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华:白局,从来都不是一门赚钱的艺术

2021-12-15 06:46曹宏萍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12期
关键词:曲牌春华张艺谋

曹宏萍

“直到1995年12月17日,最后一位师父离世,再也没有人教我唱白局了。”说到这里,徐春华忍不住哽咽,她背过脸去,试图掩饰眼眶里闪烁的泪光。南京白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从18岁调入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剧团至今,已经唱了六十余年。

织机上流传下来的艺术

白局从元朝末期起传唱至今,发展历程与纺织的兴衰紧密相连。在古老的南京城,城南的主要工业是织云锦,鼎盛时期,整个南京城有20万工人、3万台织机。一台织机,上下两人配合,一唱一和,边做边唱,用小调倾诉心中的种种情思——郁闷、不满、痛苦……排解枯燥,自娱自乐。这些工人创造了白局,六七百年来,颠沛地传诵着。而“白局”则是因为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得名。

“白局还有个特点是唱新闻,像现在的新闻联播一样。过去没有广播、手机,发生什么事就通过白局传唱开来。比如,光绪三十一年文德桥倒那一段。端午节大家看龙舟,把文德桥的栏杆挤倒了,掉下去很多人,这不就是南京的大新闻吗?”谈及白局,徐春华总有说不完的话。

到了饭点,手艺人们走下织机,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筷子、碟子就成了他们的乐器,叮叮当当,敲出清脆的“板眼”。这套简陋的乐器还有一个“高配”:四个小酒盅抓在手中上下摇动发出声响。据说,这是白局最早的摇铃。忙里偷闲,把酒当歌,织锦生活虽苦,但他们总能在枯燥平淡的日子里,创造出一点明亮的甜。白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劳动者勤劳智慧之外洋溢的洒脱和乐观。

徐春华

“剧团邀请了两位师父来教我们,他们都是老一辈的织锦工人。师父们一句一句地教,我们一句一句地跟。没有教材和乐谱,靠着口口相传,我们学会了基本的曲牌。”和中国其他曲种一样,曲牌是白局的旋律部分,一个曲牌对应一段调调,创作者可以根据节奏的快慢和情绪的悲喜选择不同的曲牌填词。

1969年,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剧团解散。团员们下乡下厂,去往不同的岗位。“非常幸运,我留在了工人文化宫剧场,时间相对宽松,剧场空置的日子便拉上伙伴们来唱白局。”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剧团解散后,作为师父之一的聂少庭被安排到南京市戏曲学校传达室工作,几年后便退休了。

“1980年的一天,我照常去聂师父家探望,进门便看到师父和三位先生正一起唱白局。那是我从没有听过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四位师父都很喜欢徐春华这个年轻又肯学的姑娘,一心想把更多白局的东西传给她。“现在的我特别能体会师父们当时的心境,他们爱好了一辈子,不忍白局就此湮灭。那天我离开时,他们久久地看着我喊了一句:‘春华,你要来啊……话里是无尽的期盼,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把白局学下来,传下去。”

往后的十五年里,徐春华每周一都会准时到聂少庭家学习白局。1985年,她和师父们一起将原白局剧团的部分老师和学员重新聚集起来,组建了白局小组。时隔二十多年后,白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四位师父——聂少庭、梁汉臣、左邦印、吴鸿祥也给徐春华留下了白局中最为古老和珍贵的部分,那句“春华,你要来啊”如刀刻斧凿般刻进了她的脑海里。

“最怕的是身边很热闹,但回头一看,后面没有来人了。”2000年以来,徐春华陆续在南京各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白局兴趣班和公益白局传习班,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院校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新华书店、金陵图书馆开设白局专题讲座。

2007年,白局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6月7日被收录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5年6月,徐春华成立了南京白局公益传习培训机构——“徐春华白局传承社”,定期开课,不收学费。“这是活跃在百姓身边的艺术。”徐春华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用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的白局故事,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夏天是徐春华最得意的弟子、白局市级传承人。“记得是2009年,那天我正在滨湖社区给孩子们上课,他找到我要学习白局。我便教他一些基础唱段,帮助他顺利通过艺考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同期学习的还有几个女孩,但她们在考试结束后都不再来学习了,只有夏天,他坚持了下来。”徐春华指向墙上的照片,“看,那个离舞台最近的男孩就是夏天。”照片中的男孩身姿挺拔、器宇轩昂。

白局从来不是赚钱的行当

2009年10月,江苏电视台的一位朋友给徐春华打电话说,有一部电影,片方想邀请她教南京方言。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并没有一部南京方言电影。我以为只是教几句日常用语,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第二天,两位副导演便来到徐春华家中,邀请她一同前往北京开设语言课程。这次的影片叫《金陵十三钗》,导演是张艺谋。

抵达北京后,徐春华却犯了难。没有任何影片剧情相关的资料,她一时不知从何下手。“干脆教他们白局好了!”就这样,她带着剧组的演员们唱了两个月的白局。2010年1月2日,徐春华结束培训回到南京,连行李都来不及打开,几天后又赶往溧水片场报到,全程指导影片中的语言运用。

有一件事让徐春华感触很深。影片中经典唱段《秦淮景》取自苏州评弹《无锡景》,徐春华听后发现,在白局中竟然有一首曲调一样的曲牌,她暗自揣度:“南京方言的影片加上南京方言演唱的白局不是更好吗?”她向张艺谋导演提出了这个想法,“艺谋导演笑了笑,没有说话,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没过几天,张艺谋找到徐春华,告诉了她不能采用白局唱段的原因。原来,张艺谋听了徐春华的建议后,立即派一个副导演到南京第二档案馆查询相关资料。结果显示,20世纪30年代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并不以演唱白局来迎客。“是啊,白局从它诞生开始,就注定不会用来换取报酬,也不会出现在商演的舞台上,更不会成为用来谋生的行当。是我太急于向人们推广白局了……”徐春华一下子羞红了脸,张艺谋对细节的严谨让她无比钦佩。

如今,在钞库街21号的秦淮·非遗馆,每周末依然会有免费的演出,而徐春华也带着她的学生们奔走在各類公益课堂和演出的舞台上。“很多时候,八位演员一场演出的费用只有1000元,但即使没有钱我们也要接,因为多一个人知道白局就多一份力量。”而夏天毕业后也留在了秦淮区文化馆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这份工作可以给他向大家介绍白局的更多机会和空间。在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徐春华走过的路……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猜你喜欢
曲牌春华张艺谋
木碗
过生日
张之洞的“三不争”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文若春华思如泉涌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张艺谋的抠门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张艺谋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