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度:气格超迈 台阁之风

2021-12-09 07:59雪凡
中华瑰宝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楷楷书草书

雪凡

沈度篆、隶、行、楷皆擅,尤以楷书称绝,更因『台阁体』被皇帝赏识而享誉书坛,影响明初百余年,一直延续到清代,被誉为『台阁体第一人』。

北京大钟寺有一口青铜大钟,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被称为“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除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之外,还以钟身满铸阳文楷书约23万字的经文称绝于世。这些经文书写法度谨严,字体工稳、挺秀规范,堪称楷书经典之作。书写者就是明初书法家沈度。

台阁书风第一人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所谓“台阁体”书法,是指直接为宫廷服务,迎合皇家审美标准而形成的一种规范化、模式化书写方式。这里的“台阁”本指尚书(系古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官),因尚书台在宫廷建筑之内,故有此称,后来被用作官府的代称。

台阁体的形成与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有很大关系。明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对政务公文十分重视,为适应朝廷书写内制(系皇帝文诰)、外制(系中书机构所撰诏敕)的需要,培养了一批宫廷书法家。洪武年间,台阁体初露端倪,以中书舍人詹希元、宋璲、杜环等人为代表,但此时并未形成统一规范,大多还保留一些个人的书法特征。直到永乐年间,沈度被招入翰林院,台阁之风逐渐形成,并一度风靡朝野。

沈度博学经史,文章练达,书法精湛,很有才华。洪武年间,他中举却受人连累,被贬谪去了云南。明成祖即位后,向四方征招善书之士写外制公文,又挑选写得好的28人进入翰林院写内制文诰,沈度便是其中之一。这些人由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黄淮统领,专门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还临摹学习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以提升书法水平。

沈度因精湛的书法技艺受到明成祖宠爱,凡是金版玉册都受命书写,其他书法家即便如解缙、胡广等书法高手也不能与其相比。他的官职也由翰林典籍一路升迁到侍讲学士。沈度还举荐弟弟沈粲做中书舍人,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人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在明初书坛与“三宋”(宋克、宋璲和宋广)并称。

《明史》称沈度书法“以婉丽胜”,李绍文在《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述:明成祖“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甚至称沈度为“我朝王羲之”,足见其书法地位之高。明成祖之后,沈度的书法依旧受到帝王青睐,影响了仁宗、宣宗、孝宗三朝。明仁宗曾临《兰亭序帖》赐给沈度,宣宗则直接学习沈度书法,“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孝宗皇帝不仅自己学沈书“日临百字”,还让身边的内侍一起学习。沈度的书法在明前期历百年不衰,与帝王的喜爱和推崇有很大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台阁之内莫不学沈书,以期像沈度一样得到皇帝的赏识。沈度对台阁体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引领作用,以沈度为代表的台阁体形成了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书法模式,渐趋完善,沈度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台阁体第一人”。

端雅雍容小楷书

台阁体的形成突显出沈度深厚的楷书造诣。沈度的传世作品多为小楷,如《敬斋箴》《心经》《不自弃说》《盘谷序》《赤壁赋》等,其书工稳净洁、秀雅亭匀。从风格上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师承晋唐,出于王羲之一系,其韵度丰神则受到唐虞世南、元赵孟頫和同朝而略早的宋克的熏陶,阴柔秀润、平和姿媚是沈度书风的主旋律。

永乐四年(1406年),49岁的沈度客居燕台真如寺,应老僧元觉之请书写《心经》附于李公麟《维摩诘演教图》之后。此册小楷《心经》姿态婉丽、平和简静,为沈度小楷书中之精品。12年后,年过花甲的沈度书写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敬斋箴》,纵23.8厘米,横49.4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作以小楷写在乌丝栏内,共计19行,每行10字。从笔法上看起笔多尖,转折多圆,宝盖右纵,长撇上翘。结字中宫紧缩,如“居”“帝”“敢”“或”“城”“弗”“事”等,颇具古趣,与元倪瓒相近,但长捺多有伸张,如“越”“足”等。此时沈度人书俱老,全篇布势疏朗,笔意柔媚,起收之势笔笔力到,一丝不苟,使转应接,飘逸流畅,已达到法度森然、技法娴熟的境地。《心经》和《敬斋箴》笔力劲道,气格超迈,结字匀停端正,用笔工致严谨,行列整饬洁净,形貌丰润淳和,呈现出端雅雍容的宫廷气韵,代表了台阁体的最高水平。

