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看数据新闻人才培养

2021-12-09 01:16王月马风洁丁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王月 马风洁 丁悦

摘要:传媒生态产生剧烈变化,数据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术趋势重构了新闻生产机制,数据新闻及其可视化成为践行新闻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进而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相应的培养需求。文章通过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应用现状,探究当前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创新策略。

关键词:数据新闻可视化;人才培养;央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4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2017JG076;伊犁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开放课题“社交媒体中‘一带一路’议题区域性传播研究——以‘互联网+政务’为研究视角”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DYL2020YB010

技术浪潮推动了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闻内容生产在质量、时效、互动等层面上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数据新闻为用户提供了更优的新闻体验,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成为重要的新闻生产趋势和教育热点,提出新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求命题——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必须跟上业界步伐,改变陈旧的传统理念,注重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数据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据新闻及数据新闻可视化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通过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析、过滤与加工形成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2009年卫报作为领跑者将其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其数据博客很好地诠释了新闻的“信息之美”[1]。此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等纷纷开始数据新闻实践。我国网络媒体如搜狐、新浪、网易等的相关尝试则先于传统媒体。

数据新闻的集大成之作《数据新闻手册》(2011)认为数据新闻“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使用数字信息讲述一则好故事的能力相结合而带来新的可能性……数据新闻能够帮助记者使用数据图表讲述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2]“发掘数据关系,以此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主题,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1]。

数据可视化“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以静态或者交互的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受众,清晰直观地解释数据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从而更能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发展以及背后的意义”[1]。其体现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对新闻的可视化转换”,而其最终目标是信息传播效率的优化[3]。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使用习惯,读文逐渐让位于读图,再进一步视觉化为视频、短视频,可视化的信息生产方式对应着已成为主流的视觉化信息消费方式。数据可视化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宏观态势变化和特征,挖掘数据价值;运用图像、三维动画、仿真技术等进行创意化、趣味性信息呈现,打造新鲜的用户体验;更高效地传达信息,使海量数据及相关图表能更有力地发挥信息传递、分析规律、预测趋势等功能,节省用户时间,实现高效交互,体现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逻辑与用户服务理念。

二、央视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

央视新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于近十年进行了有益的数据新闻探索,在数据新闻可视化方面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2012年8月,央视推出《数字十年》节目,以动画的形式,生动、鲜明地向世界展现逆势前进的“中国奇迹”,取得了不错反响。此后,《据说春运》《两会大数据》《数说命运共同体》《数说“十三五”》《数说香港》《共同战“疫”》等节目都体现了较高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能力,有的节目挖掘超过甚至1亿GB的数据,带来全新的新闻体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一)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创新探索

第一,提供了描绘时政新闻的新途径。数据新闻可视化改变了以往时政新闻报道的单一性。以往的两会等时政报道,往往是会议公报的直接转述,数据新闻可视化使得新闻不再是说教色彩浓郁的政策独白。《两会大数据》中,通过立体成像和人机交互技术,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两会热点的大数据分析,包括交通拥堵、民众愿望、收入分配等,医患关系、大学生就业、中国两会全球热搜、单独两孩等主题。通过曲线、柱状图等,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数量程度的变化,更容易理解信息。“数据新闻可视化内容带来的流量比传统的图文内容平均高出30%以上”[4]。

第二,提供了知识传递、舆情管理的新方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新闻通过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和迁徙地图,清晰、迅速地介绍疫情最新情况,全力辟谣,尽力消除不确定性,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新闻1+1》结合百度大数据,报道了疫情下武汉及湖北人民在生鲜果蔬、防护物资、食品粮油、药物等方面的热点事件,给当地政府解决物资供应提供了参考。

同时,央视新闻用图表和疫情地图将各地确诊、疑似、治愈病例等数据动态展示,将专业的知识数据图形化,降低了理解专业知识的门槛,缓解了受众因未知带来的恐慌和紧张心绪。及时的数据分析使新闻更具解释性,降低了信息碎片引发的负面影响,对控制舆情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三,提供了预测未来信息走向的新视角。《据说春运》通过最新迁徙动态图展示数亿人的迁徙,制作了最热线路排行榜,展现最热线路及“逆向迁徙”现象,實时大数据成了主角。通过数据挖掘,以人员流向的变化推测潜在的信息,体现大数据的预测能力。

