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ASI小偏置碰的车体抗撞性研究

2021-12-12 13:10吴纯福陈枫叶宝文耿富荣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结构优化

吴纯福 陈枫 叶宝文 耿富荣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正面25%偏置碰评价规程,对某MPV车型小偏置碰分析评价结果为“Poor”的基础模型进行抗撞性优化研究。基于碰撞理论及框架传递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车身结构进行相关设计与优化,从而提升传递路径能量吸能效率和提升抵抗变形的能力。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体结构评级由“Poor”提升到最高评价等级“Good”,为后续提高碰撞安全性能车型开发提供了设计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偏置碰;传力路径;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U467.1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为进一步提升车辆的正面碰撞保护性能,中国C-IASI在参考美国IIHS的基础上2017年发布正面25%偏置碰撞试验规程,2020年增加乘员侧考评,这给车身安全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1]。

本文根据小偏置碰的评价规程,基于碰撞理论及框架传递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某MPV车型小偏置碰分析评价结果为“Poor”的基础模型进行优化设计研究。

1 试验及评价规程说明

小偏置碰工况车辆与壁障示意如图1所示。测评等级分“Good”、“Acceptable”、“Marginal”和“Poor”4个等级。鉴于仿真模型分析与实际碰撞试验存在一定误差,故设定仿真评级目标值高于实验目标值,仿真等级分布图如图2所示。

2 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

采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整车碰撞分析模型,计算求解器为LS-DYNA。车身网格单元类型为Shell,单元尺寸10 mm。轮胎、下摆臂、转向节等部分要求按照实际情况精细化建模,并设置失效。小偏置碰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按照模型重量为2 150 kg,计算时间为200 ms[2]。

3 基础模型结果分析

3.1 车体入量及评价等级

该MPV车型小偏置碰结果如图4所示,分析得知,车体侵入量下车体综合评价为M,上车体综合评价为P,整体综合评价P。

3.2 整车关键区域分析

如图5所示,上短梁压溃,轮毂失效压溃;上A柱折弯,变形较大;门槛前端压溃;地板横梁扭转变形[3]。

如图6所示,防撞梁碰撞壁重叠不足,吸能盒压馈不充分,纵梁无压馈折弯变形;副车架吸能盒与纵梁不在车宽25%范围内,前端结构设计不满足小偏置要求。

上边梁压溃充分,但“Y”向支撑力不足,没有充分带动主纵梁参与变形吸能。

乘员舱内前地板上纵梁盖板变形大,A柱侵入量明显且前围板横梁变形大,门槛折弯变形程度大,地板纵梁折弯变形大;左前门折弯变形明显,车门开启风险高。

4 优化方案及结果分析

4.1 小偏置碰性能提升开发策略

根据小偏置碰整车变形和关键区域变形结果分析,并结合主要传递路径受力模式,如图7所示。将从如下三个方面对相关结构进行优化[4]。

(1)增大车体与碰撞壁重叠量,提升防撞梁、纵梁、副车架等参与吸收更多能量,重点优化副车架传递路径1和主纵梁传递路径2。

(2)增强上边梁吸能结构,并提升其“Y”向支撑力,充分带动主纵梁参与变形吸能,主要优化上边梁路径3。

(3)加强乘员舱前部结构,优化乘员舱前部路径4[5]。

4.2 增大车体与碰撞壁重叠量

首先优化前副车架传力通道,把前副车架Y向外扩(约125 mm),增加与小偏置碰壁障重叠量,如图8(a)所示。然后再优化前防撞梁与前纵梁路径,把前防撞梁兩端Y向加宽80 mm,前纵梁Y向外撇(2°,形成倒八字形梁结构)30 mm,增加与小偏置碰壁障重叠量,如图8(b)所示[6]。

如图9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提高前副车架、前防撞梁等截面力,并提升吸能和传力效率。

从变形对比分析,优化后前副车架、前纵梁压溃和折弯更充分,如图10所示;从截面力水平对比分析,优化后副车架、纵梁比基础结构截面力分别提升约46%、35%,如图11所示[7];从吸收能量对比分析,前副车架和纵梁吸能分别提升约33%和50%,如图12、图13所示。

4.3 增强上边梁吸能结构和“Y”向支撑力

如图14,上边梁材料和结构优化,上边梁前部Y向靠外约40 mm,并中上边梁中、后部分别增加与左纵梁、右侧上边梁的连接支撑结构梁,在后部增加Y型支撑,同时将内、外板材料由340LA提升至420/780DP,提高上边梁吸能和传力效率。

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带动上边梁及其周边结构参与吸能,从而提升前机舱吸能和传力效率,如图15所示。

从变形对比分析,优化后上边梁压溃和折弯更充分,并带动其周边部件变形吸能,如图16所示;从截面力水平对比分析,其结构优化后截面力相应提升,如图17所示;从吸收能量对比分析,上边梁吸能提9 600 kJ,吸能比例提升34%,如图18所示:

4.4 加强乘员舱前部结构

如图19,A柱上边梁上部、中部增加加强板,门槛外板、门槛内板增加加强板。门槛及周边结构增加热成型支撑件,提升乘员舱前部整体刚强度。

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提升乘员舱前部整体抗变形能力,如图20、图21所示。

通过图22截面力对比分析,A柱、门槛截面力相对基础都有一定的提升。通过图23、图24对比分析A柱及门槛梁吸能下降明显,前门框及门槛变形量明显减少。

4.5 车体综合方案优化

结合以上所有方案对车身进行综合优化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5所示,车体侵入量下车体评价Good,上车体评价Good,整体评价Good。如图26所示,机舱前纵梁、上边梁、副车架等吸能充分,A柱、门槛结构基本保持完整[8]。

5 结束语

本文以某MPV车型小偏置碰分析评价结果为“Poor”的基础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碰撞理论及框架传递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对车身结构进行相关设计与优化,仿真分析对比,车体结构评级由“Poor”提升到最高评价等级“Good”。

通过研究对比表明:通过增大车体与碰撞壁重叠量;通过增强上边梁吸能结构,并提升其“Y”向支撑力;通过加强乘员舱前部结构等方法可提升整车的小偏置碰安全性能,为后续高碰撞安全性能车型开发提供了有效的设计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 IIHS Small Overlap Test,IIHS secretary[S].2012.

[2]郭正辉,朱西产.汽车安全新挑战——小偏置正面碰撞[J]. 汽车与配件,2013(4):44-45.

[3]肖峰,陈晓峰.IIHS小偏置碰撞位移导向策略与结构评估方法[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3(4):322-333.

[4]贾丽刚,吕俊成,林智桂,等.某SUV小偏置碰撞仿真机车体结构优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7(1):91-93+96.

[5]郑明银,施云翔,王镝.基于SOF碰撞性能改善的车身结构优化设计[C].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828-830.

[6]王鹏.25%正面小偏置碰撞下某车型车身结构和约束系统仿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7]汪俊,李雪玲.IIHS正面小偏置碰撞试验及发展趋势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17(6):7.

[8]陈可明,乐中耀,李雪玲.国内车辆小偏置正面碰撞试验现状[J].汽车技术,2016(5):5.

猜你喜欢
结构优化
优化张家界旅游业“六要素”结构对策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基于温升试验的10kV开关柜结构优化设计
改进的多目标快速群搜索算法的应用
某不锈钢车水箱安装框架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
景观美感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与结构优化刍议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中韩贸易结构优化策略探析
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探究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