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性、人性与诗性

2021-12-14 13:04刘菊梅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诗性理性人性

刘菊梅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坚守理性、品匝人性、张扬诗性。具体来说就是:夯实知识点的掌握,演绎理性;涵咏人情味的美好,品匝人性;追求个性美的张扬,释放诗性。三者并无矛盾,如何平衡、如何取舍、如何高效演绎,考验着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深度把握文本和教学参考书,应该真情作用于课堂和学生,应该具备一些难能可贵的浪漫情怀,真正让“三性”共存。

关键词:小学语文;理性;人性;诗性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坚守理性、品匝人性、张扬诗

性。理性、人性与诗性的糅合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取舍。究竟应该克制什么,应该凸显什么,应该张扬什么,何处必须理性,哪里品匝人性,如何张扬人性,实际上是一门需要不断提高的艺术。尽管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需要教师迈出创新与建设的步伐,但是值得尝试。

一、夯实知识点的掌握,演绎理性

受课程改革精神的感染,当下的语文课堂有不少热闹:声、光、色的华丽耀眼,个性的极具表达,人文姿态的大力呈现。教师方面,大力放权,让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和个性表达成为一种常态;学生方面,多元解读、综合延伸,能抢着多说一句话被视为幸运和幸福。这样的一种倾向固然有其好处,至少在创设民主课堂、创意课堂和人文课堂方面迈出了步伐。

然而,过犹不及往往适得其反,缺乏理性就是一种遗憾。如果过分地追求课程改革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那么自主就会演变为自由,合作中就会充斥假合作和无效合作,探究中因为缺乏有效引领而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外,也不能过分注重生成性资源,反而忘记了预定的目标,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任意滑”是要不得的,应该理性地予以制止。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时,生字教学要踏踏实实,父亲与“我”的对话学生要扎扎实实地朗读,千万不能匆匆滑过,且“滑”过无痕;爱鸟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不可或缺。时刻牢记出发点,牢记语文课的基本任务,牢记字、词、句、段等语言品味和言语生命的丰富,尽最大可能完成基本的作业和应有的文体训练,時时刻刻散发“语文味”,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底线。

二、涵泳人情味的美好,品匝人性

曾几何时,小学语文课堂见“物”不见“人”,更别提丰富的“人性”。学生围着教学参考书这个“物”打转转,而不见教材围着学生的内在成长而服务。这样的情况不能继续下去,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抑制“物”而张扬“人”,必须让美好的人性充盈在学习的“人性”。引领学生触摸文本,既要强化“物”的一面:字词解释、段落大意、写法指导;又要强化“人性”的一面: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人性观照自己、净化自己、浸润自己。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时,学生意识到:温迪的心灵那么美好、那么善良、那么高尚;因为无私奉献,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移植和捐献,才有真的永生;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也是善良品性的传承,也是美好行动的接力。从温迪身上,学生品匝到人性中闪闪发光的那一部分,触摸到美、善良和爱心的具体形态,在深层解读文本的同时,被照亮、被滋润、被淬炼。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阐释人性的文章,有的重在责任心的挖掘,有的重在爱心的传递,有的重在道德心的淬炼,有的重在真、善、美的激发,深挖、盘活、筛选其中的养分,于无痕间、不经意间与学生的情感对接,激活向善、向美、向真的初心,并在现实中演绎货真价实的美好人性,应该成为教师打造人性课堂的重点。

三、追求个性美的张扬,释放诗性

坚守理性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味地亦步亦趋,像数学课堂那样讲究严丝合缝,追求标准模式也是不必的。在坚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美的张扬,释放诗性,也应该成为高效语文课堂的不可或缺的视点。

小学叙事类的文章中有很多人物,教师完全可以诗性地去解读。例如,张飞那么直率、那么真诚、那么爱憎分明,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尤其在三顾草庐时表现得那么直接,那么鲜明,与刘备的耐心、委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千万不能完全否定张飞,而将赞誉之词全给了刘备,将批评之词给了张飞。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更个性化一点,更诗意地处理,喜欢刘备和喜欢张飞的,都应该给予尊重,给予个性选择。

诗性的课堂应该让思维“穿越那些看不见的边界”,包括穿越标准答案的界限,张扬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课堂中偶有旁逸斜出,偶有意外之音,偶有与教学参考书不搭边的创新解读,表面看似与本节课无关,但是往深里挖掘,竟然是难得的生成性资源和创新的宝贵契机,这样资源和契机不能失之交臂,不能让其“溜之大吉”。

理性、人性与诗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都不可或缺,三者并无矛盾。首先,教师应该深度把握文本和教学参考书,理性地引领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其次,教师应该真情作用于课堂和学生,引领学生“从一朵花的盛开中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进而完成对一切美好之物的喜爱与追求;最后,教师还应该具备一些难能可贵的浪漫情怀,让课堂迸发出诗意,演绎出精彩,让学生在言语与思想之海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刘祥.语文的理性、诗性与人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0).

猜你喜欢
诗性理性人性
卷首语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