(二)央视数据新闻可视化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有着数十年精确新闻学传统和计算机辅助报道经验的西方数据新闻,我国的数据新闻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央视数据新闻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一是选题角度和可视化表达方式单一。从视觉传播和受众审美角度来看,直观、和谐、具有美感的视觉元素会更加吸引受众,在海量繁杂的信息海洋的也会被优先看到。而目前央视数据新闻“多采用静态统计图和动态统计图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大同小异,容易对受众造成审美疲劳”[5]。视觉上的审美疲劳的背后其实是选题模式及话语模式的雷同,新闻内容的价值内涵以及能否“直击”大众的深度诉求,是数据新闻赢得关注和好评的关键因素。二是数据库建制不完备,缺乏专业团队。因缺乏第一手数据,数据新闻的制作周期被拉长,时效性则难以保证。存在数据挖掘中的著作权侵权风险、数据采集难度大、来源模糊不清以及选题缺乏深度等问题。需要一支拥有良好用户需求感知、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数据呈现能力的持续性数据新闻生产的专业团队。三是缺乏与受众的互动,动态更新不足。互动反馈也是新闻生产创新不可忽视的环节以及获取资源的宝库,但目前的数据新闻多以媒体的单向解读为主,关注大而全的内容多于用户的参与、反馈,尚未从传者中心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同时,数据新闻生命周期较短,缺少可持续、动态更新的数据信息产品。

“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学成果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前沿同步。”[6]央视数据新闻及其可视化实践的创新与不足,为我们从业界视角提供了审视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参照。

三、数据新闻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教育既要培养能够运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手段讲故事的人,更要培养有认识和判断能力、有职业精神、会寻找和挖掘有传播价值的故事的人。”[7]媒体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争,而数据新闻人才也绝不能仅懂“数据”,其能力要求是“价值层面—知识体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多维体系。据此,提出如下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价值层面:全人理念下的文化创造者和社会服务者

传媒是社会公器,为整体人类理想和社会运行服务,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文化,呈现社会的同时改造社会,连接人的同时塑造人。所以传媒从业者如何做“人”,如何理解“人”的权利、义务、人性与幸福,如何认识社会——这些价值层面的判断直接影响到传媒的信息选择和文化建构,很难想象,狭隘的、奴性的、低级趣味的传媒从业者能将社会引向富强民主与自由平等。尤其在技术崇拜与技术焦虑的语境下,人与技术的良好互动关系更需要坚定的价值立场和从“人”出发的价值判断。“职业新闻的一切努力,无非就是要使新闻权利和媒体权利回到人,而不是回到机器与数据。”[8]

(二)知识体系:全学科融合、文理融合的终身(快速)学习

数据新闻就新闻传播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据统计、艺术设计等的学科交叉领域,且随着媒介技术的磅礴发展,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深度交融,所以数据新闻人才必须要有文理融合的知识储备,有跟随技术发展进程终身学习、不断“充电”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跨学科融合学习的能力,国内外许多新闻院校已经开设了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法律、新闻+公管等培养模式或学位设置,文理交叉、多学科交叉成为重要趋势,业界也强烈呼唤新闻传播人才对狭隘的学科传统的跨越。

(三)专业能力:“全武行”、多工具发现新闻、专业地表达新闻的能力

数据新闻对专业化的要求极高。首先要明确,任何信息,包括新闻信息,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脱离群众需要的信息,不能全面准确呈现社会面貌的信息,就算在形式上再炫目,面对的只能是“冷遇”。要从海量选题中发现广大人民生活中的热点、痛点、燃点、泪点、槽点,既会用技术挖掘出社会心理、舆论动态、各行业各领域前沿动态中的新闻,也绝不能丢了深入生活、“深水游泳”的记者传统;其次,要有采集、整合、筛选、核查事实与数据、选取视角、挖出深刻价值与内涵的能力;再次,还要能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统计学、数字艺术、VR等技术呈现新闻、讲好新闻故事,既有丰富、新颖的技术与形式,又能理性、全面地反映社會真实与未来趋势。

