜明人格范式的意义。这对于课文解读来说,是最需要认识的。在认识到《赤壁赋》对书画艺术创作、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文化人格的塑造都有巨大的影响的同时,再回到作者的笔触之处,就可以将山水中的诗情画意与一缕悲风结合起来,这样的相悖又融合的认识,可以奠定文本解读的基础,可以引领学生乃至于教师沉浸到文本的最深处。

参考文献:

[1]师玲,涂军.清风明月沈铝华——《赤壁赋》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3(1):60-63.

[2]俞泽峰,梁秀慧.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46-48.

[3]帅丽梅.心境悠悠水榭无香——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6):15-19.

[4]张克锋.历代书画家的赤壁情怀——苏轼《赤壁赋》在书画中的接受[J].中原文化研究,2015(03):121-125.

龚彦丹,云南省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

猜你喜欢
仕途赤壁赋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仕途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