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天台县石梁学校为例

2021-12-13 18:37王宇豪郑光梁
黑龙江粮食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文化

□ 王宇豪 郑光梁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2020年,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基本解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1]教育成为了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途径,解决现阶段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对解决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石梁学校乡村教育建设的进展情况

天台县石梁学校位于具有“佛宗道源”之称的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石梁镇,天台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0所,其中乡村学校49所,占比达81.7%。石梁学校位于天台县海拔最高的石梁镇。石梁镇极其富有文化底蕴,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地,有“唐诗小镇”的称号,并且森林覆盖率高达87%以上,真正贯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尽管自身有很多的优势,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结构不优等情况,是天台县发展较落后的镇,其中作为发展最核心的“乡村教育建设”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

二、石梁学校乡村教育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石梁学校在为乡村教育振兴方面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学校也在近几年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是在现实中还是存在着各种乡村学校的通病和自身的困境与挑战,如学校边缘化,生源少;学校师资配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吸纳社会扶持力度不强等问题。

(一)教育日益边缘化,生源减少

中国乡村教育问题表现突出的一点就是教育日益边缘化,生源减少,石梁学校也不例外。石梁学校今年在校人数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度回升,全校学生一共有139人,10个教学班。但是如果不解决好实质性问题,学校只会日益边缘化,生源也会继续减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上

农村的家庭教育观念存在比较极端的两极化。首先,一部分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对于教育太过于功利化,只认为给子女创造物质条件供孩子上学就行,其他都交给老师,忽略了家庭教育;另一部分家长是农民,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较落后,因此“读书无用论”在心中根深蒂固。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从而分隔两地,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产生一系列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问题[2]。

2.教育投资上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投资作为提升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等其他减贫渠道相比,还能更多体现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与优势,对于减缓和消除贫困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3]进行教育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将来的收入能力和实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需求,教育投资的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只有当得到的利益大于投入的成本的时候,人们才会继续对教育进行投资。但是在农村,教育投资的收益反而是比较低的,加上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约束的原因,农民较注重眼前利益,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的收入会比寒窗苦读十几年到大学毕业的人的收入还多,使得教育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加大。

(二)学校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不优

发展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教师的发展则关乎着乡村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观念的不断冲击,致使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精神正在不断被蚕食,主要归结于乡村情怀的疏离、乡土知识的缺失、内生驱动力的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

1.乡土知识的缺失

乡土知识顾名思义即有关乡土方面的知识,它“使人们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4]。乡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说到底也就是了解农业、农村,了解乡民以及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喜怒哀乐。石梁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改进,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对于这类的活动还是过于缺乏,部分流于形式化。乡土知识是教师融入乡村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长期的工作当中,缺乏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机会,导致自身的知识体系得不到及时更新,出现了知识盲区和知识空洞的现象,知识水平没有进步反而造成了退步,与现代的教育改革相违背,成为了制约乡村教师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教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5]。

2.内生驱动力的匮乏

内生驱动力就是指内生动力,就是人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如果自身的内生动力匮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减少,会抑制自身的成长和自我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理论上来讲,应该具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并没有这么强的认同感,他们所追求的就只是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较满意的收入,因此并没有太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这样,乡村教师的内生驱动力将会不断的匮乏和弱化,导致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乡村学校缺乏开展文化教育,人才流失严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人及现代化所蕴藏的强大的乡村人力资本,教育能为实现乡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与转化奠定基础。同时,教育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比较强的价值引导的作用,被赋予了乡村文化的时代使命。[6]乡村孩子现在的教育就是为了在将来承担着对于乡村文化和乡村记忆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农村存在“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也是因为没有让孩子们真正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石梁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当中,的确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培养、实践等活动下功夫,但是存在“一刀切”的现象,针对年龄段跨度如此大的学生群体,可能会导致低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枯燥的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感。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能也会对一些反复循环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产生一定的抵触。不但没有很好地学到乡村文化和红色历史故事,反而会对于乡土情怀的培养产生极大的阻力,最终导致乡村文化无人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学龄初期,没有一定的自控力和思考能力,没有一定的系统的学习和文化教育,在这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虚拟化快速地取代了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中会使学生们产生异化,信仰逐渐缺失,从而会酿成青少一代在生活中会对自身的现状产生不满和逆反情绪,不但对乡村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更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危害等不和谐后果。