(四)创新能力:创造性的信息服务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数据新闻人才目前相对稀缺,其能力对标于新技术条件下国家所要求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对此类人才的社会期待是其要解决一般传播人才所不能轻易解决的复杂性、挑战性问题,改变用户对新闻体验的刻板印象(以及疏离或差评),实现业界水准的拔高,创造性、超越性地服务用户需求,提升其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审美、更高层次地满足娱乐需求,对于国情与民情、热点与深度、价值与技术、科学精神与艺术表达等都有更深刻的了解,具备相应的创新素养。

四、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结合当前业界的实践和数据新闻人才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需要从全人教育、跨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和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及人文社科素养教育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和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宣传、新闻真实、新闻舆论等多方面做了具体分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基本方向。

同时,“从全人教育的角度看,人文社科类课程能够较为全面地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和他人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必须强化人文社会科类课程的重要地位,确保比重不减,即使媒介技术再变幻,此类课程搭建的有关“人”的价值观都有不惧时代变迁的根基性作用。

(二)加强“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交叉,培养知识融合型人才

新文科新闻传播教育,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达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互补融合。

基于数据新闻及其可视化对技术的强依赖性,数据新闻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多学科背景,尤其要强化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统计学等理工科教育背景,同时,与新闻相关的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经济学、艺术、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各新闻传播院校及专业可灵活采取双学位、实验班、课程共享、跨校跨院合作培养、选修课、交流访学、学研小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知识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三)与现实接轨,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理论学习仍是当下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存在与现实“脱轨”的普遍现象。其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媒体实践经验,教学中多采用案例讲解等传统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实操的讲解不具有针对性,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往往与实际脱节。其二,许多数据新闻相关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不理想,设备、数据源、行业资源普遍缺乏,学生在高校内很难“身临其境”,建构职业氛围和工作任务真实体验。

由此,务必打通业界与学界的藩篱,加强产学研合作,如清华大学与业界合作创办的“清华—网易未来媒体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青网建立的“数据新闻合作实习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与微软、封面传媒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西南大学成立微博大学西南分院,乐视VR生态校园教学研究室等将业界一线案例和行业专家请进校园。对于数据新闻师资力量较弱和实践条件困难的院校,在坚守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向业界学习,协同育人,不失为一种因势而动的选择。

(四)加强资源整合,实现知识共享

数据新闻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校内资源。借助互联网,可以和经验更加丰富的高校、研究所、媒体单位进行合作,组织线上课程、讲座等,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线上与线下教学、校企结合等经验,数据新闻人才培养可以向开放性、多元化、灵活性、个性化方向发展。

五、结语

尽管数据人才培养甚至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诸多困惑和变局,但不可否认的是,如火如荼的媒介产业大变革和媒介技术大发展为新闻传播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发展空间,回应时代,调整自身,清醒地面对技术和产业的洪流,新闻传播教育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郭钦.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新模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马玉霞.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文献综述[J].传媒观察,2015(6):11-13.

[3] 周璐.从2017年两会看大数据可视化新闻[J].新闻战线,2017(10):6-7.

[4] 王琼.数据新闻,媒体生态变革突破口 解读《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8-2019)》[J].传媒评论,2020(10):18-19.

[5] 王晓东.电视数据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6] 高晓虹,赵希婧.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8(12):18-24.

[7] 何志武,董红兵.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5):37-45.

[8] 杜骏飞.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国际新闻界,2018,40(2):22-29.

作者简介:王月(1986—),女,河北邯郸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

马风洁(1998—),女,新疆昌吉人,本科,研究方向:法治新闻。

丁悦(1995—),女,新疆伊犁人,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