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培育生态道德路径探索

2021-12-10 08:52李青屏
天津教育·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中

李青屏

【摘  要】人的命运与生态环境休戚与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要为学生打造生动的生态教育氛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培育学生生态道德,牢铸学生生态使命。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生态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31-0095-02

Exploring the Way to Cultivate Ecological Moralit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nshan No.6 Middle School,China)  LI Qingping

【Abstract】The destin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linked, and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tudents in the adolescent stage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eachers should create a vivid ecological educatio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cultivate students' ecological morality in the unific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irmly cast students' ecological mission.

【Keywords】Se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Ecological morality

一、生態道德的时代内涵

“生”的本意是生灵万物的萌发与成长,“态”指的是一种样式或意向,生态指的是一定条件下生物的生长状态和特性,“德”是指修身慎独、自觉遵守社会要求的思想境界。生态道德的内容应包括:一是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共生、互融互通的道德认知;二是树立自觉保护生态环境、遵循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道德行为原则。生态道德培育旨在为人类自身和其他物种共同建立一个健康愉悦、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反对人类一味地索取自然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道德培育是首要工作,需不断完善道德培育内容与方式,合理设定人与自然的界限,逐步树立协调统一的生态道德理念,引导学生注重自己与世间万物的联系,重新认识自我在自然界中的定位。

二、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培育生态道德路径探索

(一)扎实根基:在教学中初育生态道德

第一,在教材内容中契合生态道德。课堂是培育学生生态道德的主阵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蕴含丰富的生态道德资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展望生态发展;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内容阐述良好生态是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明确生态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基本职能等内容说明生态保护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唯物论、辩证法等哲学原理揭示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映现了文化在生态道德培育中的滋养作用。

例如,在《经济与社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教学中,笔者在讲述绿色发展理念时为学生展示桑蚕鱼田循环治理案例,即在田埂上种植桑树养蚕,将蚕粪投入鱼塘为饲料,鱼塘塘泥作为养桑养田的肥料,形成绿色循环系统,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此案例也可阐述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哲学道理;也可彰显绿色循环经济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此外笔者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还有类似的环境治理方式?学生自主思考后答出如在干旱气候利用牛羊吃掉草原上的枯草,既能满足牛羊饲料需求,又能避免火患,牛羊粪便还能作为草原的肥料等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契合教学内容和生态道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调动学生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在关注学生需求中融合生态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教师需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行之有效的生态道德培育工作。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课后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笔者曾设计如下访谈:1.您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哪些实际意义?2.您平时通过何种途径了解绿色发展理念?3.您认为作为学生应具备哪些生态道德?4.您自己或者身边人平时是否有保护环境的行为?请举例。5.您更接受何种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6.您认为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应该有哪些措施?

以本校为例,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经常从以下两种途径了解绿色发展理念相关内容:一是网络信息途径如微博、微信等;二是生活实际途径如家庭引导、学校学习、社区教育等。访谈中,学生能提出随手关灯、节约水电、不践踏草坪、爱护小动物、循环使用旧书本等生态行为,能回答出应具备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道德观点。

第三,在文化沁润中传承生态道德。文化具有滋养人心、春风化雨的教育功能,教师可结合古代生态文化智慧进行道德培育,如古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说明要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即适度开发自然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体现古代政府的生态职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普遍;“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

(二)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深化生态道德

第一,在校园活动中增进生态道德体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生态道德培育光靠言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讲授政府环境保护职能时开展以“解决某化工厂污染”为主题的模拟政府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府在保护生态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并思考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在讲授十四个坚持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可开展制作环保手抄报、表演话剧、演讲等活动,为学生展现自我创设平台,学生反映积极热烈,生态道德教育效果良好。

第二,在社会调研中牢铸生态道德使命。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调研目的和调研主题,设定调研方法并撰写调研报告。在围绕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调研实践中,笔者以A小组的社会调研为例。A小组学生设立调研主题为《社區生态保护路径研究》并选定某社区为调研基地,以街头采访的形式对社区成员进行调研。部分调研问题举例如下:“您对本社区绿植有何看法?您认为本社区存在哪些生态破坏行为?您认为应如何推进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您发现有居民破坏社区环境时,您会通过何种方式反映?”学生对零散的访谈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优化,最终取得系统化的结论并撰写出调研报告,于课堂分组汇报呈现结果。

A小组得出以下调研成果:1.增加社区绿植面积,美化社区环境。2.招募社区生态保护志愿者,在固定时间开展环保公益讲座等活动。3.通过学习社区章程规定、增设监控等形式管控宠物外出排泄物处理、居民乱丢垃圾等问题。4.利用微信等软件对社区环境进行即时监督,鼓励居民共同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次社会调研学生参与度较高。社会调研既能帮助学生自觉将生态道德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能切身实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第三,在回归自然中探索生态道德意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巨大生产红利,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城市学生成长在钢筋水泥的世界,对生态环境缺乏一定的热爱与敬畏。书本上的绿树繁花、青山碧水始终无法使学生深刻感受自然之美,教师可围绕“回归自然”这一主旨开展活动,如带领学生畅游生态景区、进行生态游学等,让学生在翻越崇山峻岭、探索江河湖海、漫步森林草原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阔。

青少年是建设祖国的希望之才。教师要在课上课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深入培育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为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全面、平衡的生态道德环境,引导学生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代冬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2011(19).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中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