(四)农村地区宣传不足,吸纳社会扶持力度不强

当前,乡村教育的推动和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来实施,乡村教育扶持的主体主要局限于政府工作人员,而缺乏来自社会的重视和扶持。对于石梁学校,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以及国家等政策带来的福利来进行校园的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以浙江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资助,石梁学校作为一所致力于“乡村名校”建设的远景目标,光靠政府的自主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和实现力度,甚至会使乡村的教育扶持问题进入一种低效率的恶性循环当中。石梁学校要成为一所“乡村名校”,除了政府的扶持,更需要广泛吸纳社会的扶持。纵观石梁学校这几年来的改革和社会扶持力度,外界人员对于石梁镇的捐赠寥寥无几,缺乏宣传和社会扶持确实成为了石梁学校发展的一个阻碍和困境。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乡村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石梁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大对于石梁学校的教育扶持,对于石梁学校的诸多困境也需要大力扶持,帮助石梁学校摆脱困境,实现发展的相关对策和解决方法,使石梁学校早日成为“乡村名校”,实现对于乡村学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大宣传,高度重视乡村教育的“扶志”和“造血”功能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更要“扶志”,只有把“志”扶起来了,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乡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教育是首要,贫困家庭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减贫脱贫,需要通过教育来阻断代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针对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教育意识不强和思想封建等问题,政府、学校、社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应该改变原有的通过下发文件来进行宣传的单一的形式,而是应该通过一些自媒体(比如“两微一抖”)、海报或者电视广播、创办农村大课堂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宣传,提高宣传力度,让我国一些贫困山区的村民意识到教育对于摆脱贫困的重要性,摆脱“读书无用论”等老旧思想,提高对于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禁锢了这么多年的思想是不容易打破的,因此需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利用教育对农村营造出“扶贫”“扶智”和“扶志”的观念,引导农民不仅仅愿意去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更要让自己去主要发展自己来致富。通过教育来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思想,让他们树立新的观念和知识,这是乡村教育问题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优化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乡村教师的发展也是如此,除了需要加大外部条件的支撑,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对于自身内生动力的驱动,因此乡村教师需要培育个人的乡土情怀,扩充乡土知识,增强对于乡村教师的职业信念,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乡土情怀”信念的培养是乡村教师发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内驱动力”。乡村教师和一般的教师不一样,他们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知识体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师被赋予“乡村”的头衔,他们需要有对于乡村教育的热爱和情怀,愿意去接触乡村的生活,体验乡村的文化,经得住城市带来的诱惑和考验,即乡村教师应该具有“乡土情怀”。因此,乡村教师要把自己真正的当成“当地人”,去切身的感受乡里的人、事、物,增强自身的身份认同。

其次,针对乡村教师个人发展的问题,应该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潜在的机会,通过观看“网络课堂”等视频知识,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并将这些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完善问题,而且乡村教师不仅仅只是“教师”,更是乡村教育建设的主体。因此,乡村教师需要同乡村教育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政府也需增强对乡村教师的重视,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使乡村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教学工作。

(三)开展当地乡村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既可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也能激发农村群众建设现代乡村的热情。但是乡村文化正在衰落已经成为了现实。因此,需要大力扶植当地的乡村文化,继续为发扬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来培养学生和村民们的乡土情怀,更好的防止人才的流失,实现“强农”的目的。人才流失的很大原因是因为许多人不了解乡村文化,不热爱乡村,没有产生归属感。因此,乡村学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应该通过制定和改革一些乡村文化的特色课和定期培训,建立健全的乡村文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体系等举措,重视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层面,培养学生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信仰,引导他们产生乡村的文化自信,并进一步热爱和愿意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防止“一刀切”等弊端,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更好吸收当地乡村的文化知识和红色文化,对乡村产生热爱和感激,在今后学有所成时也不会忘记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降低乡村人才的流失率,加强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在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度开展合作交流,定期互相来访,推动城乡学校人员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眼界,培养其乡土情怀。

(四)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助力乡村教育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仅仅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有办好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国家鼓励动用社会的强大力量来参与农村教育的建设、充分挖掘社会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办好乡村教育。因此,政府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对于乡村的一贯的“输血”措施,而是应该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的时候,也应该对当地的文化和教育加强宣传和引导,将企业机构和社会公共团体动员起来,一起为乡村教育做出重大的贡献,为乡村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便利。社会的公益团体、乡贤、大企业等应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组织更多的人加入到帮助乡村教育扶贫的队伍当中来,去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

乡村教育的发展依旧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一块“短板”,但是,只有在不断地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让农村的孩子实现教育平等,让更多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受助得益。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