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后习题 夯实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为例

2021-12-16 00:26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泥塘青蛙习题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魏 巍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其中,“语文要素”又被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和课后习题之中,清晰地体现了课程内容目标及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因为二年级上册没有“课文导引”,所以语文要素被安排在课后习题中。从本册教材的课后习题看,这些内容梯度合理,知识能力要求清晰,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

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紧扣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青蛙卖泥塘》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青蛙卖泥塘》的课后习题,除了识字写字外,还有以下几项:

(1)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2)说一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

(3)选做: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

“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能揣摩不同角色的情感,在具体情境中表演故事,属于“朗读课文”的训练范畴,是低年级学生必需的能力训练;而“说一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要求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尝试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讲述故事;最后的“选做”体现了教科书的弹性,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通过选做题的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吆喝”的意思,举一反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用能力。由此可见,本课课后练习主要涉及“必需的语文能力”这类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习题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落实语文要素,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一、加强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二年级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移情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走进童话故事,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不断提升朗读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青蛙卖泥塘》一课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主角青蛙个性单纯,朴实可爱,它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的情景,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仿佛能看到青蛙张大嘴巴,大声叫卖的样子,另外,文中老牛、野鸭、小鸟等动物也生动可爱,活泼有趣。这些形象都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容易激发学生模仿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朗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戴上头饰,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用各种动物的语气来读一读、说一说。

2.品读词句,提升技巧

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课后习题围绕朗读能力提升进行了系统编排。低年级朗读训练重在通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长句子”“读对话”等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通过“读好不同标点句子的语气”“读好对话的语气”“注意不同选文的朗读特点”等,指导学生学会“初步有感情地朗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喽”“嘛”等语气词,通过还原场景,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更要重点体会青蛙为什么要吆喝,又是如何吆喝的,并读好吆喝的语气。

3.角色体验,读中悟情

在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读出情感,进而为接下去的表演做好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增强角色体验,教师可以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和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还可以设置场景,提供道具,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将自己对语言的理解、情感的领悟外化为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展现。

二、把握故事内容,提升复述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从二年级开始,教材就通过图片、关键句子、关键词、示意图或者表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讲故事的抓手和方法,也为中年级开始的复述故事做好了铺垫。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遵循低年级学生复述能力发展的目标,以课文“插图”和“空白点”为支架,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放飞想象的翅膀,实现想象力和表达力的双重提升。

1.借助插图,把故事讲清楚

童话故事往往具有反复呈现的特点,根据本文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青蛙向哪些小动物卖泥塘呢?”入手自读交流;再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利用图片形成课文“示意图”;最后,要求学生巧借示意图说清楚青蛙向哪些小动物卖泥塘,结果怎么样。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学生不但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初步说清楚了故事,为下文的复述和表演奠定了基础。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容易产生视野狭窄,他们往往只关注细节,关注内容,忽略整体。因此,教师要利用直观形象的示意图、思维导图等,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培养结构意识。

2.巧用词语,把故事讲具体

在学生初步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找出重点词句,比如,第一部分,教师可以出示“吆喝”“水坑坑”“挺舒服”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故事内容说具体。在把故事说具体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有步骤、有目的地教、扶、放的过程中,逐渐从讲清故事,到会用好词语、好句子把故事讲具体。详细复述是二、三年级学生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教材的选文特点,利用故事情节性强、形象鲜明、容易讲述等特点,切实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3.展开想象,把故事讲生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深入发掘故事中的空白点、延伸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场景,丰满人物形象。比如,课文第10自然段描写青蛙和其他动物的对话:“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这部分语言简洁,节奏明快,为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小动物是怎么说的?”“青蛙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带领学生走进故事,启迪思维,在想象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感受故事神奇而美好的意境。

当然,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且要把想象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

三、链接课外生活,促进表达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巧妙增加了“选做题”,其题型具有“异”“活”“趣”的特点。本课选做题“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联系生活场景进行表达训练。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开展类似的活动,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进行表达。

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作为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仅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还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开展朗读、复述、表演等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蕴含着的美好情感。教师可依据课后问题“青蛙最后为什么不卖泥塘了?”引发学生思考,理解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把泥塘打扮得越来越漂亮,感悟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新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就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承载着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读习题,用好习题,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教师还要立足课后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素养。

猜你喜欢
泥塘青蛙习题
《青蛙卖泥塘》的“愣”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青蛙卖泥塘》教学实录
为青蛙给泥塘写广告词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泥塘广告词
小青蛙捉虫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谁能叫醒小青蛙?