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呈现

2021-12-09 01:16索琼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文化认同传播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蕴藏中国文化、传递中国精神的中国故事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合技术和网络,以专业化传统媒体为助力,打通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路径,借助数字技术更新表达方式,催生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理念、新方式,对唤醒文化共鸣、提升文化认同大有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故事;文化认同;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11-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22;西安培华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公共危机事件中面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HKT2061

一、引言

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一套以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为基础并结合当下中国经验的新话语体系的一种尝试[1]。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2]。2021年,国家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绘就传统文化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蓝图。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刷爆网络,引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接着,河南卫视以此为契机,立足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IP。据统计,《唐宫夜宴》直播结束后,当日话题阅读量迅速飙升至25亿,讨论量达108万,短视频平台累积观看人次突破800万,次日单个视频单日内播放量达1 00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破10亿,连续4天稳居微博热搜榜单,其中《端午奇妙游》在各大视频平台投放总播放量超过60亿。“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绝佳创新与新兴时尚。

二、专业化传统媒体助力,提升文化认同

从内容生产路径来看,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专业化传统媒体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在受众文化认同提升层面颇有建树。传统媒体专业性强、权威性高,通过示范与引导,能直接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念导向。河南广播电视台以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在技术和创新表达、技术和情感共鸣、技术和文化的契合下成就了传统文化的视听盛筵。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探索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彰显了河南广播电视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责任担当。

河南广播电视台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深耕文化资源。节目中的“唐宫小姐姐”“纸扇书生”“水月洛神”等都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传承,《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明人画千秋绝艳图》则是对文化图景的创新表达。从“祭奠祖先,迎禧接福”到“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再到“追思先哲,爱国为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中国故事的哲思意蕴进行再延伸。一系列的中国节日让诗词、民俗、典故等传统文化频频出圈,传统媒体的强大内容生产力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美。在专业传统媒体的把关下,传统文化以高质量审美特色的内容满足了受众的文化需求,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的中国故事让观众与之共鸣,基于共同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被激活。数据显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评分均维持在9.9分,其中端午奇妙游B站累积播放量410.2万,弹幕总数3.6万,评论3 076人次,弹幕及评论中“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文化传承和担当”等词被数次提及,弹幕疾呼“文化传播靠你啦河南卫视”。网友“叫天-天儿就应”评价到“河南卫视用一次次惊艳世人的节目内容践行传播传统文化的初心和坚守!谢谢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者!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好的节目,是你们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自豪!”。“中國节日”系列节目作为对中国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以鲜活的形式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增强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弘扬儒释道美学精神,融入受众日常场景,是专业主流媒体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其以内容制作的专业性、贴近性、创新性,传承了文化精髓,带动了日常生活中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国声音的“硬实力”引发了受众对中国故事的高度共鸣。

三、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布,传播路径创新趋势明显

从内容传播路径来看,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发布,创新传播路径,对中国故事的情感共振大有裨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一方面得益于主流媒体的内容加持,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流量整合,广大网友的热烈参与及二次传播也为其进一步裂变引发线上线下联动推波助澜。

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共同发力打破了单一空间型媒介和时间型媒介的限制,《唐宫夜宴》的首次播出在以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但是其被广泛二次传播却借助于B站、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节目当晚播出后,随即吸引了微博大V和自媒体平台的转发,之后无以计数的网友自发参与其中,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发文跟进,将《唐宫夜宴》和河南卫视送上热搜。借助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社群的强互动性圈层社交,节目取得了比较好的二次传播效果,微博官方联合@河南博物院发起“唐宫夜宴手绘大赛”,邀请插画师、设计师就“唐宫夜宴”进行话题创作,以生活化的场景、年轻化的形式呈现俏皮鲜活的“唐朝小胖妞”。节目传播中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形成的信息发布矩阵形成合力,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传播的新样态优势凸显。最后,在节目传播过程中,河南卫视也依托其“云武器”,积极与观众互动,及时回应观众的反馈,主动回应网友对《唐宫夜宴》的疑问,揭秘台前幕后。《唐宫夜宴》受到网友的广泛追捧后,即使时间有限,但主创团队再次依托传统文化,打破圈层推出了“元宵奇妙夜”,并在节目结尾对广大网友郑重鸣谢,将观众的参与感推向了极致,再次引发传播热潮。

借助社交平台的互动式呈现和参与式传播,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传播路径。依托主流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个体以社交链条为依托,以关系为彼此背书进行社会互动参与和信息传播,从情感层面上对个体施加影响,实现中国故事的情感共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从个体的表达到群体的共鸣再到更广泛的群体认同,形成了中国故事的巨大情感感染与冲击,公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建立与被叙述者的情感联系。

四、借助数字技术更新表达方式,形成可感知的故事氛围

从内容的呈现来看,借助数字技术的表达方式突破,为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可感知的故事氛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但是文化资源只是一种科学知识,资源本身不会说话,并不天然具有正当性,故事的過程是一个修辞的过程,必须诉诸故事化的叙事[3]。从故事维度来讲,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提供了可供叙事的故事内容资源,其中既有历史厚重、文化传承的大叙事,又有民间习俗、城市风貌的中叙事,还有“唐宫小姐姐”与“唐小妹”串联起的小叙事。叙事不是文本的固有属性,它是一个语境和参与者相关联的维度。关涉到何种故事被唤起或被讲述、如何被表征、如何被体验[4]。数字环境下提供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载体,更新和改进了故事的表征和体验方式。借由“5G+VR”等数字技术,让虚拟的博物馆跃然出现在观众眼前,与俏皮可爱的唐宫仕女相映成趣,让“莲鹤方壶”“簪花仕女图”等传统文物“活”了起来。通过《千里江山图》转场的形式,唐宫仕女俨然成为“画中人”,观众产生了“走进画卷”的沉浸感,传统艺术的纸面局限被打破,同时拓展了沉浸式空间。在之后的节目中洛阳应天门、开封清明上河园等地的实景拍摄转场激活了观众的多重感官体验。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直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图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互动,现代化的表达让节目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不断营造着故事的氛围,使得中国故事朝着一种交互式、立体化、鲜活化趋势发展,促使受众从不同维度感知传统文化,建构中国故事的全景图谱。

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不仅成为一种共享历史的方式,更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环境,提供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鲜活文本和真实情境。这种场景化、沉浸式的故事表征方式增强了受众的体验感,拉近了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科技赋能、多元表达,故事的“对话性”和“主体间性”被激活,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五、结语

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创新表达方式,突破故事资源的表层审美,多维度地实现中国故事的情感共振是当下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要重组和塑造中国故事的感知模式,主流媒体秉持文化自信勇担传承使命,社交媒体创新传播路径实现情感共振,数字技术赋能拓展身体实践营造故事氛围,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实现了中国故事的文化认同,唤醒了国家认知的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

[1] 赵欣.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故事叙事之道——“第一主讲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涵的国际分享[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5-25,126.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40-46,52.

[4] [美]玛丽-劳尔·瑞安.故事的变身[M].张新军,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7.

作者简介:索琼瑶(1989—),女,陕西宝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文化认同传播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