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语境下语言文化传播的场域及空间传达探析

2021-12-09 01:16席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场域传播

摘要:“共同”与“共享”,即施拉姆诠释的传播效应。语言文化使个体与社会紧密相连,在媒介与人之间凸显出了人际性,同时在“共享”“共同”的艺术空间范畴完成了场域的交流,建立了大众传播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使大众的参与性、社会空间的开放性高度交融并协同发展。有声语言所呈现出的优质文化作品,成为公共领域中情感信息和符号的载体,受众通过有效解码,在意识层面上完成了对文化意蕴及内涵的解读,从而完成了语言文化在现有维度传输拓展更深刻的人类精神层面和心灵层面的过程。

关键词:语言文化;传播;场域;空间传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32-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育苗项目(一般课题)“自媒体视阈下的语言文化传播”成果,项目编号:LQN201928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人类只有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在智媒时代,多媒介的信息输出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使信息的大众传播有了更加优质的载体。人类语言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形成它的场域和空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文化承载了人类在社会群体中的诸多感官体验和内心诉求,亦是大众对生命个体多维度传达思想情感的必须过程。语言文化与地域资源、民族民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多媒介层面研究场域及空间艺术的传达对语言文化的肯定与尊重,亦是对人文特色语言精神内涵的尊重。

人类语言进化并走向文明,彰显了人类文化的觉醒和对人文精神的觉知。智媒时代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了更广袤的信息共享以及传输的迅捷;有声语言的文化传输完成了声音与画面的同步传达,为更精确的交流提供了开放的场域与空间。这个过程,也更多地呈现出了传播空间的开放性、立体性、公共性和共享性。而有声语言与文化内容的传播者也具有主体性、专业性、功能性,同时兼具人际性和互动性。有声语言所呈现出的优质文化作品,成为公共领域中情感信息和符号的载体,受众通过有效解码,在意識层面上完成了对文化意蕴及内涵的解读,从而完成了语言文化在现有维度传输拓展更深刻的人类精神层面和心灵层面的过程。

语言文化范围很广,它以有声语言为载体,传输文化的精髓与内涵。语言文化如何传播,以什么传播媒介传播,彰显了传播者深刻的文化内蕴与文化品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特点。文化作品带有深刻的人格烙印,并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感知、联想以及对世界的审美认知。智媒语境下,受众渴望那些逻辑思维清晰、声韵俱佳、博文卓识的语言文化产品。新时期,公众可通过参与、共享、协同实现译码和解码的潜在可能性、思维的空间延伸,并完成自身精神空间的超越。公众对语言的感知与传播是最广泛、最深刻的,其更乐于接受用语言来诠释的文化。语言在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是巨大的,它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优质载体,具有公共性、空间性和场域性。

一、语言文化的传播具有公共示范效应及多重空间表达?

随着智媒体的迅猛发展,语言文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模式也不断调整和优化,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整合。语言工作者创作出的文化作品除了具有语音和语义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文化品位。这样的作品具有公共示范效应,在场域和空间中完成了多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具有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共同”与“共享”,即施拉姆诠释的传播效应。语言文化使传播个体与社会紧密相连,在与人之间凸显出了人际性,同时在“共享”“共同”的艺术空间范畴完成了媒介场域的交流,建立起了大众传播的公共关系和空间关系。使大众的参与性、社会空间的开放性高度交融并协同发展。

(一)声音与画面的协同传达

非语言符号在场域和空间艺术传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呈现给公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视觉和感官的信息符号传达完成了人际间微妙的情感互动与渲染。声音、画面对文化类作品的表达亦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物质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1]。诸多作品的呈现形式以多种媒介的传播为载体,画面和情境是最能彰显意蕴和情感氛围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有声语言通过对声调、音色、语速、音韵的艺术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审美特征,这便是文化艺术产品传播的目的,也是艺术语言的最终呈现。

(二)审美认识的传达

语言文化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和载体信息传播,它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其他艺术形式。公众通过对语言的接收、解码、译码完成对语言浅层的认知;通过鉴赏、理解、联想感知语言表层以外的深层意蕴,则是更高级的审美感知和认识。公众通过多重形式的语言文化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呈现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内心情境升华与发酵,自身的审美层次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三维空间至精神世界的传达。