沈度引领了从永乐到弘治间100多年的书法风潮,直到“吴门书派”兴起,沈字日渐没落,不再被书坛看重,但其影响却延续至清代。有清一代的馆阁体、状元字实滥觞于沈度,可以看作沈度台阁体的延续。清代书法家王文治评沈度书云:“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誥,至今馆阁有专门。”

虽然沈度平时为皇家制诰限制了对书法意趣的追求,但是他的楷书并不刻板,矩度森严之外透着一种灵秀之气。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字不仅受到皇帝青睐,也被台阁内外、文人举子争相效仿的原因。有人对台阁体(馆阁体)持批判态度,认为其俗气谄媚,千人一面,缺少了书法应有的变化和艺术趣味。其实,这种端正平和的标准化书写未尝不是书法的一种创新,其严格的学书模式也让更多的人靠近传统,对促进书法向传统回归有积极意义。

诸体皆擅有高格

沈度的草书也造诣非凡,可惜传世作品很少。他与弟弟沈粲合作的《朱熹感寓诗八首并序》是其传世罕见的草书作品。沈度的草书受宋克影响,但是并未落入窠臼。其草书气格古雅清逸,提按分明,运笔爽利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富于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做作;字中牵丝搭笔十分自然,颇具晋唐古法,又有子昂笔意,娴熟流利。沈度与沈粲的草书用笔结字全学宋克,但沈度用笔力度和熟练程度明显要强于沈粲。之所以草书不传,可能是他把这一专长让给了弟弟沈粲,正所谓“不欲兄弟间相争也”。

沈度是一位全能书法家,除了楷书、草书,还善篆、隶、行书,后人对此评价颇高,杨士奇在《沈学士墓表》中言其“八分尤高古,浑然汉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沈度隶书《归去来辞轴》,代表了他的隶书风格特征。《归去来辞轴》为书法立轴,纵195厘米,横44.4厘米,计13行,书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一般隶书疏朗清爽的章法不同,此作章法繁密,间距很小,字距行距相同,布白全靠字型的空间变化,通过笔画让渡来调节整篇的气韵,因而虽然紧凑却不显得拥挤。从结字和笔法来看,沈度的隶书在保留汉隶质朴风貌的同时加以美化,融入楷书平正端雅的特征。此作结体方正,笔画粗细对比强烈,行笔变化丰富,特别是波磔多出尖挑,入笔、收笔多有挑锋动作,使得笔画挺秀,赋予了隶书力度美。

与《归去来辞轴》相比,故宫博物院所藏沈度另一件隶书作品《七律诗》,则更具有明代隶书的特征。此作为纸本,纵23.2厘米,横34.2厘米,计9行,每行7字,录唐代诗人岑参七律《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一首。通篇结体方整,用笔较少波磔与回转,横画方硬厚重,体势和笔法更接近楷书。沈度还以隶书为传世《陆柬之书陆机文赋》题卷前引首8个大字,个性尤为突出。从中不难看出由于沈度所代表的台阁体以小楷为主要书体,其他书体又不同程度受到楷体思路影响,其隶书整体仍然呈现出台阁体雍容典雅、规整端庄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隶书书家相比,沈度可称当时的佼佼者。

沈度虽然诸体皆擅,但是因为台阁体的影响广泛,小楷便成了他的书法标签,其他书体也因传世较少而经常被人忽略。人们所关注的还是他的台阁体宗师身份,研究重点也在小楷作品之上。如果沈度未入宫廷,或许也会各体全面开花,形成更鲜明的个性特征,为我们留下更多的精彩之作。

沈度的楷书成就在明代无人能及,单就台阁体影响来说,他足可称引领一个时代的书法大家。那些规整端秀的书法作品,即便远离庙堂,也自熠熠生辉,令后人无不赞叹。

猜你喜欢
小楷楷书草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小小书法家
张建书法艺术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