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盛:浅刻有味,清欢无尽

2021-12-15 18:52孙宇佳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12期
关键词:猛犸王明象牙

孙宇佳

王明盛

王明盛,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常州象牙浅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19年,他创办“澄怀阁”王明盛浅刻艺术工作室,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浅刻有味,清欢无尽”,他说:“在澄怀阁,感受浅刻之美,工作其中,品味其中,亦享受其中。”

传承之味

牙骨雕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明清时繁盛。20世纪中叶,中国象牙浅刻的艺术中心慢慢由上海、苏州转移到常武地区,武进浅刻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常州地区以象牙浅刻表现书法艺术的传统源远流长,明末就出现了象牙浅刻的皮雕法大师张希黄。晚清以后,又相继出现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等名家。

王明盛出生于1978年,是土生土长的武进人。幼年的王明盛酷爱书画,10岁拜书法家胡一飞、王银法为师学习。大学毕业后,他师承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钻研浅刻。萧剑波从事此项非遗技艺四十余年,如今他的学生中已经出了七位传承人,王明盛就是其中之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浅刻艺术度过了原材料的替换、“走出去”的需求、文创发展的趋势等一系列更迭,融合了古典特质与现代需求。

非遗技艺,根在传人。“刚刚入行时,感觉浅刻跟我从小喜欢的书法、绘画有一种契合,让我更加喜欢这门艺术。”王明盛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浅刻本身的热爱和执着让他更醉心于享受创作的过程。在“澄怀阁”王明盛浅刻艺术工作室成立两周年之际,王明盛感言:“浅刻已融入我的生命,我的绝大部分时间已被浅刻填满,不知不觉成了一名‘刀尖舞者。”

王明盛认为,“人生如绚丽的白昼和安逸的夜晚一般,时而热烈,时而宁静。”在浅刻的世界,他体验了精巧细腻和秀美灵动的创意,同时也收获了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创新之味

2018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禁止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活动。象牙浅刻此时遭遇了巨大危机——无原料可供,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一度面临绝境,浅刻的技艺大师们也陷入迷茫。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猛犸象牙成为新的替代品。猛犸牙俗称古象牙,是猛犸象的门牙,世界上所有保留下来的猛犸牙中仅15%适合雕刻,其珍贵程度完全可以和珠宝玉石媲美,有“白色黄金”的美誉。

虽然有了猛犸牙替代,但大师们都明白,大自然的馈赠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钻研技艺的同时,王明盛不断创新,将浅刻与木雕和竹刻相融合,既保留了象牙浅刻的技法,又节省了材料的使用。这种全新的尝试,让王明盛的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山水云雾和花卉人物都栩栩如生,独具韵味。

在浅刻艺术上已经卓有成就,可王明盛不满足于此,继续探索思考。浅刻的载体如何丰富?不同载体上的表现方法有何差异?如何实现猛犸牙刻与其他类型浅刻的更好融合?如何使陶刻上的刀法更为果断老辣?如何在玉竹的表面展现更好的水墨韵味?一系列的问题在他脑中盘旋。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困惑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到了答案,他也收获了技艺的精进和广泛的认可。

与江南地域人文相融合,结合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常州象牙浅刻独特的艺术特征,王明盛创作的作品《龙城印象》便是最直观的体现。“将常州龙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加入画面里,来体现江南水乡的韵味。”作画时先用轮廓线勾画整个形,白色的牙板就相当于纸,画完以后,以刀代笔,先近后远,把轮廓线先刻出来。轮廓线刻好以后再填色,填色的时候很关键,哪个地方深哪个地方淡都要心中有数。

王明盛将书画功底融入牙刻艺术,代表作牙刻《吉祥风》《十八罗汉图》《八大翰墨》和红木浅刻《王者雄风》,无不墨色清雅、灵动飘逸、形神兼备。合作象牙浅刻作品《佛音今昔》获第二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精品展江苏工艺美术最高奖“迎春花奖”,并获得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金奖。捕捉美、感受美、表现美……循环往复,无论载体为何物,王明盛都用心赋予其最富灵性的诠释,而每一件作品也带给他更多的欣喜和思考。

挑战之味

浅刻历史源远流长,但传统需要与时俱进才更有生命活力。作为中青年浅刻艺术传承人,王明盛认为站在时代的洪流中“看得远”与“守得住”同样重要。自二十多年前拜于萧剑波门下,王明盛就已选定方向,成立工作室后,更明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与坐标。在钻研自身技艺的同时,王明盛自觉承担民族非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的使命。通过非遗技艺进校园和互联网平台直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常州象牙浅刻,让更多的人喜欢常州象牙浅刻,让象牙浅刻艺术更好地传承。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件作品所赋予的内涵可能远远超过作者本人起初的灵感,这也正是王明盛痴迷于浅刻艺术源源不竭的动力。两盏清茶,水汽氤氲,在周末的午后,王明盛喜欢与老友相约“澄怀阁”,安静地雕刻、浅谈,这里没有世事的纷杂,只有难得的清闲与惬意。

王明盛喜欢《菜根谭》中的那句: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他觉得,唯用一颗匠心潜心探索,提升自我,才能将浅刻艺术之路进行到底。艺术传承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继承、一个人的守护传承,更重要的是一群人的创新、一群人的弘扬传承。相信在工藝美术大师们的坚持下,浅刻这一行将拥有更多的出色工匠,在新时代续写工匠精神。

摄影:廖祖同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猛犸王明象牙
象牙是个“土特产”
象牙长啊长
走过318
追问高原
跟踪导练(三)
中国猛犸古象,从北方冰原走来
象牙战争
克隆猛犸?有戏!
26
龙门这边(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