场域和公共的魅力在于,它们使语言文化作品在维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拓展。别林斯基说:“感受诗人的作品——这就意味着要在自己心中体验和感到作品内容的一切富藏、一切深度,痛其所痛,苦其所苦,并且为其中的欢乐、胜利和希望而兴高采烈。”[2]这种深刻的移情与共鸣,是一种完美的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循循善诱的启发,体现了作品的人文情怀,能引发更深刻的内心情感与内心视像的交融,使社会维度空间中的公众艺术理想和公众审美理想迈向另一个高度。

二、语言文化传播促进诸多媒介的优势与劣势互补

在智媒语境下,媒介的变迁与革新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传播手段、传播模式的更新,市场的综合诉求,对媒介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是对传统媒介的一种延伸,也是时代生发的产物。我们的语言文化产品应该引领时代新风尚,彰显出广度与温度,在创造与创新中寻求表达的手段与出口。文化产品、影视作品的传播不仅仅依赖有声语言,更依赖声音与画面同步的媒介支持。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介的不同效能对信息传输、呈现进行了功能区分,公众通过大众传播途径筛选出适合自己需求的媒介来接收文化信息。这便是我们对诸多媒介求“新”和“变”的要求。因此,协同发展、优势与劣势互补将成为未来媒介综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针对公众异同的信息传输和接收诉求——跨媒介竞争、信息深度、平台高度、传播强度等,多种媒介完成了信息的整合与调试,迎接传播者的选择和公众的信息反馈。多媒介传播技能结合,能呈现多种传播效果,提升传播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和传播弱化。

三、语言文化传播引领文化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在全息化信息传输的时代语境下,语言文化的传播倡導主流文化和优质的社会舆论引导,将多元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高度整合,将先进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人生哲理诠释给公众,彰显出文化作品形式的文化品格、文化内涵、文化功能和审美价值。语言文化传播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它与空间的关系都决定了它能否与公众建立优质的接受与欣赏关系。优质的语言文化,深刻影响着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对文化的感知、理解,有利于形成浓郁的公共文化氛围。

(一)语言文化传播与公共空间和谐互动。

公共空间为公众提供公共参与的场域,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审美的自觉性和传播反馈的自觉性,大大提升了公众接受语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公众参与互动与交流,将信息整合、优化、升华,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力和艺术鉴赏力,从而引领语言文化的创作构思灵感迈向新的高度,深刻影响传播方式的转换。

(二)公共空间促进语言文化影响力发展。

公共空间的“共享”与“公共”特性将“个体”和“共同”的情感连接起来,形成了具有审美特质的环境和场域,用公共艺术语言去浸润、感染、烘托作品的意蕴表达,将生动的语言艺术作品呈现给受众,能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提升公共艺术传播的主观能动性。

(三)公共艺术空间促使语言文化传播完成审美超越

“一件特定的文化产品能否与你交谈,或者对你毫无意义可言,甚至很大程度上令你不快,都取决于你是谁,你出身于何种背景,以及你持有文化资本的多少。”[3]公众更渴望全息化的、先进的创作及艺术作品,也希望出现一种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来诠释和分析它。“‘超美学’旨在突破单一的艺术本质论和审美自律论的囚牢,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来理解新的审美现象。”[4]这不仅仅在于取悦公众,更在于生发内在的崇高、升华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分析文化的意义和语言文化传播活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结语

在智媒语境下,时代赋予了语言文化传播深刻而全新的感知和诠释。语言文化蕴藏在多种表现形式之下,它可以是历史的、现代的、融合的……场域及空间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给予公众丰富而立体的体验,受众的鉴赏、评价、反馈渗透在文化作品中,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我们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原始的有声语言和智媒语境下的有声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下语言的多维度表达符合媒介变迁的需要,符合信息迅猛发展的诉求,我们要不断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文化品格,积极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为文化传播营造良好的场域及空间氛围,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8.

[2] [俄]别林斯基,别列金娜选辑.别林斯基论文学[M].新文艺出版社,1958:140.

[3] 张政法.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研究论纲[J].现代传播,2006(3):18-21.

[4] 英格里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30.

作者简介:席妍(1982—),女,辽宁新宾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艺术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场域传播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